社会巨婴频现,我们怎么把孩子养废的?
2019-01-07 17:08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曾旭
1月7日,美东侨报发布了一条关于“巨婴”的新闻:34岁的男子重达630斤,因体重问题而失业,被母亲赶出家门。目前他与父亲相依为命,中午12点起床,然后就是吃东西、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这条新闻与前些日子报道的高管子女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回家后吃饭需要奶奶一口一口喂的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事实上,近些年报道的“巨婴”事件数量不在少数。“社会巨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很多家长都为此发出疑问:“我们怎么把孩子一步一步得养废了呢?”
家长的过度溺爱
家长的过度溺爱是“巨婴”们成长的温床。过度溺爱孩子的家长通常都有“这种事情我的孩子怎么能干呢?”、“我的孩子不能受一点罪”等心理,他们会尽自己所能的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要求并不合理。溺爱孩子的家长通常会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往往都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和家族长辈的溺爱阻挡了孩子的独立发展,抹杀了孩子的自立和独立性。正如上面所提到的“2年败光200万留学金”的主角会成为“巨婴”也与奶奶的过度溺爱有关。为了不委屈孙子,她能做出很多事情去满足孙子的喜好。据《新闻晨报》报道,因为外孙女吃了孙子的一片面包,她甚至不顾自己的老寒腿和外面的鹅毛大雪,也要为孙子买面包。就是因为奶奶的过度溺爱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位青少年变成了只会“啃老”的可怕巨婴。
家长的过度保护
在孩子应当学会承担责任的年龄,却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而学不会承担责任。很多在过度保护中的孩子会觉得:犯错不是大事情,反正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护着。在2018年7月的时候,在上海迪士尼发生了一件8岁小男孩碰到了陌生女子的私密部位被女子指出,而男孩母亲大声打骂女子的事件,当时此事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母亲保护孩子是天经地义,但是保护不是包庇,更不是通过责骂他人来掩饰事情。遇到这种事情,家长可以去查监控、可以去与女子详谈,来解决事情。过度保护孩子只会给孩子留下“犯什么错都可以,有家长撑腰”的错误印象,从而导致孩子缺乏对是与非对错的认知。
家长的过度干预
中国式家长有一个共性就是干预孩子的选择权。家长安排好了孩子的一切,设计了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最好的例子就是很多家长都会干预孩子高考志愿的填报。与其说他们是爱孩子,倒不如说是他们把孩子当成了一个提线木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都缺乏独自思考的能力,因为他习惯了家长去帮他思考,帮他去选择。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他只能一辈子依附家长,于是木偶式“巨婴”就此产生。
怎样避免让孩子成为“巨婴”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家长让孩子独立生活可以从让孩子洗碗、洗水果、整理房间等日常小事入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不依赖于父母家人。而这种能力的建立,往往只能通过小事开始,逐渐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
▶让孩子独立处理事情
遇到事情时,让孩子独立思考,而非替孩子做选择。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书包的颜色、家庭会议听取孩子的看法等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进而引导孩子逐步学会对社会负责。
▶和孩子一起多读书
谁都知道读书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和孩子一去读书,相当于和孩子一起丰富精神世界。多读书会使人看世界的角度变化,遇事不骄不躁,让人更从容的面对人生。读书,就是塑造一种生活态度。
▶鼓励孩子与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而鼓励孩子则是为了让孩子有自信,哪怕遇到失败也能不气馁。不能频繁鼓励孩子,因为会使孩子膨胀;也不能经常批评孩子,因为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批评与鼓励的度,还需要家长自己把握。
培养一个孩子不容易,但是摧毁一个孩子却很简单。社会“巨婴”代表的是一代缺乏责任心、独立能力的人们。减少社会巨婴还需要家长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