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考研跨考指南:计算机 + 金融交叉专业热度飙升,备考 3 误区
2025-08-05 15:15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Joy
近年来,计算机与金融交叉专业成为考研的新热点。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行业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的热度:波士顿大学金融科技方向的报录比约为 12%,华盛顿大学量化金融专业更是低至 6% 左右。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既反映了市场对该领域人才的追捧,也凸显了跨考这一专业的挑战。
那么,是什么推动了计算机与金融交叉专业的热度飙升?首先,政策层面的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其次,产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以量化交易为例,Citadel、DRW 等顶级机构对既懂算法又通金融的人才求贤若渴。最后,教育体系的完善为跨考提供了可能。清华大学金融科技专业开设了区块链、AI 风控等前沿课程,西安外国语大学更是推出了涵盖《Python 语言基础》《量化投资技术》等课程的教材体系,为跨考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资源。
然而,在这片看似光明的前景下,跨考生往往会陷入一些备考误区。了解并规避这些误区,对于成功跨考至关重要。
误区一:对数学难度的误判
计算机与金融交叉专业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很多跨考生要么高估了自己的数学基础,要么低估了考试的难度。事实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考数学一,还是金融专业考数学三,概率论都是重点考察内容。以数学三为例,近 5 年真题中概率论大题的重复率高达 40%。
解决这一误区的关键在于制定科学的数学复习计划。建议采用 "基础巩固 - 强化训练 - 真题演练" 的三阶模式。基础阶段可以使用《李永乐线性代数》等经典教材,强化阶段则可通过 Kaggle 竞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要特别注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在金融量化分析中应用广泛。
误区二:证书与考研的失衡
很多跨考生在备考期间会陷入 "证书焦虑",盲目追求 FRM、CFA 等金融领域的权威证书,却忽视了考研复习的核心任务。虽然这些证书在求职时会有帮助,但对于考研而言,其优先级应当低于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复习。
成都大学 FRM&CFA 菁英班的数据显示,过早投入大量精力备考证书,往往会影响考研复习的效果。建议采用 "考研优先,证书为辅" 的策略:在考研初试前,专注于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复习;复试阶段,可以适当准备 FRM 一级考试,尤其是风险管理模块,这对金融科技方向的复试有一定帮助。
误区三:院校选择的同质化
不少跨考生在选择目标院校时,往往只关注学校排名,忽视了不同院校在课程设置、研究方向上的差异。实际上,计算机与金融交叉专业在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侧重。例如,波士顿大学的金融科技方向更侧重工程实践,而华盛顿大学的量化金融则更注重理论模型。
在国内院校中,清华大学的金融科技专业强调区块链和 AI 应用,而中国人民大学则更注重金融监管科技。因此,在选择院校时,应当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构建 "技术深度 + 金融场景" 的择校矩阵。例如,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选择金融工程方向较强的院校,而金融专业背景的学生则可以考虑计算机应用更突出的项目。
对于有志于跨考计算机与金融交叉专业的 2027 届考生,这里提供一个 12 个月的备考时间轴供参考:
3-6 月:打好基础,完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和罗斯《公司理财》的学习,同时强化数学基础。
7-9 月:深入学习专业课程,重点掌握 Python 编程和金融量化分析方法。可以参考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金融科技初步 ——Python 语言基础》等教材。
10-12 月:进行真题演练,同时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为复试做好准备。
次年 1-3 月:准备复试,适当学习 FRM 一级的风险管理内容,提升复试竞争力。
4-6 月: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参加券商或金融科技公司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跨考计算机与金融交叉专业无疑是一项挑战,但同时也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正如复旦国金 EMBA 项目的数据显示,具备金融科技能力的毕业生薪资涨幅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对于 2027 届考生而言,现在正是规划备考策略的最佳时机。记住,在这个领域,"技术为刃、金融为道" 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未来的稀缺资源。祝你在跨考之路上取得成功!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