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哲学天书” 如何读?中西哲学史核心概念溯源与比较辨析手册
2025-09-09 17:25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meow
哲学考研中,原著阅读常因 “概念抽象、语境陌生” 成为 “天书”——2024-2025 年考生反馈显示,80% 的人在理解 “理式”“存在”“心性” 等核心概念时卡壳,65% 的论述题因 “概念混淆、对比浅层” 失分。其实,哲学概念的理解需紧扣 “本源 - 流变 - 对比” 三维,既要追溯其最初提出的语境,也要梳理后世的发展,更要在跨文化对照中辨明差异。以下选取中西哲学史 8 个高频核心概念,用 “原著引文 + 考研考点” 的方式拆解,助你打通从 “读懂” 到 “会用” 的关键环节。
一、西方哲学史核心概念:从本源到流变
1. 理式(εἶδος):柏拉图的 “超验世界” 密码
本源追溯:“理式”(又译 “理念”“相”)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集中体现在《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本)的 “床喻” 中 ——“有三种床,一种是自然的床,我想我们大概得说它是神造的;其次一种是木匠造的床;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 这里的 “自然的床” 即 “床的理式”,是永恒不变、完美的 “原型”,木匠造的床是对理式的 “模仿”,画家画的床则是 “模仿的模仿”。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进一步指出,理式是 “可知世界” 的本质,是感官所及 “可见世界” 的根源,人通过 “回忆说”(灵魂曾见过理式)把握它。
流变梳理: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 “理式” 的 “超验性”,将其改造为 “形式”(εἶδος),提出 “形式与质料” 的结合 —— 如 “铜球” 中,“球” 是形式(本质),“铜” 是质料(载体),形式不再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将 “理式” 转化为 “共相”,引发 “唯名论”(共相是名称,无实在性)与 “实在论”(共相先于个别事物存在)之争,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共相 “既在事物中,也在上帝心中”;近代康德则将 “理式”(Idee)定义为 “理性的先天概念”,如 “灵魂”“世界”“上帝”,是引导知识统一的 “ regulative principle ”(调节性原则),而非可认识的对象,避免了柏拉图的 “超验独断”。
考研读原著小贴士:读《理想国》时重点抓第 6-7 卷(“日喻”“线喻”“洞喻”),理解 “理式” 与 “可见世界” 的层级关系,这是解答 “柏拉图理式论的特点与影响” 论述题的核心。
2. 存在(ὄν):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的 “千年追问”
本源追溯:“存在” 的哲学讨论始于巴门尼德的《论自然》(残篇译本),他提出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这里的 “存在”(ὄν)有三个核心特征:永恒不变(“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独一无二(“它是单一的、连续的”)、不可分割(“它是完全的、不动的、无止境的”)。巴门尼德首次将 “存在” 与 “思维” 关联(“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奠定西方哲学 “本体论”(存在论)的基础。
流变梳理:亚里士多德将 “存在” 分为 “偶然的存在”(如 “这个人是白的”)和 “必然的存在”(即 “实体”,如 “人”),在《范畴篇》中指出 “实体是最根本的存在”,开启 “实体论” 传统;中世纪将 “存在”(esse)与 “上帝” 绑定,安瑟伦的 “本体论证明” 即从 “上帝是最完满的存在” 推出 “上帝存在”;近代笛卡尔提出 “我思故我在”,将 “存在” 的确定性锚定于 “思维”(自我意识);海德格尔则在《存在与时间》中颠覆传统,认为以往哲学误将 “存在者”(Seiendes,具体事物)当作 “存在”(Sein),而 “存在” 是 “此在”(Dasein,人)的生存活动,是 “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强调存在的 “时间性” 与 “实践性”。
考研高频考点:对比巴门尼德与海德格尔的 “存在” 概念,前者是 “静态的、超验的”,后者是 “动态的、生存的”,这是近年 “西方本体论演变” 论述题的常考点。
3. 现象与本质(Erscheinung und Wesen):康德与黑格尔的 “二分与统一”
本源追溯:“现象与本质” 的明确区分始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本),他认为 “现象” 是 “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的对象”(如我们看到的 “桌子”),受时空形式与范畴(如因果性)整理;“本质”(即 “物自体”,Ding an sich)是 “现象的根据”,但不可认识 ——“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而物自体本身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之外”。康德的二分法为知识划定了 “界限”,也留下 “现象与本质割裂” 的问题。
流变梳理: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批判康德的 “割裂”,提出 “本质不在现象之外,而在现象之中”—— 本质是 “现象的内在联系”,现象是 “本质的外在表现”,如 “雨水”(现象)是 “水蒸气遇冷凝结”(本质)的表现,两者是 “对立统一” 的;马克思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思维,将 “现象与本质” 与 “实践” 结合,认为人通过实践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商品的 “交换价值”(现象)背后是 “价值”(本质,即人类抽象劳动)。
考研答题关键:答 “康德与黑格尔对现象本质关系的不同理解” 时,需紧扣 “割裂 vs 统一”,并结合康德的 “不可知论” 与黑格尔的 “辩证法” 背景。
4. 自由(Freiheit):康德的 “道德自律” 与萨特的 “绝对选择”
