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英文演讲比赛|用英语讲述跨越千年的中国故事
2025-05-07 17:27
来源:
作者:新东方国际学校
聚光灯下,少年们用英语讲述跨越千年的中国故事。
4月28日,“致敬中华脊梁”英文演讲比赛在礼堂内掀起青春声浪。从燧人氏发明火种的远古传说,到钟南山逆行抗疫的当代传奇;从李白笔下“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洒脱,到张桂梅校长点燃大山女孩梦想的坚守——选手们以英语为舟,载着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他们用自信的声线、飞扬的神采,让中国精神在跨语言的碰撞中迸发新光。
01
舞台掠影:少年意气书脊梁
首先登台的是来自十年级预备班和十年级的同学们。这些年轻的演讲者虽然面容稚嫩,却以最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在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或许会不自觉地摩挲话筒,或许在开场时声音微颤,但每一个坚定的眼神、每一次深呼吸后的流畅表达,都在诉说着对"中国脊梁"最动人的理解。
当第一位选手站定在聚光灯下,那份初登讲台的青涩与随后渐入佳境的从容,恰如中国精神代代相传的缩影——从稚嫩到成熟,从学习到传承。他们用尚显生涩却充满诚意的英语,让观众看到,他们选择的榜样,恰是心之所向的投影:或向往科学家"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或钦佩艺术家"不破不立"的锋芒,或憧憬创业者"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那些不自觉摩挲讲台的手指、因专注而微蹙的眉头,反而让这场致敬更显真挚。
随后登台的11年级与12年级的同学们,以更为从容的姿态诠释着中国精神的风骨。他们的英文表达如行云流水,思想的深度与演讲的热忱在舞台上交相辉映。这些即将展翅高飞的少年,将个人思考融入对中华脊梁的解读之中。他们或引经据典剖析时代精神,或以独特视角解构英雄品质,举手投足间尽显沉稳与睿智。
“如果没有他做出的贡献,您认为我们的时代会是什么样?”随着一个个充满思辨的问题抛出,会场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选手们谈及榜样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人相信:这些少年终将成为他们正在歌颂的那种人。
02
青春回响:成长比青春更珍贵
掌声与奖状定格成照片,而那些藏在演讲稿褶皱里的墨迹、候场时反复默念的唇语、获奖后泛红的眼眶——才是这场赛事最生动的注脚。走下演讲台的那一刻,少年们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嘴角扬起释然的微笑。或许就在这如释重负的瞬间,他们忽然领悟:演讲比赛的魅力,不在于胜负揭晓的瞬间,而在于它像一面镜子,映出他们从胆怯到坚定、从模仿到创造的蜕变轨迹。让我们走近几位选手,听听聚光灯外的成长独白。
房紫晨同学成长感悟
当提到"致敬中国脊梁",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两弹元勋"、"民族英烈",或是如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这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确实是"国之重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希望。但在这次演讲活动中,我更想致敬一位相对平凡却同样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
他与我有太多相似的经历:同样在农村长大,经历过两次高考失利,因肺结核休学一年...记得第一次读到他的故事时,我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与哮喘抗争,那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从高考英语仅33分,到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再到那篇震撼人心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演讲...在无数个难熬的日夜里,他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准备这次演讲的过程,从查词造句到发音练习,再到最后的背诵呈现,每一步都如同攀登蜀道般艰难。每当想要放弃时,俞敏洪先生的经历就会浮现在眼前。这不仅是一次致敬的演讲,更是一次学习践行"新东方精神"的旅程——像俞先生那样勇敢面对挑战,最终战胜困难。
"A BETTER YOU, A BIGGER WORLD"这句印在我们NOA校园各处、甚至饭卡上的标语,不仅是新东方的教育理念,更是我们每个NOA学子应当秉持的信念。它时刻提醒我们要开拓国际视野,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才是最美的青春,最好的我们。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孙瑜孜老师在本次活动中的悉心指导,也感恩每一位帮助过我的NOA英语老师...
