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大连大学考试>正文

考研热度 “降温” 背后:学历泡沫破灭还是价值回归?

2025-09-01 16:03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meow

  当 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定格在 331 万时,这一数字较 2023 年的 474 万、2024 年的 377 万呈现连续两年下滑趋势 —— 这是自 2016 年考研热升温以来,首次出现的 “两连降”。对于正站在备考十字路口的 26 考研(2025 年 12 月初试)、27 考研(2026 年 12 月初试)同学而言,“考研降温” 不是一句简单的新闻标题,而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这究竟是多年 “学历崇拜” 催生的泡沫破灭,还是考生对教育价值、个人发展的理性回归?

  回报率重估:从 “唯学历” 到 “算成本”

  曾几何时,“考研 = 更好就业 = 更高薪资” 的线性逻辑,让无数本科生将考研视为 “二次高考” 般的必选项。但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以及考研投入成本的攀升,越来越多同学开始重新计算 “考研回报率”,这种理性权衡成为降温的核心原因之一。

  考生的 “成本核算” 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 时间成本:考研备考平均需 6-12 个月,“二战”“三战” 考生甚至投入 2-3 年,错过黄金就业期;

  2. 经济成本:包含教材、网课等备考支出,以及读研期间学费(专硕年均 2-8 万,学硕约 0.8-1.2 万)、生活费;

  3. 机会成本:据中国教育在线《2025 考研趋势分析报告》,2024 届本科应届生平均起薪 5862 元,读研 3 年将少获约 21 万元收入,对普通家庭考生压力较大。

  更关键的是,“研究生学历 = 高薪” 的关联正在弱化。某招聘平台 2025 年春招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互联网、金融行业的 “研究生溢价”(同岗位研究生与本科生薪资差)已从 2020 年的 35% 降至 18%,部分技术岗甚至出现 “本科生 + 2 年经验” 薪资超过 “应届生研究生” 的情况。一位互联网公司 HR 直言:“我们更看重项目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若能在实习中证明自己,未必比刚毕业的研究生差。”

  这种 “投入与产出” 的落差,让不少同学跳出 “考研必须考” 的思维定式。明年考研的李同学坦言:“我本科是市场营销,原本想考管理学硕士,但调研后发现,企业营销岗更看重实习经历,与其花 3 年读研,不如先积累经验,后续再根据职业需求决定是否深造。” 这种基于专业与职业规划的考量,正是考生理性觉醒的体现。

  选择多元化:人生赛道不止 “考研一条路”

  考研热度降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选择越来越多元 —— 不再局限于 “考研 vs 就业” 的二元对立,而是根据自身优势、兴趣,开拓出更丰富的人生赛道,这背后既有个人意识的觉醒,也有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引导。

  目前主流的多元选择主要有三类:

  1. 出国深造性价比回升:英国缩短硕士学制(多数 1 年)、澳大利亚放宽工作签证(毕业后可留 2-4 年)、新加坡增加理工科奖学金,叠加人民币汇率趋稳、部分院校推出 “线上 + 线下” 培养模式,留学成本较 2020 年下降 15%-20%。今年考研的张同学就放弃翻译硕士备考,转申新西兰翻译专业:“1 年毕业还能积累海外经验,比‘二战’更灵活。”

  2. 考公 “稳定性” 吸引力上升:2025 年国考报名 260 万,本科生占比 68%(较 2020 年提 12 个百分点),各省省考也向应届生倾斜,如江苏省 2025 年基层岗位 80% 仅限应届生报考。明年考研的王同学说:“老家县城公务员本科生就能报,考研后再考不仅多花 3 年,还可能错过应届生优势。”

  3. 职业教育与直接就业受青睐:企业校招优化,字节跳动、华为等推出 “实习转正绿色通道”;人社部数据显示,2025 年技能型人才缺口 3000 万,计算机运维、新能源技术等职业培训毕业生就业率 92%,部分薪资超普通本科生,让对学术兴趣不高的同学转向 “学技能、快就业”。

  政策与环境:从 “扩招引流” 到 “质量导向”

  考研热度的变化,也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环境的转变密切相关。如果说前几年的 “考研热” 有部分是 “专硕扩招” 推动的 “引流效应”,那么现在的 “降温” 则是政策向 “培养质量” 倾斜后,考生的自然反应。

  政策与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专硕扩招后的 “理性适配”:2020 年教育部提出 “专硕占比达三分之二”,2025 年已达 65%,但考生不再盲目跟风 —— 法律(非法学)、会计等热门专硕 2025 年报名降 8%-10%,而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贴合产业需求的专硕仍增长,考生更关注 “专业与职业匹配度”。

  2. “严进严出” 强化倒逼理性:清华大学 2025 年清理 127 名未完成学业研究生,复旦大学要求专硕需 6 个月企业实习,西北工业大学论文查重率降至 10%,“混学历” 难度加大。今年考研的赵同学放弃 “保底” 专硕:“毕业要求严,万一毕不了业更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找工作。”

  此外,经济环境也影响家庭决策:消费理性化下,部分家庭不愿承担 “考研 + 读研” 长期投入,某教育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5 年 “因家庭经济放弃考研” 的考生占比 19%,较 2023 年提 7 个百分点。

  给 26、27 考研同学的几点思考

  面对 “考研降温” 的趋势,26、27 考研的同学不必焦虑,更不必盲目跟风放弃或坚持 —— 关键是明确 “为什么要考研”,以及 “考研是否适合自己”。

  两类情况可参考:

  1. 适合考研的情况:目标是科研领域(读博、进高校)、需学历硬门槛的行业(医学、法学),或想跨专业(如跨考计算机、金融),但需提前规划:了解目标专业就业前景、评估学习能力、避免 “二战”“三战” 消耗。

  2. 可考虑其他路径的情况:职业目标重实践(市场营销、设计)或求稳定(公务员、教师),不必将考研当 “必经之路”,可尝试直接就业、考公或职业培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考研热度的降温,不是学历价值的下降,而是教育回归理性的开始。对于 26、27 考研的同学而言,重要的不是跟随他人的选择,而是看清自己的方向:无论是考研还是其他道路,只要能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毕竟,真正的 “价值” 从不源于一张文凭,而源于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积累的能力与成长。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官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