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沈阳大学考试>正文

沈阳农业大学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林业概论》

2025-04-30 11:58

来源: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

作者:

沈阳农业大学《林业概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已发布,备考2025年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为你提供更多2025考研资讯信息。




科目代码: 881 考试科目: 林业概论

本考试大纲由 林学院 (单位)于 2018 年 9 月 22 日通过。

一、考试性质

沈阳农业大学《林业概论》入学考试是为招收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而设置的选拔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林业科学理论及生

产实践的知识水平,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相关专业毕业生能达到

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林学学科的基本素质,并

有利于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择优选拔。

二、考查目标

林业概论考试涵盖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森

林保护等各项内容。要求考生掌握林业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林业生产

中各主要环节的基本技能。

三、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沈阳农业大学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各部分内容分值大致比例如下:

1.森林资源及功能-5%;2.林木育种-15%;3.林木种苗-15%;4.森林

营造-15%;5.森林经营-15%;6.森林经理-20%;7.森林保护-15%

(三)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比例

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各题型大致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约占 10%),简答题(约占 50%),论述题(约占 40%)。

五、考查内容

1.森林资源及功能

掌握森林、林业、林学的涵义,森林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

功能,林种的概念及分类,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了解新时代我国林业发展的前景、历史使命及重点工程。

2.林木育种

掌握林木育种资源的相关概念,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选择育种的

原理及人工选择的方法,种源试验的概念、目的及方法,优树选择的概

念及方法,林木引种的概念及影响引种成败的因素,杂交育种的相关概

念、方法及杂交亲本的选择原则。

了解林木育种的任务,无性繁殖在林木育种中的作用,林木引种的

措施。

3.林木种苗

掌握母树林、种子园及采穗圃的相关概念,林木种子成熟的概念,

影响林木种子生命力的因素,林木种子休眠的概念、休眠原因及催芽方

法,播种苗培育技术措施,扦插繁殖技术要点,嫁接方法及嫁接育苗技

术要点,苗木分级、假植及壮苗的标准。

了解一年生播种苗生长过程及特点,促进插穗生根的途径,影响嫁

接成活的主要因素。

4.森林营造

掌握立地条件、立地类型的概念,适地适树的概念、适地适树的途

径和方法,造林密度的作用,混交林的特点、应用条件及混交方法,造

林整地的概念、季节及作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及特征,植苗造林中苗

木成活的原理及应采取的措施。

了解林分密度确定的原则,直播造林、分殖造林的涵义及适用条件,

幼林造林检查验收内容及指标。

5.森林经营

掌握抚育采伐的概念和目的,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的涵义,林木分

级方法及标准,疏伐的种类和方法,低价值人工林形成的原因及改造方

法,皆伐、渐伐、择伐的概念及适用条件,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典型

渐伐的更新过程及特点,择伐作业的种类。

了解森林的生长发育时期及特点,低价值次生林改造措施,森林更

新与森林主伐的关系。

6.森林经理

掌握林分调查因子、标准地调查内容及方法,林业区划的概念和我

国林业区划系统,森林区划的概念和目的,林班区划的方法、小班调绘

的方法,森林资源调查的概念、种类及主要方法,近自然森林经营宏观

模式,法正林的概念、条件及评价,森林成熟的种类及特点,森林经营

周期的涵义及作用。

了解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森林资源评价的内容及主要方法,森

林资源监测的概念及内容。

7.森林保护

掌握森林病害的概念及主要类型,侵染性病原的概念及类别,非侵

染性病害的概念及类型,森林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森林虫害的概念及

主要类型,害虫管理的控制策略及主要内涵,森林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林火的起因及种类,林火预防措施。

了解森林病害的发生过程,森林害虫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及主要途

径,林火扑灭方法。

六、本校本科生教学用书

《林学概论》.赵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