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增多媒体阅读题型:图文信息整合的答题步骤与失分预警
2025-09-04 16:37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Joy
最近不少同学在英语模考、期末考中遇到了一个 “高频新题型”—— 多媒体阅读题。这类题目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材料,而是会搭配表格、折线图、柱状图、流程图甚至漫画,要求考生整合图文信息作答。很多习惯了 “纯文字阅读” 的同学,第一次接触时容易慌神:要么盯着图表看半天找不到重点,要么忽略文字和图片的关联,最后答得颠三倒四。
其实,多媒体阅读题型的核心考察点很明确:“图文信息的匹配、提取与整合能力”。它不考复杂的语法,也不考生僻的词汇,只要掌握固定的答题步骤,避开常见的失分陷阱,就能轻松拿分。今天就从 “答题步骤” 和 “失分预警” 两方面,帮大家彻底搞定这个题型。
一、图文信息整合的 4 步答题法(附具体操作技巧)
做多媒体阅读题,最忌讳 “拿到题目就乱找”—— 要么先盯着文字读半天,忘了看图表;要么只看图表数据,忽略文字背景。正确的做法是按 “审题→析图→整合→验证” 四步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
Step 1:精准审题 —— 先锁定 “图文关联核心”
审题不是简单读题干,而是要找出两个关键信息:“题干问什么” 和 “图文要怎么结合”。
具体操作:圈出题干中的 “关键词” 和 “答题要求”。比如题干问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nd the chart, why did the sales of electric cars increase in 2023?”(根据文章和图表,2023 年电动汽车销量为何增长),关键词是 “why”(原因)、“2023 年”(时间)、“electric cars sales increase”(销量增长);答题要求是 “结合文章和图表”,这就意味着答案既要有文字中的 “原因描述”,也要有图表中的 “数据支撑”。
另外,审题时可以快速扫一眼图文的 “主题是否一致”。比如文字讲 “某地区新能源补贴政策”,图表是 “该地区 2021-2023 年电动汽车销量折线图”,那两者的关联点肯定是 “补贴政策与销量变化的关系”,提前锁定这个关联,后续分析会更聚焦。
Step 2:分层析图 —— 不同图表类型有不同 “解读重点”
多媒体阅读题的图表主要分 4 类:表格、折线 / 柱状图、流程图、漫画。不同类型的图表,解读方法完全不同,盲目看数据只会浪费时间。
表格类:抓 “表头 + 横竖对比”
表格的核心是 “分类数据”,先看表头明确 “数据维度”(比如表头是 “Country”“Renewable Energy Usage (%)”“Year”,就知道是 “不同国家某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再根据题干关键词找对应行 / 列,比如题干问 “Which country has the highest usage rate?”,就横向对比 “Renewable Energy Usage (%)” 这一列的数值,同时注意单位(如 “%”“million tons”)和时间(如 “2022”“2023”),避免把 “2022 年 A 国 35%” 看成 “2023 年 A 国 35%”。
折线 / 柱状图:看 “趋势 + 数值差”
折线图侧重 “变化趋势”—— 上升、下降、波动、持平,比如 “2020-2022 年折线平缓,2022-2023 年陡峭上升”,说明 “前两年稳定,后一年激增”;柱状图侧重 “数值对比”,比如 “2023 年 A 品牌柱状高度是 B 品牌的 2 倍”,说明 “A 品牌销量是 B 品牌的 2 倍”。看这类图时,一定要盯紧 “坐标轴标签”:X 轴是时间还是类别,Y 轴是数值还是百分比,比如 Y 轴标着 “Thousands”(千),就不能把 “500” 写成 “500 辆”,而是 “500 千辆(50 万辆)”。
流程图:理 “顺序 + 逻辑关系”
流程图常考 “步骤排序” 或 “环节作用”,比如 “植物光合作用流程图”“产品生产流程图”。解读时按 “箭头方向” 梳理顺序,圈出每个环节的 “关键词”(如 “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再结合文字判断 “某个环节的作用”,比如文字说 “Photosynthesis provides food for plants”,对应流程图中 “制造有机物” 的环节,就能确定 “该环节是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关键”。
漫画类:品 “画面细节 + 文字注释”
漫画题相对少见,但难度不低,核心是 “通过画面细节猜含义”。比如漫画画了 “一个人拿着手机刷信息,周围堆满未读的书籍”,文字注释是 “People today prefer short videos to long reading”,结合起来就能理解 “漫画讽刺了现代人更倾向短视频,而非深度阅读”。看漫画时要注意 “人物表情、动作、场景道具”,这些都是解读的关键。
Step 3:信息整合 —— 把 “文字 + 图表” 拼成 “完整答案”
整合是最核心的一步,很多同学失分就是因为 “文字归文字,图表归图表”,两者脱节。正确的整合逻辑是:用文字解释 “为什么”,用图表证明 “是什么”。
举个例子:文字材料提到 “2023 年某城市出台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每辆车补贴 1 万元”,图表是 “该城市 2022-2023 年电动汽车销量柱状图”(2022 年 10 万辆,2023 年 25 万辆)。题干问 “补贴政策对该城市电动汽车销量有何影响?”
