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大连大学考试>正文

【军事学考研】特色专题:我国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核心考点精析

2025-09-11 15:40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meow

  军事学考研中,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是公共部分的 “考试重点”——2024-2025 年真题数据显示,该模块在论述题、简答题中占比达 40%,且命题高度贴合官方文件与强军实践。由于军事学专业性强,考生常因 “概念混淆”(如军事战略方针与军队建设总要求)、“理论定位模糊” 失分。实际上,这部分考点可通过 “核心要义 — 演变逻辑 — 理论地位 — 实践案例” 的框架拆解,结合权威文献(如《论强军兴军》《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精准突破,以下从三大核心模块展开解析。

  一、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内涵、演变与战略定位

  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 “顶层指导”,其核心是 “积极防御”,但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与时代特征,需从 “是什么 — 怎么变 — 为什么重要” 三个维度理解。

  1. 核心内涵:“三个立足” 与 “打赢目标” 的深化

  根据 2020 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的核心可概括为 “三个立足”:立足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立足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立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其中,“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 是核心目标,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进一步明确 “向打赢智能化局部战争演进”—— 这一调整并非否定信息化,而是在信息化基础上融入智能技术(如无人作战、战场智能决策),形成 “信息 + 智能” 的复合作战能力。

  需特别注意 “积极防御” 的本质不变:我国始终坚持 “防御性国防政策”,战略方针中的 “积极” 体现在 “主动塑造安全态势、主动管控危机、主动打赢战争”,而非被动防御。例如,在台海方向的军事演训,本质是 “以积极行动遏制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符合积极防御的战略逻辑。

  2. 演变逻辑:从 “机械化” 到 “信息智能融合” 的跨越

  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的演变,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阶段特征高度契合:

  •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军事战略重点是 “应对机械化战争,推进机械化建设”,核心是解决 “打得了、守得住” 的基础能力问题;

  • 2012 年后,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略方针调整为 “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突破 “信息主导、体系对抗” 能力;

  • 2020 年以来,面对人工智能、无人装备等新技术的变革,战略方针进一步拓展为 “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强调 “智能赋能、跨域协同”,例如无人作战体系、智能指挥控制系统的建设,都是这一演变的具体实践。

  这种演变不是 “替代式” 而是 “递进式”,每一步都紧扣国家安全需求与科技发展水平,这是考研答题中需体现的 “历史逻辑”。

  3. 理论定位:新时代强军思想的 “战略支撑”

  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是习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 “战略层面” 的核心位置 —— 它上承 “建设什么样的强大军队、怎样建设强大军队” 的根本问题,下导军事斗争准备、军队建设的具体实践。例如,军队组织形态改革(如战区制调整、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构建)、武器装备发展(如歼 - 20 隐身战机、山东舰航母),都是围绕 “打赢信息化智能化局部战争” 这一战略方针展开的,体现了 “战略 — 实践” 的传导逻辑。

  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 战略与 “四个现代化” 路径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 “实践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 “三步走” 战略部署与 “四个现代化” 核心路径,这是考研论述题的高频考点,需精准掌握时间节点与核心内容。

  1. “三步走” 战略:时间节点与阶段目标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三步走” 战略紧扣国家发展大局,三个关键时间节点的目标清晰且具有递进性:

  • 第一步(到 2027 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 核心是 “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智能化发展初见成效”,具体指标包括联合作战体系初步形成、关键领域武器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新型战略核潜艇、高超音速导弹列装)、军事人员能力素质适配信息化智能化战场;

  • 第二步(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重点是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全面现代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防实力,能有效应对更复杂安全威胁;

  •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目标是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具备全球战略能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实现 “强军梦” 与 “中国梦” 的同步推进。

  这三个阶段的目标不能混淆,尤其是 2027 年 “建军百年目标” 是当前备考的重点,真题常考查 “实现建军百年目标的关键任务”,需结合 “四个现代化” 展开。

  2. “四个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核心路径

  “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 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 “四大支柱”,四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 军事理论现代化:核心是 “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理论”,突破传统机械化战争理论,构建 “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理论体系”,例如 “全域作战”“跨域协同”“智能博弈” 等新理论,为军队建设提供 “理论先导”;

  • 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关键是 “优化军队结构、完善指挥体系”,典型实践包括 2016 年以来的战区制改革(将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聚焦联合作战)、成立火箭军(提升战略威慑能力)、组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解决 “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

