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大连大学考试>正文

这些专业连续三年亮 “红牌”:26 考研人需警惕的就业高风险专业清单

2025-09-17 15:34

来源:大连新东方考研

作者:meow

  考研选择专业时,“就业适配度” 是绕不开的核心考量 —— 麦可思研究院连续三年(2022-2024)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部分专业因 “供远大于求、对口岗位萎缩、薪资持续走低” 连续被标记为 “红牌专业”;结合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如某师范大学 2024 届历史学就业率 68%、某政法大学传统法学专业对口就业率 55%),这些专业的考研党若盲目报考,易面临 “读研后仍难就业” 的困境。以下从 “红牌专业梳理”“风险原因分析”“备考转型建议” 三方面,为 26 考研人提供避坑指南。

  一、连续三年红牌专业:数据背后的就业困境

  红牌专业的核心判定标准是 “毕业生规模增速远超对口岗位增速、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 届本科平均就业率 86.2%)、薪资中位数同比下降”,结合第三方报告与高校数据,以下几类专业需重点警惕:

  历史学(含中国史、世界史)

  作为人文社科类典型红牌专业,2022-2024 年对口就业率持续走低:某 985 高校 2024 届历史学硕士就业率 72%,其中对口岗位(文博机构、中小学历史教师、考古单位)占比仅 43%。核心问题是 “岗位供给有限”—— 全国文博系统每年招聘人数不足 1 万人,中小学历史教师岗位受 “高考改革后历史选考人数波动” 影响,部分地区甚至缩减编制;而历史学毕业生规模年均增长 12%,供需缺口持续扩大。更关键的是,该专业跨领域就业竞争力弱,除教育、文博外,进入企业(如行政、策划)时,常因 “技能匹配度低” 输给汉语言、行政管理等专业。

  传统法学(不含知识产权、涉外法)

  法学曾是 “热门专业”,但传统方向(如民商法、刑法)已连续三年红牌:某政法大学 2024 届传统法学硕士对口就业率 55%,低于该校知识产权专业(82%)近 30 个百分点。风险源于 “司法考试通过率与岗位需求错配”—— 全国法考持证人数已超 100 万,但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对口岗位年均新增不足 5 万个,且更偏好 “有细分领域经验” 的毕业生;传统法学专业因 “培养方向宽泛”,毕业生在竞争中难以突出,部分人被迫进入 “低薪法务岗”(2024 届传统法学硕士起薪中位数 6500 元,低于全国硕士平均起薪 8200 元)。

  汉语言文学(传统文秘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就业率尚可,但 “传统文秘方向” 连续三年亮红牌:某师范大学 2024 届该方向硕士就业率 81%,但对口岗位(企业文秘、行政岗)起薪中位数 5800 元,同比下降 8%。核心原因是 “岗位替代性强”—— 企业行政、文秘岗位更看重 “办公软件技能、沟通能力”,而非硕士学历,本科生甚至专科生通过短期培训即可胜任;且受 “企业精简行政成本” 影响,这类岗位需求年均缩减 5%,而传统文秘方向毕业生规模年均增长 9%,形成 “高学历低就业” 的困境。

  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向)

  作为理科类红牌代表,2022-2024 年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就业率持续低于 75%:某理工大学 2024 届该方向毕业生,30% 被迫选择 “非对口就业”(如销售、教育),对口岗位(科研院所、生物公司研发岗)起薪中位数 7000 元,低于生物制药方向(9500 元)。风险在于 “产业需求与学术培养脱节”—— 国内生物企业更需要 “能落地的应用人才”(如生物制药、基因检测技术),而基础研究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因 “缺乏产业化技能”,难以进入企业研发岗;科研院所岗位则受 “经费限制”,招聘规模有限,部分毕业生需读博才能获得稳定岗位,延长就业周期。

  环境科学(传统环境监测方向)

  环境科学曾因 “环保政策” 热度上升,但传统环境监测方向连续三年红牌:某高校 2024 届该方向硕士就业率 73%,对口岗位(环保监测站、第三方检测公司)起薪中位数 6200 元,同比下降 6%。原因是 “岗位技术门槛降低与需求饱和”—— 传统环境监测(如水质、空气质量检测)已实现 “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企业对监测人员的需求从 “高学历” 转向 “持证操作”(如持有环境监测工程师证书);而该方向毕业生规模年均增长 15%,导致 “硕士做基础检测工作” 的学历浪费,且部分第三方检测公司因 “利润压缩” 降低薪资,加剧就业困境。

  二、红牌专业的共性风险:为何就业越来越难?

