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化学专业综合》大纲
2025-07-23 01:30
来源:新东方考研
作者:新东方考研
本《化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形式为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 180 分钟,总分 150 分。考核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 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为:
一、无机化学部分考试内容
(一)无机化学
1、 物质状态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了解实际气体的 van der Waals 方程,由分 子运动论推导理想气体定律;
(2)掌握液体的蒸发,沸点;
(3) 了解晶体的外形与内部结构。
2、原子结构
(1)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四个量子 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3、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掌握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晶格能;
(2)掌握共价键的本质、原理和特点;
(3)能够运用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4)理解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
(5)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了解金属键的共性改价理论和能带理论,金属晶体;理解极性分子 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极化,氢键。
4、氢和稀有气体
了解氢的成键特征,氢的性质、制备方法,氢的化合物,稀有气体的空间结构。
5、化学热力学初步
(1)熟练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可逆途径;
(2)灵活运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盖斯定律,生成热与燃烧热,从键能估算反应热;
(3) 了解反应方向概念,理解反应焓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状态函数熵和吉布斯自由能。
6、化学反应速率
(1)初步理解反应速率理论;
(2)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7、化学平衡
(1)掌握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2)灵活运用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 Kθ 与△rGmθ 的关系;
(3)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8、溶液
(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灵活运用溶解度原理和分配定律;
(3)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4)了解分散体系和溶胶的制备、性质, 溶胶的电泳和粒子结构,溶胶的聚沉和稳定性,高分子溶 液。
9、电解质溶液
(1)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
(2)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盐的水解,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0、氧化还原反应
(1)熟练掌握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2)灵活运用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3)理解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4)熟练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电势图解及其应用;
(5)理解化学电池,电解。
11、卤素
理解卤素的通性,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
12、氧族元素
(1)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氧,臭氧,水,过氧化氢,硫及其化合物;
(2)掌握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
13、氮族元素
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氮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了解砷、锑、铋及其化合物, 盐类的热分解。
14、碳族元素
(1)理解碳族元素的通性,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2)理解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15、硼族元素
(1) 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硼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2)掌握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
16、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 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2)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离子晶体盐类的水解性。
17、铜、锌副族
(1)一般了解铜族元素的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
(2)理解 I B 族与I A 族元素性质对比;
(3)一般了解锌族元素的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
(4)理解 II B 族与II A 族元素性质对比。
18、配位化合物
(1)理解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3)理解并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4)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
19、过渡金属(I)
(1)一般了解钛、钒、铬、锰各分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2)掌握物质显色规律、显色原因及影响因素。
20、过渡金属(II)
(1)一般了解铁系、铂系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2)掌握过渡元素的通性。
21、镧系及锕系元素
(1)一般了解各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
(2)理解镧系及锕系元素通性以及重要化合物。
二、 分析化学部分考试内容
(一) 化学分析
1、概论