错误答案:“销量增加了。”(只说结果,没结合图文)
正确整合答案:“该城市 2023 年出台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后,销量显著提升 ——2022 年销量为 10 万辆,2023 年增至 25 万辆(根据图表),说明补贴政策有效促进了电动汽车的销售(根据文字)。”
整合时还要注意 “排除干扰信息”:如果图表里还有 “燃油车销量” 的数据,但题干没问,就不用提,避免答案冗余。
Step 4:答案验证 ——3 个维度检查 “是否达标”
整合完答案后,花 10 秒做一次验证,能避免很多低级错误。验证时看三点:
信息来源:是否来自图文,没有主观臆断?比如图文没说 “补贴政策是销量增长的唯一原因”,就不能写 “因为补贴政策,所以销量增长(唯一原因)”,只能写 “补贴政策促进了销量增长”。
图文一致性:文字和图表是否矛盾?比如文字说 “销量下降”,但图表显示 “销量上升”,这时候要重新检查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图表数据或文字内容。
关键信息:有没有遗漏题干要求的点?比如题干问 “原因和数据”,答案只写了原因,没写图表数据,就是不完整,需要补充。
二、5 大失分预警:这些 “坑” 90% 的同学都踩过
掌握了答题步骤,还要避开高频失分点。结合近半年各地模考情况,我总结了 5 个最容易踩的 “坑”,每个坑都附 “避坑方法”,一定要记好!
预警 1:只盯文字,忽略图表 “隐藏细节”
很多同学习惯先读文字,读完后直接答题,完全忘了看图表,或者随便扫一眼图表就过。比如有一道题,文字讲 “某学校优化课程表后,学生上课注意力提高”,图表是 “优化前后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长对比表”(优化前 40 分钟,优化后 65 分钟)。不少同学只写 “注意力提高”,没写图表中的 “40 分钟→65 分钟”,导致答案不具体,丢分。
避坑方法:审题时就圈出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nd the chart” 这类要求,答题前先问自己:“我的答案里有没有图表的数据或信息?” 没有就必须补充。
预警 2:误解图文逻辑,强加 “因果关系”
图文一起出现时,很多同学会下意识认为 “文字和图表是因果关系”,但其实有时候只是 “伴随关系”。比如文字说 “夏季降雨量增加”,图表是 “夏季雨伞销量上升”,有的同学会写 “因为降雨量增加,所以雨伞销量上升”。但如果文字里没有明确说 “降雨量导致销量上升”,只是同时提到两个现象,就不能强加因果,只能写 “夏季降雨量增加时,雨伞销量同步上升”。
避坑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前,先看文字里有没有 “because”“lead to”“result in” 这类表因果的词。没有的话,就用 “同步”“伴随” 等词描述关系,不强行关联。
预警 3:图表数据 “看错单位 / 时间”
单位和时间是图表题的 “高频陷阱”,尤其是数据大的时候,很容易看错。比如图表 Y 轴标着 “10^3”(千),数据是 “800”,实际就是 “800 千 = 80 万”,但有同学写成 “800”,少了 “千” 这个单位,数据直接错了 1000 倍;还有的同学把 “2023 年” 看成 “2022 年”,时间范围错了,答案自然也错了。
避坑方法:看图表时,先把 “单位”(%、千、万)和 “时间范围”(2022-2023、季度、月份)用荧光笔标出来,答题时对着标出来的内容写,避免看错。
预警 4:信息整合 “碎片化”,没有 “逻辑关联”
有的同学能从文字里找到原因,也能从图表里找到数据,但就是不会把两者结合起来,答案变成 “文字一句,图表一句”,像两块分开的积木。比如答案写 “文字提到补贴政策,图表显示销量从 10 万到 25 万”,没有说 “补贴政策和销量增长的关系”,就是逻辑断层,得分低。
避坑方法:整合信息时用 “连词” 串联,比如 “根据文字,某城市出台了补贴政策;结合图表,该城市电动汽车销量从 10 万辆增至 25 万辆,可见补贴政策促进了销量增长”。用 “可见”“由此可知” 等词把图文逻辑串起来。
预警 5:漫画题 “过度解读”,脱离图文
漫画题的难点在于 “解读含义”,但很多同学会想太多,脱离图文自己编故事。比如漫画画了 “一个人在图书馆里玩手机,旁边的牌子写着‘保持安静’”,文字注释是 “Some people ignore public rules”。有的同学会写 “这个人喜欢玩手机,不喜欢看书”,但其实核心是 “忽略公共规则”,“不喜欢看书” 是自己加的,脱离了图文信息。
避坑方法:解读漫画时,只看 “画面细节 + 文字注释”,不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比如画面是 “图书馆玩手机 +‘保持安静’的牌子”,文字是 “ignore public rules”,就围绕 “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玩手机,忽略规则” 来答,不延伸其他内容。
三、实战案例:用 4 步答题法 + 避坑技巧解题
最后,用一道真题案例,带大家完整走一遍流程,巩固方法。
材料:
文字:In 2022. a supermarket started using paper bags instead of plastic bag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fter one year, the supermarket counted the number of bags used.
