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大连大学考试>正文

AI 面试时代!2026 考研「能力画像」:这 4 类加分项,让你在复试中脱颖而出

2025-07-25 16:34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meow

       2025年考研复试正在变得不一样 —— 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已有 27 所「双一流」高校开始用 AI 当面试官,像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这些顶尖学校,甚至用上了元宇宙答辩、双 AI 监考这些新技术。这说明以前「笔试定输赢」的时代过去了,复试现在更看重你的综合能力。今天就结合这些新变化,聊聊 2026 年考研复试最需要的 4 种能力,帮你提前准备,抢占优势。

  在 AI 面试的考场里,会分析数据已经成了基本要求。比如复旦大学的图书情报专业,复试时明确要求考生会用 Python 处理数据、做图表,还得能看懂 AI 给出的日活跃用户数量变化、用户转化流程这些专业图表。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复试更严格,用两个 AI 系统同时考察:一个分析你的动作,一个监测大脑活动,实时看你处理复杂数据的逻辑能力。

  想提升这项能力,具体怎么做呢?

  1. 数据分析:工具 + 实战双驱动

  工具学习可以快速提升,花 3 周掌握 DeepSeek-Vision(能自动把 Excel 数据变成图表)、阿里 QuickBI(对着它说话就能做出数据看板)这类工具;多练实战,比如参加 Kaggle 数据竞赛,选个像「小红书美妆帖子受欢迎程度分析」这样的真实案例,锻炼怎么把问题变成有条理的分析指令;文科生也能学,比如修一门《计量经济学》,把数据分析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比如用 Python 找找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2. 跨学科学习:选课策略与资源推荐

  跨学科背景现在也越来越重要。教育部的报告显示,复试里跨学科项目的占比从 25% 涨到了 35%。中国人民大学有个考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徐娅晴,她本科跨了统计学和医学,在元宇宙答辩时提出用区块链存医疗数据的想法,最后成功被录取。

  怎么搭建跨学科背景呢?选课可以灵活搭配,学理工科的可以加一门《创新管理》,学文科的试试《Python 基础》,形成「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多参与「AI + 非遗传播」「量子计算 + 金融分析」这类跨学科课题,积累相关成果;针对目标学校可能会问的跨学科问题,比如「用物理知识分析经济起伏」,提前准备 3-5 个能说清楚的答案。

  3. 项目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训练

  元宇宙答辩这种新形式,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其中,项目管理经验在虚拟团队合作中特别受重视。浙江大学在元宇宙复试里设了「虚拟实验室操作」环节,占 40% 的分数,主要看你能不能统筹好一个项目。厦门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复试时,还会追问项目细节,比如让你说说「做语音识别时为什么选这个模型」,看你对技术路线的把控能力。

  提升项目管理能力,不妨试试这几招:用 STAR 法则(也就是讲清楚背景、任务、做了什么、结果如何)梳理做过的课题,最好能说出具体成果,比如「改了算法后,准确率提高了 2.7%」;考个 PMP 证书,或者学学 Jira、Trello 这些协作工具,增加说服力;在 Meta Horizon Workrooms 这类平台上参加模拟项目,练练和不同时区的人沟通、预判可能出的问题。

  4. 技术适应能力:AI 工具的创造性应用

  创新和动手能力在元宇宙答辩里也很关键。2026 年复试有个新趋势,就是更看重「技术 + 实际场景」的结合。比如深圳大学区块链金融专业,要求考生在学校自己的「深大链」上存复试视频;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方向,复试时要现场操作 Python 编程。这就要求大家不能只学理论,还得会解决实际问题。

  想在这方面出彩,可以试试用 AI 工具解决专业里的难题,比如用 Midjourney 画学术图表,用 ChatGPT 帮着理论文逻辑;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改成实用的小发明,申请专利,有个 985 的文科生就靠《AI + 非遗传播方案》拿到了字节跳动的 offer;在 GitHub 上试着复现导师团队论文里的代码,通过提建议展现自己的技术眼光。

  针对这四类核心能力,还有更具体的提升方法。数据分析能力要工具和实战一起抓,基础的话 1 个月学会 SQL 查询、Tableau 做图表,完成一个像「某电商用户行为分析」这样的实战项目;想进阶可以学 Power BI 做动态数据看板,参与「中国老龄化预测」这类社会课题的数据建模,推荐 Coursera 的《Data Science Specialization》课程和阿里云天池竞赛平台。

  跨学科学习可以这么搭配,理工科加一门《创新管理》,文科生加一门《机器学习基础》;加入「集智俱乐部」「神经现实」这类跨学科组织,聊聊脑机接口、AI 伦理这些前沿话题;整理 100 个跨学科案例,比如「用拓扑学分析社交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项目管理能力可以 3 个月内拿下 Google Project Management 证书,学些敏捷开发、风险管理的核心技能;在 Miro 白板上模拟「元宇宙学术会议筹备」,练练分配资源、把控进度;主动联系企业导师,参与「校企联合实验室」的项目,积累真实的商业案例经验。

  技术适应能力方面,用 Notion AI 自动写文献综述,用 Grammarly 改英文答辩稿;学《算法偏见检测》这类课程,能发现招聘模型里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等问题;准备好 iPhone 16 Pro(别开美颜)、舒尔 MV7 麦克风这类设备,避免线上复试出小岔子。

  想在 26 年考研复试胜出,还要多关注学校的技术动态,提前模拟 AI 面试。定期去「研招网」看看哪些学校在搞数字化复试试点,重点留意浙江大学「元宇宙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脑电监测系统」这些新项目;用文都的「元宇宙模拟面试系统」练练,让自己回答问题时眼神波动小一点;考前 3 天测试好网络,用「5G 专网 + 量子加密」双保险,别因为网络卡影响发挥。

  同时要给自己画个能力画像,找准短板。对照教育部说的「科研创新(35%)、专业实践(28%)、心理素质(20%)」这三个核心指标,画个雷达图看看自己哪强哪弱;加入「保研论坛」「考研帮」这些社群,找找目标学校的复试真题和导师研究方向;根据 AI 模拟面试的报告,每周改进一个弱点,比如控制语速、让表达更有逻辑。

  当浙大考生在元宇宙里操作虚拟实验室,北邮考生接受两个 AI 系统的全面检查时,考研复试已经成了技术和能力的比拼场。但教育专家说得好:「AI 面试淘汰的不是人,是死板的思维。」真正能赢的,是那些会用数据分析做判断、能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虚拟场景里能带队的「多面手」。现在就行动起来,打造自己的 2026 考研能力画像,让 AI 技术帮你逆袭!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官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