本源追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 “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根据”,这里的 “自由” 不是 “随心所欲”(消极自由),而是 “意志自律”(积极自由)——“意志自律是意志成为自身法则的属性,而不管意愿的对象是什么”。例如,人遵守 “不许说谎” 的道德律,不是因害怕惩罚(他律),而是因意志自身认可这一法则(自律),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强调自由的 “先验性”,它是道德的 “前提”,而非经验可验证的对象。
流变梳理:黑格尔将 “自由” 视为 “精神的本质”,在《历史哲学》中提出 “自由的发展是历史的目的”,从 “东方只知道一个人自由”(君主)到 “希腊罗马知道一部分人自由”(公民),再到 “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人自由”(现代社会);萨特则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 “存在先于本质”,认为自由是 “人的绝对属性”—— 人没有先天的本质,必须通过 “选择”(如选择职业、选择道德行为)创造自身本质,“人被判决为自由”,即使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强调自由的 “责任性”(人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跨文化关联:可对比中国哲学的 “自由”(如庄子 “逍遥游”),萨特的自由是 “主动选择”,庄子的自由是 “顺应自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前者重 “意志”,后者重 “境界”。
二、中国哲学史核心概念:从先秦到宋明的流变
1. 仁:孔子的 “道德核心” 与孟子的 “心性扩充”
本源追溯:“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杨伯峻译本)中 “仁” 出现 109 次,最核心的定义是 “仁者爱人”(《颜渊》),具体表现为 “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孔子的 “仁” 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于日常行为的道德规范,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是 “仁” 的消极表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是 “仁” 的积极表现。
流变梳理:孟子将 “仁” 与 “心性” 结合,提出 “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认为 “仁” 是先天的 “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人需通过 “扩充” 善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实现 “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董仲舒将 “仁” 与 “天道” 绑定,提出 “仁,天心也”(《春秋繁露・俞序》),赋予 “仁” 宇宙论意义;宋明理学中,程颢提出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识仁篇》),将 “仁” 从 “人际道德” 提升为 “宇宙境界”,朱熹则认为 “仁是爱之理,心之德”(《四书章句集注》),强调 “仁” 是 “理” 的体现。
考研原著重点:《论语》中 “仁” 的不同语境需区分,如 “杀身成仁”(《卫灵公》)强调 “仁” 的优先性,“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批判表面功夫,这些是名词解释的高频考点。
2. 道:老子的 “宇宙本源” 与庄子的 “精神境界”
本源追溯:“道” 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道德经》(陈鼓应译本)开篇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出 “道” 是不可言说、超越经验的宇宙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 42 章),“道” 具有 “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第 14 章)、“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 37 章)、“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 25 章)的特征。老子的 “道” 既是宇宙的 “生成者”,也是事物的 “规律”(“反者道之动”,第 40 章,即事物发展的对立转化)。
流变梳理:庄子继承老子的 “道”,但更侧重 “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提出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一 “逍遥” 境界即 “与道合一”;《齐物论》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一步将 “道” 与 “万物齐一” 的认知结合;魏晋玄学中,王弼提出 “以无为本”(“道者,无之称也”),将 “道” 等同于 “无”;宋明理学中,张载将 “道” 与 “气” 结合,认为 “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将道家的 “道” 转化为儒家的 “气本论” 概念。
跨文化对比:与西方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λόγος)对比,两者都有 “宇宙规律” 的含义,但 “道” 是 “不可言说的、自然的”,“逻各斯” 是 “可理性把握的、必然的”;老子 “道常无为” 强调 “顺应”,赫拉克利特 “逻各斯是永恒的活火” 强调 “运动变化的必然性”。
3. 心性:孟子 “性善” 与荀子 “性恶” 的对立与互补
