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贵阳大学考试>正文

《当备考失去动力:与倦怠和平共处的艺术》

2025-08-24 13:48

来源:

作者:

下面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部分内容,更多详细内容欢迎大家观看新东方考研官网,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客服老师咨询。

倦怠不是你的错
考研就像一场马拉松,中途的疲惫感再正常不过。这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身体和心理在提醒你需要调整节奏。许多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关键在于如何与倦怠共处,而非对抗。

重新定义“休息”
休息不是偷懒,而是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休息:每学习45分钟,起身眺望窗外5分钟
日休息:每天保留1小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散步、听音乐)
周休息:每周拿出半天彻底放松,比如看场电影或见见朋友


给学习注入新鲜感
主题周学习法:每周设定一个趣味主题(如“哲学周”“文学周”),用不同色彩笔记整理内容
角色扮演法:想象自己是出题人,预测考点;或扮演老师,给空气“讲课”
跨界学习:用历史故事理解政治理论,用数学思维梳理逻辑框架


建立情感支持系统
寻找研友:不必全程结伴,只需定期交流进度互相督促
家庭沟通:坦诚告诉家人自己的状态,获得理解而非压力
记录情绪:用简单几句话记录每日心情,发现情绪规律


调整期望与目标
拆分大目标:将“考上某校”拆解为“本月完成一轮复习”
允许波动:接受某天效率低下的正常性,不因此否定整体进度
关注过程:每天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而非“还能学多少”


身体是第一生产力
饮食调整:增加坚果、蓝莓等健脑食物,减少高糖零食
微量运动:每天做10分钟拉伸或快走,促进血液循环
睡眠优先:宁可少背一道题,也不压缩睡眠时间
当倦怠持续时


如果以上方法尝试两周仍无改善:

给自己24小时完全放松
重新评估备考计划是否合理
考虑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很多高校提供免费咨询)
备考倦怠就像跑步时的“极点”,撑过去就能迎来第二次呼吸。记住:暂时的停顿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学会与倦怠共处,比盲目坚持更需要智慧。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