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大连大学考试>正文

辽宁大学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86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大纲

2025-09-05 17:01

来源:辽宁大学研究生

作者:

辽宁大学86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已发布,备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为你提供更多考研资讯信息



科目代码:868

科目名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满分:150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大纲

导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依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一、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七、党的建设理论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七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五、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接续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五、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六、学好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十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三、新时代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

第三节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

第十一章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节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

重大成果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团结奋斗

第十二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一、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二、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三节    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一、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二、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

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第十三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一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二、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第二节    坚持人民至上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第三节    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二、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十四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前进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    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第三节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一、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二、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

三、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更多考研常识、考研热点、请关注新东方考研网领取更多考研大礼包。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