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大连大学考试>正文

就业率 80% 背后:27 考研选这 6 个专业(附国家战略领域)起薪更高

2025-08-05 13:36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Joy

  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2024 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已达 388 万,热门院校报录比超 15:1.然而,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一些契合国家战略的专业却展现出强劲的就业势头,不仅就业率高达 80% 以上,起薪更是令人瞩目。数据显示,2024 年新质生产力集聚行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的应届生招聘人数占整体招聘计划的 45-60%,其中人工智能产业 43% 的应届生岗位起薪在 3 万以上。对于 2027 年考研的学子而言,选择这些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的专业,无疑是把握时代机遇的明智之举。

  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程

  在国家 “十四五” 数字经济规划的大力扶持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程专业热度持续攀升。截至目前,已有 35 所高校新增 AI 专业,积极布局这一前沿领域。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原理、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机器学习等,培养的人才在算法工程师、AI 研究员等岗位上备受青睐。

  就业方面,阿里、腾讯等大厂纷纷开设定向班,如杭电达摩院班的毕业生可直接获得阿里 P6 级岗位,年薪约 45 万元。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实力雄厚的机构,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术资源,其毕业生进入头部企业的比例超 40%。

  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双碳相关)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提升,以及我国 “双碳” 战略的推进,新能源领域迎来了爆发式发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涵盖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核心课程。

  就业市场上,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对相关人才需求旺盛,985 院校硕士起薪可达 25 万 - 35 万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双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处于领先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对于能源、环境专业学生,或想从传统工科转型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选择。

  三、集成电路工程

  芯片自主化进程是国家重要战略,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 “香饽饽”。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工艺等,培养的人才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在该领域实力强劲,科研经费投入年均超 10 亿元,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国总数的 1/3.这些院校与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毕业生年均进入头部企业占比超 40%,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发展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

  四、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成为核心资源,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融合了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培养的人才在数据挖掘、算法优化、机器学习模型构建等岗位上供不应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理学硕士项目 2024 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 5 年保持 100%,年薪平均值达到 35.75 万元,中位数 36.8 万元。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科技互联网、金融、高端制造、新能源等热门行业,97% 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于国内外一线城市发展,就职于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

  五、储能科学与工程

  作为碳中和背后的 “隐形冠军”,储能技术是风能、太阳能发展的关键。国家 “双碳” 战略下,2025 年全球储能人才缺口超百万,高校纷纷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如厦门大学的 “储能工程” 专业。

  就业方面,毕业生可进入电网、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起薪较为可观。武汉大学储能专业的初试科目相对简单,考 “电路 + 物理化学”,适合那些希望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的考生。

  六、数字医学工程

  智慧医疗的兴起促进了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医学工程专业由此诞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融合医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如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学、医疗机器人技术等。

  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在数字医学领域开展前沿研究,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机会。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日益广阔,毕业生可在医疗设备企业、医院信息部门等单位从事研发、应用等工作,薪资待遇也较为优厚。

  选择专业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更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上述 6 个专业紧扣国家发展脉搏,在 “十四五” 规划等政策的支持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对于 2027 年考研的学子来说,不妨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积极关注这些领域。在备考过程中,可多关注相关院校的学科实力、产学研合作情况以及招生政策,为自己的考研之路做好充分准备,抓住国家战略带来的就业红利,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