前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崔梦隆同学成长感悟
在筹备此次英文演讲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袁隆平院士作为演讲主题。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用毕生心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科研赞歌。他扎根田间数十载,以"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毕生追求,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粮食格局。这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正是我想要通过演讲传递的核心价值。
准备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袁院士的科研历程跨越半个多世纪,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成为首要难题。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我一度陷入选择困境。更棘手的是,要将这些专业性强的内容转化为地道的英文表达,对语言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在此过程中,安靖老师给予了我专业而细致的指导,不仅协助我梳理出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节点,更教会我如何用英语准确传达科学精神的内涵。
演讲训练同样充满艰辛。从最初的紧张怯场到最终的从容表达,这一蜕变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袁院士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反复打磨演讲的每个细节——从专业术语的发音到情感表达的把握,从肢体语言的运用到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每一次练习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突破都让我更贴近袁院士的科研精神。
荣获最佳互动奖的喜悦之余,更多的是对这份荣誉背后意义的思考。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演讲技巧的肯定,更是对袁隆平精神的礼赞。正如袁院士所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次演讲经历在我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它时刻提醒着我:真正的致敬在于传承,在于将这种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自己的成长历程,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03
平凡之光:守护者亦为脊梁
当大多数选手将目光聚焦于青史留名的伟人时,11年级的徐艺丹同学却将镜头对准了一位90后野生动物保护者——初雯雯。当大屏幕亮起色调明快的PPT,那只蜷缩在人类掌心的小河狸特写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或许是最特别的"中国脊梁"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润物无声的坚守。
“选择讲述初雯雯,是因为她让我相信普通人也能改变世界。”徐艺丹轻点翻页笔,画面定格在初雯雯跪在冰河抢救小河狸的身影,“她羽绒服沾满泥浆的样子,和我们周末做志愿活动时那么相似。”在准备过程中,这个看似“非典型”的选题却展现出独特魅力:当其他选手引经据典时,她用“60万棵灌木柳”这样具体的数字,用“一只河狸改善整片湿地”的生态链故事,让环保精神变得真实可感。
徐艺丹同学成长感悟
当我第一次看到初雯雯跪在冰面上,小心翼翼地捧起那只受伤的小河狸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那双沾满雪花的双手,那双充满恐惧却又带着希望的动物眼睛,让我想起冬天遍地瑟瑟发抖的流浪猫。
作为高中生,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能做的很有限。但在准备这次演讲的过程中,初雯雯的故事让我明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次善意的行动都能带来改变。她不是超级英雄,只是一个把相机换成铁锹的普通女孩,却用60万棵灌木柳为河狸筑起了希望。
在查阅资料时,一组数字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当前物种灭绝速度已达到自然灭绝率的百倍以上,平均每小时就有多个物种永远消失。但初雯雯和她的"河狸军团"证明,人类的善意可以改写这个结局。那只叫"宝宝"的河狸从濒临灭绝到家族兴旺的故事,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这次演讲经历让我懂得,保护动物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就像初雯雯说的:"当每个人都种下一棵灌木柳,荒漠也能变成绿洲。"也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故事,就始于我们对身边生命的每一次温柔相待。
04
师者寄语:见证成长的点滴
当舞台的灯光渐渐暗下,当掌声的余韵缓缓散去,回首这段与同学们共同备赛的时光,我们的心中也充满感动。在此,首先要特别感谢英语组全体老师的辛勤付出——是你们利用课余时间一遍遍指导发音,一次次修改讲稿,用专业与耐心为同学们搭建起成长的阶梯。作为见证者,我们愿将这些珍贵的成长片段,化作最真挚的寄语:
孙瑜孜老师寄语
在这次英文演讲比赛的准备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展现了难能可贵的专注与坚持。从最初的选题构思开始,你们就积极与指导老师交流探讨,将中国传奇人物的精神内核与自己的成长感悟巧妙融合,让每一篇演讲稿都饱含真挚的情感。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你们始终保持虚心的态度,既注重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又不断优化演讲的逻辑脉络,最终呈现出一篇篇独具特色的精彩演讲稿。老师为你们每个人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骄傲!
安靖老师寄语
每位同学在准备过程中的认真与专注都让老师由衷地感到欣喜。英语基础较弱的同学不厌其烦地练习发音,演讲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会成为最好的努力纪念;基础较好的同学也精益求精地打磨每一个细节,从语音语调到肢体语言都精雕细琢。通过一次次的模拟演讲,你们从最初的紧张生涩到最终的从容自信,这份蜕变正是勤奋与毅力的最好证明。当你们站在演讲台上侃侃而谈时,这份敢于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已经让这次经历变得弥足珍贵!
04
谢幕与新章
伴随着经久不息的掌声,本届“致敬中华脊梁”英文演讲比赛圆满落下帷幕。校长在致辞中满怀期许地表示,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个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青年的声音。他特别叮嘱即将赴海外求学的学子们,期待他们在异国他乡继续发扬中国精神,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祝贺所有获奖同学,用出色的表现诠释了当代青少年的卓越风采。同样值得喝彩的是每一位勇敢站上这个舞台的参赛者,你们真诚的表达和执着的努力,都是青春最动人的注脚。正如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这场演讲的沃土中汲取养分,终将在未来绽放独特的光芒。
期待明年此时,我们再次相聚在这个充满梦想的舞台,聆听更多动人的故事,见证更多的蜕变与成长。也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继续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精彩篇章!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