(1)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熟悉分析方法的分类;
(3)掌握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等概念、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4)掌握滴定分析的方式、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及相关计算。
2、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了解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3、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1)掌握误差、偏差、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概念、相互间的关系及计算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及 运算规则;
(3) 了解随机误差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区间概率;
(4)掌握有限数据的 t 分布,利用t 分布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5)掌握 t 检验、F 检验和异常数据取舍的方法;
(6) 了解误差的传递及计算;
(7)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及线性相关性的评价。
4、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 了解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掌握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3) 了解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5、酸碱滴定法
(1) 了解活度的概念和计算;
(2)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平衡理论;
(3)掌握组分分布分数和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
(4)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变色范围及选择原则;
(5)熟悉酸碱滴定曲线方程的推导和滴定误差的计算;
(6)熟悉各种滴定方式,并能设计常见酸、碱的滴定分析方案;
(7)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性质、缓冲容量以及 PH 值的计算方法。
6、络合滴定法
(1)掌握络合物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
(2)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化学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
(3) 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原理;
(4)掌握络合滴定的方式、提高选择性的方法和滴定误差的计算。
7、氧化还原滴定法
(1) 了解氧化还原平衡及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因素;
(2)掌握标准电极电势及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区别及计算方法;
(3)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样品预处理、指示剂的原理、滴定曲线和滴定误差计算;
(4)掌握 KMnO4 法、K2Cr2O4 法及碘量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8、沉淀滴定法
掌握沉淀滴定法原理及其应用。
9、重量分析法
(1)掌握沉淀的溶解度的计算及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 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3)掌握沉淀条件的选择和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0、了解吸光度法基本原理,了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
(二)仪器分析
1、绪论
了解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和方法,掌握分析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计算方法。
2、光谱分析
a .光谱分析法导论
(1) 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
(2)掌握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
(3) 了解光学分析仪器的大致构造。
b .原子光谱
(1)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 X 射线荧光法、X 射线吸收法、X 射线衍 射法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原子化的方法、试样引入技术、原子光谱仪器基本结构及分析中的干扰效应及抑制方法。 c .分子光谱
(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荧光/磷光/化学发光、红外吸收、激光拉曼散射等光谱学方法,核磁共 振波谱法,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
(2)熟练掌握光吸收定律、化学位移、简单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等概念及应用;
(3)掌握质谱的离子化方法和不同质量分析器的原理;
(4) 了解光谱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
(5)能够灵活应用各种光谱解析简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3、电分析
(1) 了解有关电池,电极反应,电池图解式的表示规则;
(2)掌握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的概念及能斯特公式的应用;
(3)掌握电位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法,电解和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掌握离子选择电极的基本原理、类型及性能参数,特点及应用;
(5) 了解电解分析方法的应用。
4、分离方法
(1) 了解化学中分离富集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2)掌握色谱法的基本理论、色谱分析定性及定量方法;
(3)掌握柱效/选择性/分离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4) 了解各种色谱仪基本构造;
(5)掌握气相色谱固定相,气相色谱分离条件及检测器的选择原则,了解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
(6)掌握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方法分类和应用对象、分离条件及检测器的选择原则;
