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连云港大学考试>正文

2026华中农业大学《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考研大纲

2025-08-17 18:15

来源:新东方考研

作者:新东方考研

华中农业大学《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考研大纲

一、 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

《无机化学》部分的内容包括: 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元素 及化合物的性质等两部分。 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包括: 掌握化学热力 学、 化学平衡及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作简单计算; 掌握 溶液中酸碱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等四大平 衡的基本规律和相关计算; 了解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理论 ,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元素及化学物性质包括: 掌握主要元 素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元素及其化合物 的某些应用; 了解常见离子的鉴定方法; 了解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相 互关系。

《分析化学》部分的内容包括: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滴定分析   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仪器分析概述、光谱分析导论、红外   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等。要求考生掌握分   析化学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 量” 的概念;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   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 包括滴定曲线、 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 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   理与误差处理。理解和掌握光谱分析等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 掌握   有关仪器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及主要操作流程。

 

二、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三、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 笔试。

 

四、 试卷题型结构

单选题与填空题          约 70 分

简答题与计算题          约 80 分

 

五、 分数构成

《无机化学》约占60% ,《分析化学》约占40% 。

六、 课程考试大纲

1. 《无机化学》部分

 

1.1  化学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 理想气体方程; 溶液的依数性。

考试要求: 掌握理想体状态方程、 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了解真 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 理解液体蒸气压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非 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1.2  化学热力学基础

考试内容: 热力学基本概念; 反应热的计算; Gibbs-Helmholtz 方程及其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热力学能、 焓、 熵、 自 由能的意义; 掌握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熟练掌握Gibbs-Helmholtz 方  程及其应用。

1.3  化学反应速率

考试内容: 速率常数; 质量作用定律;Arrhenius 公式

考试要求: 理解反应速率方程、 速率常数、 反应级数、 活化能等  基本概念; 了解浓度、 温度、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质量作 用定律和 Arrhenius 公式; 了解反应速率理论基本内容。

1.4  化学平衡

考试内容: 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与自 由能变化的关系; 化学平衡 的影响因素。

考试要求:弄懂平衡常数的意义和正确表达; 掌握平衡常数与自 由能变化的关系; 理解浓度、 压力、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5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考试内容: 四个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元素 周期律。

考试要求: 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及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概率 密度与电子云、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等基本概念; 掌握四个 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 理解单电子原子、 多电子 原子的轨道能级;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掌握原子结构与周期系的 关系, 了解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

1.6  化学键理论概述

考试内容: 化学键; 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及其应用; 分 子间作用力。

考试要求: 掌握离子键、 共价键的特征; 理解价键理论、 价层电 子对互斥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及各自的优势; 能解释简单分子的形成、 键的特点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掌握分子间作 用力和氢键的形成、 特点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7  酸碱解离平衡

考试内容: 酸碱平衡; 缓冲溶液; 盐类水解; 酸碱质子理论。

考试要求: 掌握酸(碱)解离平衡的特点、 电离常数的意义; 熟   悉缓冲溶液的性质; 掌握盐类水解平衡的计算;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内容。

1.8  沉淀-溶解平衡

考试内容: 溶度积规则;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分步沉淀原理。

考试要求: 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规则; 掌握溶液酸度、 配位 剂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并作相应计算; 掌握分步沉淀的原理; 了 解如何控制溶液酸度来分离某些金属离子。

1.9  氧化还原反应

考试内容: 原电池与电池符号; 标准电极电势; 电池电动势与 电池反应的 ΔrGmθ 、Kθ  的关系;Nernst 公式及其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原电池的组成、 电池符号; 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 概念; 掌握电池电动势 与电池反应的ΔrGmθ 、Kθ  的关系; 熟练掌握   Nernst 公式及其应用。

1.10  配位化合物

考试内容: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晶体场理论; 配位平衡的移动 及计算。

考试要求: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理解价键理论的要点, 能 解释简单配合物的类型和空间构型; 初步掌握晶体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及对配合物磁性、 颜色的解释; 了解配离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掌握 沉淀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对配位平衡的影响及有关计算。

1.1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考试内容: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

考试要求: 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及化合物(氧化物、 氢氧 化物、 重要盐类) 的主要性质; 了解单质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结构 之间的关系。

1.12  硼族元素

考试内容: 硼、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考试要求: 掌握硼的主要含氧化合物的性质; 了解硼族化合物的 缺电子结构; 掌握铝的氧化物及水合物的主要性质。

1.13  碳族元素

考试内容: 碳、 硅的氧化物及含氧酸; 锡、 铅化合物的性质。

考试要求: 了解碳、 二氧化硅的基本结构; 掌握碳、 硅的氧化物 及含氧酸的重要性质; 掌握锡、 铅的主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

1.14  氮族元素

考试内容: 氮、 磷含氧酸及其盐。

考试要求: 了解氮的成键特征,掌握氮、 磷含氧酸及其盐的重要 性质; 初步掌握砷、 锑、 铋的氧化物及主要含氧酸(氢氧化物) 的主 要性质。

1.15  氧族元素

考试内容: 过氧化氢; 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考试要求: 掌握氧族元素单质及重要化合物(过氧化氢、 硫的含 氧酸及其盐) 的化学性质; 了解硫的各含氧酸根的结构。