图表:柱状图(X 轴:2022 年 1 月,2023 年 1 月;Y 轴:Number of bags used(thousands);2022 年 1 月:plastic bags 90.paper bags 10;2023 年 1 月:plastic bags 15.paper bags 85)
题干:What changes happened to the number of plastic bags and paper bags used in the supermarket from 2022 to 2023?Why?
第一步:审题
关键词:“changes”(变化)、“why”(原因)、“2022-2023”(时间);答题要求:结合文字和图表,既要答 “变化”(图表数据),也要答 “原因”(文字)。
第二步:析图
柱状图,X 轴是 2022 和 2023 年 1 月,Y 轴单位是 “thousands”(千)。对比数据:
塑料袋:2022 年 1 月 90 千个(9 万个)→2023 年 1 月 15 千个(1.5 万个),大幅下降;
纸袋:2022 年 1 月 10 千个(1 万个)→2023 年 1 月 85 千个(8.5 万个),大幅上升。
第三步:整合
原因来自文字:“2022 年超市开始用纸袋代替塑料袋保护环境”;变化来自图表:“塑料袋从 9 万→1.5 万,纸袋从 1 万→8.5 万”。整合答案:
“The number of plastic bags used in the supermarket dropped sharply from 90.000 (90 thousands) in January 2022 to 15.000 (15 thousands) in January 2023. Meanwhile, the number of paper bags increased greatly from 10.000 (10 thousands) to 85.000 (85 thousand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reason for these changes is that the supermarket began to use paper bags instead of plastic bag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202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第四步:验证
信息来源:变化来自图表,原因来自文字,没有主观臆断;
图文一致:文字说 “用纸袋代替塑料袋”,图表显示塑料袋减少、纸袋增加,不矛盾;
关键信息:答了 “变化” 和 “原因”,单位(千)和时间(2022-2023)都没写错,没有遗漏。
避坑检查
没忽略图表数据(写了具体数值和单位);
没强加因果(原因是文字明确提到的 “代替塑料袋”,不是自己编的);
数据单位没看错(90 千 = 9 万,正确);
图文逻辑串联(用 “the reason for these changes is that” 连接,不碎片化)。
四、备考建议:3 个方法快速提升 “图文整合能力”
最后给大家 3 个备考小技巧,帮大家在短期内熟练掌握这个题型:
专项练习:集中刷 “不同图表类型” 的题
找近 1 年各地模考的多媒体阅读题,按 “表格→折线图→柱状图→流程图→漫画” 分类,每种类型刷 5-10 道,熟悉每种图表的解读重点,形成 “看到表格就找表头,看到折线图就看趋势” 的条件反射。
错题整理:重点记 “失分点” 而非 “答案”
做错的题,不要只抄正确答案,要写清楚 “自己踩了哪个坑”,比如 “看错了图表单位(千→个)”“强加因果关系”,再写 “下次怎么避坑”,比如 “看图表先标单位”“没因果词不写原因”。定期翻看错题,避免重复踩坑。
刻意训练:用 “口头复述” 整合信息
平时练习时,读完图文后,先不写答案,而是口头复述 “图文讲了什么,题干问什么,答案应该包含哪些点”。比如对着上面的案例,口头说:“文字讲超市 2022 年用纸袋代替塑料袋,图表是 2022-2023 年塑料袋和纸袋的数量变化,题干问变化和原因,答案要包含塑料袋下降、纸袋上升的具体数据,还有代替塑料袋这个原因。” 口头能说清楚,写出来就不会乱。
其实,英语新增的多媒体阅读题型,本质是 “降低了对词汇和语法的考察难度,提高了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只要掌握 “4 步答题法”,避开 5 大失分点,多练多总结,就能轻松拿下这个题型。下次做这类题时,不妨按照今天讲的方法试试,相信你会发现:原来它没那么难!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