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贵阳大学考试>正文

考研政治史纲知识点大盘点(2)

2025-04-29 16:19

来源:

作者:

考研政治史纲知识点大盘点

第四章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从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内容是: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②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在上海举行;后遭到巡捕干扰,转移到浙江嘉兴一条画舫(红船)完成。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 年 7 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

①打倒军阀;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2、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1)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3 年 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

①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③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第五章

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张学良于 1928 年 12 月 29 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标志着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史称东北易帜)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国民党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1927 年 7 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

(2)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4)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挫折后转移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5)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 年 1 月,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 红军、 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因素;《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1928 年 12 月, 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 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 年 4 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 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召开了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一、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一二·九运动

(1)中国共产党于 1935 年 8 月 1 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1935 年 12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西安事变

1936 年 12 月 12 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我党积极参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联合一切力量开展抗日。

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标志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②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二、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 1937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的全民族的抗战。

(2)1938 年 5 月至 6 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1937 年 9 月,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既统一,又独立。

(2)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5、延安整风运动

(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是“左”、 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毛泽东强调, 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6、中共七大

1945 年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历史意义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①毛泽东思想;②坚持抗战的旗帜;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坚持抗战路线;⑤民族先锋。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 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