  • 军事人员现代化:重点是 “培养联合作战人才、智能领域人才”,不再仅强调 “体能、技能”,更注重 “科技素养、战略思维、跨域指挥能力”,例如国防科技大学开设 “人工智能军事应用” 专业、部队开展 “智能装备操作手” 培训,都是人员现代化的具体举措;

  • 武器装备现代化:基础是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核心是突破 “卡脖子” 技术(如芯片、高端材料),构建 “以智能装备为核心、信息化装备为基础的武器装备体系”,例如歼 - 20 隐身战机(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山东舰航母(远海作战核心平台)、无侦 - 10 无人机(智能侦察装备),形成 “非对称优势”。

  答题时,需将 “四个现代化” 与 “三步走” 战略结合,例如 “实现 2027 年建军百年目标,需以军事理论创新为先导,以武器装备自主化、军事人员专业化为支撑,推动军队组织形态进一步优化”,体现四者的协同关系。

  三、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理论地位与实践意义

  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即习强军思想)是军事学考研的 “理论制高点”,需从 “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继承发展”“对强军实践的指导作用”“对国际军事理论的贡献” 三个层面把握其地位。

  1.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 “最新成果”

  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等基本原理,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实现了创新:例如,将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深化为 “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落地),将 “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 拓展为 “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大局紧密结合),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 “地域局限、时代局限”,形成了 “中国特色强军理论体系”。

  2. 新时代强军实践的 “根本遵循”

  从 “战斗力标准大讨论”(2014 年)到 “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2014 年,重申政治建军原则),从武器装备 “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 到军队战斗力 “跨越式提升”,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始终是 “实践指南”。例如,正是在 “能打仗、打胜仗” 的核心要求下,军队聚焦实战化训练(如跨区机动演习、远海远洋训练),有效提升了 “打赢能力”;在 “作风优良” 的要求下,反腐败斗争、基层风气建设深入推进,重塑了军队政治生态。

  3. 全球安全治理的 “中国方案”

  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倡导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国际军事理论贡献了中国智慧:例如,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 5 万余人次)、亚丁湾护航(保护中外商船安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体现了 “防御性国防政策” 与 “负责任大国” 的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下的国防建设,打破了 “国强必霸” 的传统逻辑,为世界各国军队建设提供了新范式。

  四、复习框架与答题技巧(附真题案例)

  1. 考点复习框架:“核心要义 — 权威依据 — 实践案例”

  建议为每个考点建立 “三维笔记”:

  • 核心要义:提炼关键词,如 “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 = 积极防御 + 打赢信息化智能化局部战争 + 三个立足”;

  • 权威依据:标注官方文献来源,如 “三步走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第 11 部分”“四个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 实践案例:搭配具体实例,如 “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战区制改革”“武器装备现代化→歼 - 20 列装”。

  2. 答题技巧:“权威表述 + 逻辑分层 + 案例支撑”

  以 2024 年真题 “论述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与相互关系” 为例,规范答题结构:

  • 开头:引用权威表述(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需统筹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现代化”);

  • 分点阐释内涵:每部分先讲 “是什么”(如军事理论现代化是创新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理论),再配案例(如 “全域作战理论”);

  • 分析相互关系:“军事理论是先导,军队组织形态是保障,军事人员是核心,武器装备是基础,四者协同推进,共同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结尾:关联战略目标(如 “‘四个现代化’的推进,是实现 2027 年建军百年目标、2035 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3. 避坑指南:三大常见错误

  • 时间节点混淆:避免将 “2027 年建军百年目标” 与 “2035 年基本现代化” 搞混,建议单独整理 “军事时间轴”(如 1927 年建军、2027 年百年目标、2035 年现代化、本世纪中叶世界一流军队);

  • 概念混淆:区分 “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战略层面,指导军事斗争准备)与 “军队建设总要求”(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建设层面),前者是 “打什么仗”,后者是 “建什么样的军队”;

  • 缺乏权威依据:答题时必须引用官方表述(如 “习强军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国防白皮书”),避免使用 “我认为”“大概” 等模糊表述,增强专业性与可信度。

  最后,建议考生重点研读《论强军兴军》(上中下)、《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党的二十大报告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部分,这些文献是考点的 “源头”。军事学考研的核心是 “精准”—— 精准记忆权威表述、精准把握理论逻辑、精准结合实践案例,只要按 “框架化复习、规范化答题” 的思路推进,就能在这一模块取得高分。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官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