本源追溯:“心性” 讨论始于先秦,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认为 “心” 有 “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性” 是 “心之善端” 的来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心性” 与 “天” 相通,是道德的先天基础。荀子则反对 “性善论”,在《荀子・性恶》中提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 “性” 是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的自然本能,“心” 是 “能虑”“能伪”(人为)的理性能力,人需通过 “化性起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实现道德。
流变梳理:宋明理学将 “心性” 与 “理” 结合,程朱理学提出 “性即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认为 “心” 有 “性”(理)与 “情”(欲),需 “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则提出 “心即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进一步提出 “致良知”——“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传习录》),认为 “心性” 的善端即 “良知”,只需 “致良知” 即可成圣,无需外求 “理”。
考研论述题角度:对比孟子与荀子 “心性论” 的异同,相同点是都认为 “心” 有道德能力,不同点是 “性” 的善恶属性与 “道德实现路径”(扩充 vs 改造),可结合 “先秦人性论演变” 答题。
4. 气:张载的 “太虚即气” 与王夫之的 “气不灭论”
本源追溯:“气” 的概念早见于先秦(如《国语》“天地之气,不失其序”),但作为哲学核心概念始于张载的《正蒙》,他提出 “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认为 “气” 是宇宙的唯一本源,“太虚”(虚空)不是 “无”,而是 “气” 的 “未聚” 状态 ——“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打破了 “理” 与 “气” 的割裂(如程朱理学 “理先气后”)。
流变梳理: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张载的 “气本论”,在《张子正蒙注》中提出 “气不灭论”——“气无生灭,形有死生”,认为 “气” 是永恒的,只是形态变化(如 “水凝为冰,冰释为水”);同时提出 “理在气中”(“理者,气之理也,气者,理之依也”),批判程朱 “理先气后” 的观点;清代戴震则将 “气” 与 “欲” 结合,认为 “理存于欲中”(《孟子字义疏证》),“气” 的自然欲望是 “理” 的基础,反对宋明理学 “灭人欲” 的极端。
跨文化对比:与西方 “物质”(Materie)概念对比,张载的 “气” 不是 “纯粹的物质”,而是 “有运动、有活力” 的(“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包含 “精神属性”(如 “太和之气” 有 “神” 的作用);西方 “物质” 在近代(如笛卡尔)是 “广延的、被动的”,与 “精神”(思维)对立,而 “气” 是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三、中西核心概念比较辨析:考研答题的 “关键视角”
1. 柏拉图 “理式” 与朱熹 “理”:超验 vs 内在
两者都认为 “理” 是事物的本质,但柏拉图的 “理式” 是 “超验的、独立于事物的”(如 “床的理式” 在具体床之外),朱熹的 “理” 是 “内在的、在事物之中的”(“理在气中,理与气不相离”);柏拉图认为人通过 “回忆” 把握理式,朱熹认为人通过 “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认识理,前者重 “先天回忆”,后者重 “后天实践”。这一对比是 “中西哲学本体论差异” 论述题的核心。
2. 老子 “道” 与海德格尔 “存在”:自然 vs 生存
老子的 “道” 是 “宇宙的本源与规律”,强调 “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人需 “体道”(如庄子 “坐忘”)达到与道合一;海德格尔的 “存在” 是 “此在的生存活动”,强调 “主动筹划”(“此在总是在筹划自身的可能性”),人需 “向死而生” 把握存在的意义。前者重 “被动顺应”,后者重 “主动生存”,体现中西哲学对 “人的存在方式” 的不同理解。
3. 孟子 “性善” 与康德 “自由”:心性 vs 意志
孟子的 “性善” 是 “先天的善端”,道德实现路径是 “扩充心性”(“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基础是 “心性与天相通”;康德的 “自由” 是 “意志自律”,道德实现路径是 “遵守先天道德律”(“你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基础是 “理性为自身立法”。两者都强调道德的 “先天性”,但孟子重 “心性情感”(恻隐之心),康德重 “理性意志”(自律)。
四、哲学原著阅读避坑指南:考研实用技巧
不纠结 “生僻术语”,抓 “核心定义”:读柏拉图《理想国》时,不用死抠 “εἶδος” 的希腊文语法,重点抓 “床喻” 中 “理式 - 模仿 - 模仿的模仿” 的层级;读《道德经》时,不用纠结 “道” 的字面意思,重点抓 “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的核心特征。
用 “概念关联图” 梳理流变:以 “存在” 为例,在笔记本上画 “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海德格尔” 的时间线,每个哲学家标注 “存在的定义 + 核心观点”,直观看到概念的发展。
结合考研真题练 “对比分析”:如 2024 年某高校考 “比较程朱理学‘理’与陆王心学‘心’的异同”,可套用 “理的位置(外在 vs 内在)→认识路径(格物 vs 致良知)” 的框架,再结合上述 “理式与理” 的对比逻辑,快速构建答案。
最后,建议考生为每个核心概念制作 “考研卡片”:正面写 “概念名称 + 提出者 + 原著引文”,背面写 “流变脉络 + 跨文化对比 + 真题链接”,如 “仁” 的卡片背面标注 “2023 年 XX 校考‘孔子仁学的内涵’”“对比孟子与荀子心性论”。哲学概念的理解不是 “一次性读懂”,而是在 “溯源 - 流变 - 对比” 的循环中逐渐深化,只要掌握这一方法,“哲学天书” 终将变成考研得分的 “利器”。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官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