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大连大学考试>正文

厦大公共管理学统考改革:706 政治学与 812 统计学的参考书目置换指南

2025-09-11 16:30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Joy

  近日,厦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式发布统考科目调整通知,核心变化集中在专业科目一(706 政治学)与专业科目二(812 统计学)的参考书目更新。这一调整不仅是学科体系优化的体现,更直接关系到 2025 届及后续考生的备考方向。本文将从改革背景、书目置换细节、备考策略三个维度,为大家提供一份全面且可落地的参考指南,帮助考生快速适应改革节奏,避免因书目混淆导致的备考偏差。

  一、改革背景:为何调整参考书目?

  厦门大学公共管理学作为国内顶尖的学科方向之一,始终以 “培养具备政治学思维与量化分析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为目标。此次参考书目调整,主要基于两大核心诉求:一是适配学科发展新趋势,近年来政治学研究更注重 “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旧版教材中部分西方理论案例已难以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二是强化量化能力考察,公共管理领域对数据分析的依赖度持续提升,原统计学教材在 “应用场景” 与 “软件操作” 模块的内容相对薄弱,无法充分支撑考生后续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

  从历年考情来看,厦大公共管理学统考的题目灵活性逐年增强,2024 年真题中已出现 “用政治学理论分析基层治理创新”“结合统计模型解决公共服务效率评估” 等跨模块题目。此次书目调整,本质上是对 “理论深度 + 实践应用” 考察方向的进一步明确,考生需跳出 “死记硬背教材” 的传统备考思维,转向 “理解性掌握 + 跨学科整合” 的新路径。

  二、706 政治学:从 “西方为主” 到 “中西融合” 的书目置换

  (一)旧版参考书目梳理(2024 年及以前)

  此前 706 政治学的核心参考书目以西方理论为主,包括: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政治学入门经典,涵盖了国家、政党、利益集团等基础概念,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论述较为简略;

  《比较政治制度》(曹沛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侧重西方主要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缺乏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与实践逻辑的深度解读;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系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变,但与当前中国政治实践的结合度较低。

  (二)新版参考书目核心变化(2025 年起)

  根据厦大公共管理学院最新通知,706 政治学新增 2 本核心教材,同时保留 1 本旧书并调整考察重点,具体如下:

  新增书目 1:《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该书目成为改革后的核心重点,主要考察中国古代至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的形成逻辑与实践成效。从考纲来看,本书占比将达到 30%,需重点掌握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等与公共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

  新增书目 2:《政治学原理(第二版)》(景跃进、张小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比旧版《政治学基础》,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 “中西融合”—— 既保留了西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如 “政治权力”“政治文化”),又新增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国家治理现代化” 等章节,完美适配厦大 “理论联系中国实践” 的考察方向。考纲明确指出,本书将替代旧版《政治学基础》成为第一核心教材,占比约 40%。

  保留书目调整:《比较政治制度》(曹沛霖主编)

  旧书仍被保留,但考察重点从 “西方制度比较” 转向 “中西制度对比分析”。例如,原教材中 “英国议会制”“美国三权分立” 的内容将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结合考察,要求考生能辩证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势与适用场景,而非单纯记忆西方制度细节。

  (三)书目置换后的备考建议

  优先搭建 “中国政治逻辑” 框架:建议先通读《中国政治制度史》与《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的中国相关章节,建立 “历史脉络 — 制度设计 — 实践成效” 的逻辑链,避免先学西方理论导致的思维偏差;

  关注时政与教材的结合点:例如将 “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政府建设” 等时政热点,与教材中 “政治参与”“国家治理” 等知识点结合,形成专题笔记;

  减少西方理论的无效投入:旧版《西方政治思想史》不再作为核心书目,考生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梳理古希腊至近代的思想演变,仅需掌握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等基础流派的核心观点即可。

  三、812 统计学:从 “理论计算” 到 “应用导向” 的书目升级

  (一)旧版参考书目局限(2024 年及以前)

  此前 812 统计学的核心教材为《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该书虽系统覆盖了 “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等基础理论,但存在两大明显局限:一是缺乏软件操作指导,全书以手工计算为主,未涉及 SPSS、Stata 等公共管理领域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二是案例脱离公共管理场景,例题多以经济学、社会学数据为例,与 “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公共政策效果评估” 等考生未来研究方向脱节。

