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考研政治必追热点:“新质生产力” 深度解析与命题预测
2025-09-01 15:20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meow
在 2025 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被列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这一表述再次凸显了这一概念在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对于 2026 年考研学子而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不仅是应对政治考试的关键,更是把握国家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
一、政策演进脉络:从提出到深化的完整链条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清晰的政策脉络,考生需重点把握关键时间节点与核心论述的逻辑关系。2023 年 9 月,习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 “新质生产力” 概念,强调要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2024 年 1 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定位为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形成系统阐述。到 2025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已将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列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
二、理论内涵:三维特征与核心标志
新质生产力是 “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理论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
从定义属性看,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质的跃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则是其核心标志。
(二)技术突破层面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正处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窗口期。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 “人工智能 +” 行动,同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未来产业,为技术突破指明了方向。
(三)产业升级维度
新质动画产业升级呈现双重发展路径,一方面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最终形成新旧动能协同发力的产业生态格局。
三、实践案例: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的典型代表
(一)航天科技领域的创新实践
2024 年 6 月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解。在技术革命性突破方面,任务中采用的智能采样机械臂、月面导航定位等核心技术,以及玄武岩纤维制成的耐极端环境月球红旗,均体现了显著的技术创新成果。在生产要素配置上,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尖端技术突破,并向商业航天、深空探测等产业转化。这一实践也得到政策导向的印证,2025 年两会报告强调 “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凸显了航天科技的引擎作用。
(二)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化应用
随着 “人工智能 +” 行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取得显著发展成效。在应用场景上,大模型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在效能提升方面,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终端量产,推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 30% 以上。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改变劳动资料、优化劳动对象,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
四、考研答题模板:三段式结构与核心要点
(一)理论定位层面
在理论定位层面,需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政治属性与理论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二)政策工具层面
政策工具层面可围绕三大维度展开论述,在科技创新方面要聚焦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产业培育上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在要素配置领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和新技术应用示范行动。
(三)实践路径层面
实践路径层面需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转化的过程清晰可见,如嫦娥六号的智能技术推动了商业航天发展;同时要关注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并突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一核心标志。
五、备考建议:构建系统化复习体系
(一)时间轴复习法
采用时间轴复习法时,要重点标注政策演进关键节点,2023 年 9 月首次提出概念,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部署,2024 年 1 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深化认识,2025 年 3 月两会报告重点部署,通过时间脉络梳理政策发展逻辑。
(二)权威资料包构建
构建权威资料包需包含核心素材,如《习谈治国理政》中的相关论述、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发改委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文章以及人民网理论版、新华网时政专题的最新解读,这些资料能帮助准确把握核心内涵。
(三)关联复习策略
关联复习策略注重 “政策原文 + 案例数据 + 理论延伸” 的结合,将嫦娥六号探月工程与 “科技自立自强” 战略相关联,把人工智能应用对应 “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政策,让商业航天发展联系 “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要求,形成知识网络。
六、辩证关系与认知误区
(一)关键辩证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几对关键辩证关系,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促进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与加强顶层设计的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支撑,形成发展合力。
(二)需警惕的认知误区
在认识新质生产力时要警惕认知误区,不可将其简单等同于技术应用,应深刻认识其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的革命性意义,理解新质生产力是 “先进生产力质态” 而非特定产业形态,避免片面解读。
作为 2026 考研政治的核心考点,新质生产力连接着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国家战略与民生发展。备考过程中,既要准确记忆 “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等核心要义,更要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扎实掌握这一考点,不仅能提升考试成绩,更能增强对国家发展规律的认知,为未来参与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官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