  梳理上述专业可发现,红牌背后存在三大共性原因,也是 26 考研人选择专业时需规避的 “雷区”:

  第一,“宽口径培养” 与 “岗位细分需求” 脱节

  红牌专业多存在 “培养方向宽泛,缺乏核心技能” 的问题。比如传统法学专业,课程覆盖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等,但企业招聘时更需要 “精通知识产权诉讼”“熟悉跨境电商法律” 的细分人才;历史学专业侧重 “理论研究”,却忽视 “文博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等实操技能,导致毕业生与岗位需求 “错位”。

  第二,“毕业生规模增速” 远超 “行业发展速度”

  部分专业因 “前期热门” 导致报考人数激增,形成 “供过于求” 的恶性循环。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2024 年硕士招生规模增长 40%,但对口的行政、文秘岗位需求仅增长 5%;生物技术专业,全国硕士点从 2019 年的 86 个增至 2024 年的 128 个,毕业生规模翻倍,而生物产业增速仅 12%,岗位供给跟不上毕业生增长。

  第三,“行业转型” 导致传统岗位萎缩

  受技术替代、政策调整影响,部分专业的传统岗位持续减少。比如环境科学的传统监测岗位被自动化设备替代,历史学的纸质档案整理岗位被 “数字化档案系统” 压缩,这些变化使得 “依赖传统技能” 的毕业生失去竞争优势,且短期内难以适应行业新需求。

  三、26 考研应对建议:红牌专业考生的 “突围路径”

  若 26 考研人已确定报考红牌专业,或本科就读红牌专业想通过考研转型,可从 “本专业内深耕细分方向” 和 “跨专业选择适配赛道” 两方面规划,避免陷入 “就业困境”:

  路径一:本专业内突围 —— 锁定 “细分刚需方向”,提升技能匹配度

  红牌专业并非 “全无可取”,部分细分方向仍有就业机会,关键是 “避开传统方向,聚焦行业缺口”:

  • 历史学:转向 “文化遗产保护”“文博数字化” 方向,学习 “文物修复技术”“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系统操作”,考取 “文物修复师”“文博信息管理员” 证书,这类岗位受 “文化强国政策” 支持,2024 年某省文博系统数字化岗位招聘人数同比增长 30%;

  • 法学:放弃传统民商法,选择 “知识产权法”“涉外法治” 方向,学习 “专利代理人实务”“跨境商事仲裁”,考取 “专利代理人资格证”“法律职业资格证(涉外卷)”,2024 年跨境电商企业的涉外法务岗位需求同比增长 45%,起薪中位数达 1.2 万元;

  • 生物技术:从 “基础研究” 转向 “生物制药”“基因检测应用” 方向,学习 “生物制药工艺”“基因测序数据分析”,掌握 HPLC(高效液相色谱)、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实操技术,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岗 2024 年起薪中位数达 9500 元,远超基础研究方向。

  路径二:跨专业转型 —— 选择 “近领域、高需求” 专业,降低备考难度

  若想彻底避开红牌赛道,跨专业时可选择 “与本科知识衔接紧密、就业需求高” 的专业,减少备考压力:

  • 历史学 / 汉语言文学考生:跨考 “新闻传播学(文化传播方向)”“教育学(学科教学历史 / 语文方向)”。文化传播方向可利用 “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做文化 IP 策划、非遗传播,2024 年相关岗位需求增长 25%;学科教学方向则瞄准 “中小学教师编制”,历史学考生跨考学科教学(历史)、汉语言考生跨考学科教学(语文),对口就业率均超 85%,且部分师范院校对这类跨考生 “不歧视本科专业”。

  • 生物技术 / 环境科学考生:跨考 “生物与医药(专硕)”“环境工程(专硕)”。生物与医药专硕侧重 “制药技术、疫苗研发”,课程设置贴近企业需求,2024 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88%;环境工程专硕聚焦 “污染治理工程、环保设备研发”,避开传统监测方向,毕业生进入环保工程公司的比例超 70%,起薪中位数 8000 元,高于传统方向。

  路径三:提前储备 “跨领域技能”,拓宽就业边界

  无论选择本专业还是跨专业,红牌专业考生都需提前积累 “非专业但高需求” 的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 办公技能:熟练掌握 Excel 高级功能(数据透视表、函数)、PPT 可视化设计、飞书 / 钉钉等协同工具,行政、策划类岗位对这类技能的需求占比超 90%;

  • 数字化技能:学习 Python 基础(数据处理)、PS(图像处理)、短视频剪辑(剪映 / Pr),文化传播、新媒体运营等岗位对这些技能的偏好度极高;

  • 证书加持:除专业证书外,考取 “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初级)”,为进入教育、企业行政领域留足退路。

  四、26 考研避坑提醒:选择专业前必做的 3 件事

  1.查 “行业需求数据”,而非 “专业热度”

  避开 “只看热门不看需求” 的误区,通过 “国家统计局职业数据”“智联招聘行业报告” 查询目标专业的对口岗位增速、薪资变化,比如搜索 “2024 年知识产权岗位需求”,而非盲目报考 “传统法学”。

  2. 看 “高校培养方案”,锁定细分方向

  报考前仔细阅读目标院校的 “硕士培养方案”,比如历史学专业若培养方案中包含 “文博数字化课程”,则可优先考虑;若全是 “理论研究课程”,则需谨慎。

  3. 联系 “在读学长学姐”,了解真实就业

  通过知乎、小红书或目标院校研究生院官网,找到在读学长学姐,询问 “对口就业率、主要就业单位、薪资水平”,避免被 “官方就业率”(包含非对口就业)误导。

  26 考研选择专业,本质是 “对未来就业的投资”—— 红牌专业并非 “绝对不能报”,但需清醒认识其就业风险,通过 “细分方向突围” 或 “跨专业转型” 规避困境。与其盲目跟风报考 “看似热门却就业难” 的专业,不如结合自身基础与行业需求,选择 “需求稳、有核心技能壁垒” 的赛道,让考研真正成为 “提升就业竞争力” 的助力,而非 “延迟就业的缓冲”。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新东方考研官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