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邯郸大学考试>正文

2026湖北医药学院硕士研究生《生物与医药综合》(科目代码:822)考试大纲

2025-08-30 16:20

来源:新东方考研

作者:新东方考研

湖北医药学院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生物与医药综合》(科目代码:822)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长:180分钟

3.试卷分值:有机化学,75分;微生物学,75分

有机化学部分

一、考试性质与要求

本大纲适用于湖北医药学院生物与医药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研 究生入学考试。该门课程的考试结果主要反映考生对有机化学中的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基本反应机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二、试卷结构(题型)

单项选择题、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或结构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 程式的书写、简答题和合成题。

三、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 应、基本反应机理和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设计。

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有机化学概述

1.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结构理论、共价键的参数及断裂方式、酸碱理论

3.各类化合物的命名

( 二 ) 烷 烃

1.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结构和构象

2.卤代反应和卤代反应机理

3. 自由基的稳定性和不同氢原子的活性

(三)烯烃

1.同分异构及构型的表示

2.化学性质

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硼 氢化反应、氧化反应。

3.烯烃的亲电加成的反应规律及其本质(机理、马氏规则及过氧 化物效应)

(四)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结构和性质(炔氢的反应、碳碳三键的反应)

2.共轭二烯烃结构和性质(亲电加成)

3. 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五)脂环烃

1.结构和构象(环己烷的构象)

2.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加成反应)

(六)立体化学基础

1.对映异构

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对映异构体和构型的表示方法,外消旋 体、内消旋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的概念,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

2.对映异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烷烃卤代反应的立体化学和烯烃的加溴反应的立体化学。

(七)芳香烃

芳香性的判断;苯及其衍生物的反应(取代反应(卤代、硝化、 磺化、傅-克反应)及亲电反应机理,烷基苯侧链的反应(取代、氧 化反应));定位规律及其应用。

(八)卤代烃

卤代烃的分类和结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消除反应;还原 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成);亲核取代、消除反应的机理及影 响因素 。

(九)醇、酚和醚

1.醇 结构、制备与化学性质

与金属反应 (Na、K、Mg),    卤代烃的生成,无机含氧酸酯的 生成,脱水反应,氧化与脱氢,二元醇的性质。

2.酚结构、制备与化学性质

①酚羟基的反应酸性、酚酯的生成。

②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反应。

③氧化反应

3.醚

①醚的结构、制备与化学性质

②环氧化物的性质及开环机理

(十)醛和酮

1.醛和酮的结构、制备与化学性质

①亲核加成反应(与含碳、含硫、含氧、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②α-活泼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卤仿反应)

③氧化与还原反应

④其它反应

2. α,β-不饱和醛、酮的结构与性质

3. 醌

(十一)羧酸和取代羧酸

1.羧酸

①结构和酸性

②化学性质(成盐反应、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还原反应、 α-氢的反应、脱羧与二元酸的热解反应)与酯化反应的机理

③制备(氧化法、腈水解法、格氏试剂法)

2.取代羧酸

酮酸、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十二)羧酸衍生物

1.结构及化学性质(水解、醇解和氨解)

2.羧酸衍生物的制备

3. 碳酸衍生物

(十三)糖类

1.单糖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双糖、多糖的结构及性质

四、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 《有机化学》(第九版)陆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有机化学》(第四版)邢其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部分

一、考试性质与要求

本大纲适用于湖北医药学院生物与医药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研 究生入学考试。该门课程的考试结果主要反映考生对微生物学基本 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二、试卷结构(题型)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

三、考试内容

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微生物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考 试内容将涉及微生物学的如下内容: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

1.微生物学定义

2.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

3.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

4.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二)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纯菌种分离纯化的方法

3.单克隆菌落与菌落形成单位

3.二元培养

4.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5.显微镜下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形态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

2.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细菌 (Bacteria) 和古菌 (Archaea)

4.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

5.真核微生物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6.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

(四)微生物的营养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与配制

5.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五)微生物的代谢

1.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2.微生物的产能代谢途径与方式

3.微生物代谢的调控

4.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产物

5.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细菌的个体生长与分裂

2.细菌的群体生长及规律

3.同步培养与连续培养

4.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的生长

5.物化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七)病毒

1.病毒和亚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2.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3.病毒的宿主范围与毒粒的结构及特性

4.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5.病毒的复制与非增殖性感染

6.亚病毒因子: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7.重要病毒生物学特性

(八)微生物遗传

1.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2.质粒及转座因子

3.微生物基因的表达及调控

4.微生物基因突变与修复

5.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6.微生物诱变育种

(九)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1.微生物转录水平的调控方式

2.微生物转录后的调控

3.古生菌的转录与调控

(十)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

2.基因的分离、合成、诱变和扩增

3.克隆载体与工具酶

4.外源基因进入细胞

5.基因的表达与筛选

6.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十一)微生物的生态

1.环境中的微生物及相互关系

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人体微生物及功能

4.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微生物在碳、氮、磷和硫生物地化循环中发挥的作用

6.微藻在减排二氧化碳转化生物能源中所发挥的作用

(十二)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1.微生物进化的指征

2.细菌与真菌的分类

3.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与自动化技术

(十三)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细菌的多样性

2.古生菌的多样性

3.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十四)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一般概念

2.宿主的免疫类型

3.抗感染免疫

 

四、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沈萍、陈向东, 《微生物学》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2.辛明秀、黄秀梨, 《微生物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