  (二)新版参考书目核心组合(2025 年起)

  新版 812 统计学采用 “1 本核心教材 + 1 本实践指南” 的组合模式,彻底转向 “理论 + 应用” 的考察体系:

  核心教材:《应用统计学(第二版)》(谢识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替代旧版《统计学原理》成为第一核心,优势在于:① 简化了复杂的数学推导,重点讲解 “为什么用” 而非 “怎么算”,如在 “回归分析” 章节中,先通过 “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 的案例引出模型,再讲解参数估计;② 新增 “大数据与公共管理统计” 章节,涵盖 “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基础” 等前沿内容,适配厦大近年来对 “量化工具创新” 的考察需求。考纲显示,本书占比约 60%。

  实践指南:《公共管理统计软件应用(SPSS 版)》(李雪松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改革后新增的关键书目,直接对应考纲中 “统计软件操作” 的 30% 分值。本书以 “公共管理案例” 为线索,如 “居民幸福感调查数据处理”“公共政策效果的方差分析”, step-by-step 讲解 SPSS 操作流程,甚至包含 “结果解读话术”—— 例如如何用 “显著性水平 0.05”“R²=0.68” 等指标撰写分析报告,这正是此前考生普遍薄弱的环节。

  (三)书目置换后的备考策略

  拒绝 “纯理论” 备考:建议将《应用统计学》与《统计软件应用》同步学习,例如学完 “假设检验” 理论后,立即通过软件操作验证 “公共教育投入是否显著影响居民收入” 的假设,强化 “理论 — 操作 — 结果” 的闭环;

  积累公共管理专属案例:整理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统计预警”“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评估” 等案例,将其转化为 “数据描述 — 模型选择 — 结论应用” 的答题模板,避免考试时因案例陌生而无从下手;

  重视 “结果解读” 而非 “计算对错”:从 2024 年真题来看,厦大已减少纯计算题(如 “计算标准差”),转而考察 “如何根据回归结果提出公共政策建议”,考生需重点训练 “用统计语言解决管理问题” 的能力。

  四、关键时间节点与资源获取建议

  (一)备考时间规划(以 2025 届考生为例)

  现在 —2024 年 12 月:完成新版书目的一轮通读,重点标注考纲中的高频考点(厦大官网可下载 2025 年考纲),避免遗漏新增章节;

  2025 年 1—3 月:结合真题(2020—2024 年)进行专题训练,例如将 “政治学中的中国制度”“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 拆分为独立专题,逐个突破;

  2025 年 4—6 月:模拟考试训练,严格按照 “3 小时答题时间” 完成整套试卷,重点提升 “跨模块整合” 能力(如用政治学理论提出问题,用统计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官方资源获取渠道

  厦大公共管理学院官网:及时关注 “招生工作 — 硕士招生” 栏目,获取最新考纲、参考书目清单及导师研究方向(可辅助判断备考重点);

  厦大图书馆馆藏:新版书目部分已在图书馆上架,考生可通过 “厦门大学图书馆” 官网预约借阅,或购买电子版(注意选择最新版,避免错买旧书);

  学院招生咨询会:每年 10—11 月,厦大通常会举办线上招生咨询会,可直接向专业课老师提问 “书目重点章节”“考察题型变化” 等问题,获取一手信息。

  五、结语:改革不是挑战,而是机遇

  对于厦大公共管理学统考的考生而言,此次参考书目调整绝非 “增加备考难度”,而是 “明确备考方向” 的信号。706 政治学的 “中西融合” 要求考生具备 “中国视角下的理论思维”,812 统计学的 “应用导向” 要求考生成为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量化人才”—— 这恰恰是未来公共管理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力。

  建议考生摒弃 “怕改革、怕变化” 的焦虑,以 “全新书目” 为契机,重新搭建知识体系,重点训练 “理论联系实践”“跨学科整合” 的能力。只要紧跟考纲方向,用好新版书目,就能在 2025 年的考试中占据主动。若在备考过程中遇到具体章节的疑问,也可随时关注后续推送,我们将持续为大家拆解重点、分享答题技巧。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