(7)掌握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了解其仪器构造。
三、 有机化学部分考试内容
(一) 有机化学基本理论
1、键和分子结构
(1)化学键的本质与内涵
• 了解共价键的本质(极性、键长)
• 掌握电负性
• 掌握分子偶极
(2) Lewis 电子结构
• 熟练掌握 Lewis 结构式
• 掌握共振式
• 理解形式电荷
(3)分子结构理论
• 熟练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
• 掌握分子轨道理论
2、酸和碱:有机反应及其机理
(1)酸碱理论
• 掌握 Brønsted 酸碱理论
• 熟练掌握 Lewis 酸碱理论
(2)酸离解常数(Ka)和 pKa
• 了解 pKa 定义
• 掌握 pKa 应用
(3)化合物结构和酸度关系
• 熟练掌握内因(中心原子、电子效应)
• 掌握外因(介质效应)
3、烷烃和构象分析
(1)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2)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及对应物理性质
• 偶极-偶极作用力 • 氢键
• 色散力
(3)掌握直链及环状烷烃构象分析 • 乙烷
• 丁烷
• 环丙烷、环己烷及十氢化萘构象分析
4、立体化学:手性分子
(1) 了解手性的基本特性
• 手性定义
• 手性化合物判据
(2) 熟练掌握手性化合物立体化学
• R/S(CIP)规则
• 多中心手性分子
• 对映体和非对映体
• 立体构型
(3) 了解手性化合物性质
• 光学性质
• 手性物质(药物)
• 手性技术(制备、检测)
5、反应基本理论
(1)掌握反应过渡态理论和 Hammond 假说
(2)熟练掌握有机反应主要类型及活性中间体
(二) 有机化合物和反应
6、离子型反应:烷基卤化物的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
(1)理解烷基卤化物的结构、性质
(2)熟练掌握碳正离子
(3)熟练掌握亲核取代反应
• SN2 反应
• SN1 反应
(4)熟练掌握消除反应
• E1 ,E2 ,E1cb
7、加成反应:烯烃和炔烃
(1)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和性质
(2)熟练掌握烯烃的加成反应及机理
• 离子型:碳正离子、鎓盐
• 自由基型
(3)掌握炔烃的加成与机理
(4)熟练掌握反应合成设计
8、有机分析化学
(1)理解有机质谱分析:分子结构式确定
• 质谱分析原理
• 分子离子峰 • 碎片峰
(2)熟练掌握红外光谱分析:官能团鉴定 • 波数,
• 吸收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 峰型
(3)熟练掌握核磁共振谱:结构鉴定
• 氢谱/碳谱:化学等价与磁等价、化学位移、积分面积、偶合
9、 自由基反应
(1)熟练掌握自由基反应及机理
• 自由基稳定性
• 自由基反应基本特点类型
• 自由基的产生方式
(2)熟练掌握重要自由基反应类型
• 烷基卤代反应
• 烯丙基溴代反应
• 自由基加成
10、氧化还原和有机金属化合物
(1)掌握碳氧化态和氧化还原反应
(2)熟练掌握羰基化合物还原制备醇
(3)熟练掌握醇的氧化反应
(4)熟练掌握烯烃、炔烃的氧化
(5)熟练掌握金属有机化合物:C-C 键的形成及区域选择性
11、共轭π体系和周环反应
(1)共轭效应
• 理解共轭的内涵
• 了解π-体系分子轨道
• 掌握紫外光谱
(2)熟练掌握共轭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 热力学控制 vs. 动力学控制
(3)熟练掌握周环反应
• 环加成反应
• 电环化反应
• σ-重排
(4)理解前线轨道理论
12、芳香性和芳香化合物
(1)熟练掌握芳香性
• 芳香性的内涵 • 共轭
• 共振与芳香性
• Hückle 芳香性理论
• Möbius 芳香性
(2)掌握芳香化合物和芳香杂环化合物 • 取代苯
• 芳香杂环
• 多环芳香化合物
(3) 了解苯的化学简介
(4)熟练掌握芳香取代反应、苯还原、苄基反应
13、芳香取代反应
(1)熟练掌握亲电芳香取代反应
• 反应机理
• 取代基效应
• 各种取代反应(Arene C-C/C-X)
(2)熟练掌握亲核芳香取代反应
• 反应机理
• 取代基效应
(3)掌握苯炔反应
• 反应机理
• 苯炔中间体
14、羰基化学 I:加成反应
(1)掌握醛酮的结构与性质
(2)熟练掌握醛酮的制备方法
(3)熟练掌握羰基加成反应
• 反应机理
• 亲核加成反应
15、羰基化学 II-羧酸及其衍生物
(1)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结构与反应性
(2)熟练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3)熟练掌握加成-消除反应
16、羰基化学 III :α-位反应
(1)熟练掌握烯醇、烯醇负离子和烯胺的形成过程
(2)熟练掌握α-卤化反应、 α-烷基化反应
(3)熟练掌握 Aldol, Mannich, Claisen 反应
(4)熟练掌握共轭加成反应(Michael Addition)
17、功能性分子:胺和杂环化合物
(1)理解胺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2)掌握胺的制备
(3)熟练掌握胺的反应
(4)掌握氮杂环化合物的反应
(三)生物有机化合物
18、糖类、脂类
(1)理解糖类知识与糖的反应
(2) 了解脂类化合物
19、氨基酸与蛋白质
(1)理解氨基酸及其合成
(2) 了解多肽与蛋白质
(3) 了解多肽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高级结构
(4) 了解酶
20、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1) 了解核酸、核苷与核苷酸
(2) 了解 DNA, RNA 与蛋白质合成
以第 1 章~第 17 章为主, 同时注意各种人名反应,其他章节一般了解。
四、参考书目
1、无机化学, 第三版,曹锡章 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出版。
2、无机化学,(修订版),张祖德 编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年出版。
3、基础无机化学(上、下), 原著:张淑民,修订:吴集贵,王流芳,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5(上 册), 1996(下册)出版。
4、分析化学(上册),第六版 ,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出版。
5、分析化学(下册),第六版 ,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出版。
6、基础有机化学 (上,下册) 第四版,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出 版。
7 、T. W. Graham Solomons, Craig B. Fryhle, Scott A. Synder: Organic Chemistry (11th Edition), 2013, John Wiley & Sons.【参考】
8 、K. Peter C. Volhardt 等主编《有机化学: 结构与功能》(第四版),戴立信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年出版。【参考】
五、 说明
主要题型有: 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有机合成、立体化学及反应机理、 波谱分析结构鉴定、综合题等。
更多考研讯息,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我们将与你并肩作战,第一时间为你捕获所有关键招考信息!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