1.16   卤族元素

考试内容: 卤素单质; 卤酸及其盐的性质。

考试要求: 掌握卤素单质、 氢化物、 含氧酸及其盐的主要性质; 了解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变化规律。

1.17  铜副族与锌副族

考试内容: 铜、 银、 锌、 汞化合物的性质。

考试要求: 掌握Cu(I) 、Cu(II) 、Ag(I)和Zn(II) 、Hg(I) 、Hg(II)化合 物及配合物的性质; 了解铜族金属与碱金属的结构及性质差异、 铜族 与锌族金属的性质差异。

1.18  铬副族和锰副族

考试内容: 铬、 锰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 Cr(III) 、Cr(VI)的主要化学性质,Mn(II) 、Mn(IV)、 Mn(VII)的氧化还原稳定性; 了解铬、 钼、 钨多酸的性质。

1.19  铁系元素和铂系元素

考试内容: 铁、 钴、 镍离子的特点及鉴定分析。

考试要求: 掌握 Fe(II) 、Fe(III) 、Co(II) 、Co(III)、Ni(II)的主要化 学性质, 能根据特征反应进行相关离子的鉴定。

1.20  钛副族和钒副族

考试内容: 钛、 钒性质的特点。

考试要求: 了解钛、 钒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1.21  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考试内容: 镧系收缩。

考试要求: 了解镧系、 锕系元素的价电子结构和常见氧化态。

 

2.《分析化学》 部分

2.1  分析化学绪论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方法的分类。

考试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

2.2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滴定分 析概述。

考试要求: 了解误差的种类、 来源及减小方法。 掌握准确度及精 密度的基本概念、 关系及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掌握有效数字的概 念、 规则、 修约及计算。 明确基准物质、 标准溶液等概念,掌握滴定 分析的方式、 方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掌握标准溶液配制方法、 浓 度的表示形式及滴定分析的相关计算。

2.3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考试内容: 标准偏差; 随即误差的正态分布;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 理; 回归分析; 提高分 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考试要求: 掌握总体和样本的统计学计算; 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 分布的特点及区间概率的概念; 掌握少数数据的 t 分布,并会用 t 分  布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掌握 t 检验和 F 检验; 熟练掌握异常值的 取舍方法;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及线性相关性的评价。 了解提高 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4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考试内容: 分布分数 δ 的计算; 质子条件式与 pH 计算最简式; 酸碱缓冲溶液; 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终点误差; 酸碱  滴定法的应用及相关计算。

考试要求: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掌握酸碱的离解平衡,酸碱水溶 液酸度、 质子平衡方程。 掌握分布系数的概念及计算以及 pH 值对溶 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影响。 掌握缓冲溶液的性质、 组成以及 pH 值的

计算。 掌握酸碱滴定原理、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变色范围及指示剂 的选择原则。 掌握滴定误差计算公式及计算,熟悉各种滴定方式, 并能设计常见酸、 碱的滴定分析方案。

2.5  配位滴定法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合物; 配合物的平衡常数 , 副反 应常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金属离子指示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 滴定误差及相关计算;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 的途径;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考试要求: 理解配合物溶液中的离解平衡的原理。 熟练掌握 EDTA 与金属离子配位平衡中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含义及 计算。 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化学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 算; 了解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掌握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学会配位滴定误差的计算。 掌握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

2.6  氧化还原滴定法

考试内容: 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氧化还原滴定指 示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及相关计算。

考试要求: 理解氧化还原平衡的概念; 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 进行方向的各种因素; 理解标准电极电势及条件电极电势的意义和

它们的区别 ,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 曲线,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中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熟练掌握KMnO4 法、 K2Cr2O4 法及碘量法的原理、 操作方法和基本计算。

2.7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考试内容: 重量分析概述;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沉淀的   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沉淀条件的选择; 重量分析中的换算因素; 沉淀滴定法及其应用。

考试要求: 了解重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熟练掌握沉淀的溶解度的 计算及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沉淀纯度 的因素,掌握沉淀条件的选择; 熟练掌握重量分析结果计算,掌握三 种沉淀滴定法的原理。

2.8   吸光光度法

考试内容: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光度分析法的误差,其它吸光光 度法和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考试要求: 了解光的特点和性质,熟练掌握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理解引起误差的原因; 了解比色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掌握显色反

应及其影响因素; 熟练掌握光度测量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掌握吸光光 度法测定弱酸的离解常数、配合物的配位比及示差分光光度法和双波 长分光光度法等应用。

2.9  仪器分析概述

考试内容: 仪器分析学科的性质和分类,仪器分析的分析过程, 分析仪器简介。

考试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特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 仪器分析的学习方法; 了解仪器分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掌握仪器分 析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2.10  光谱分析导论

考试内容: 光谱分析概述; 光与光谱; 原子与分子能级及电子在 能级间的跃迁; 光谱仪简介。

考试要求: 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和光学分析法的涵义; 掌握光谱 产生的一般机理及光的吸收定律; 了解光谱分析法的类型及光谱仪器 的一般构成。

2.11  红外吸收光谱法

考试内容: 红外吸收产生原理与条件; 红外光谱仪; 红外分析技 术的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红外吸收的原理, 重点掌握发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了解红外光谱仪器主要部件, 掌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了解试样制备, 掌握常用溶剂; 掌握机化合物红外谱图的解析步骤,   会解析实际红外谱图。

2.12  原子吸收光谱法

考试内容: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 子吸收光谱法干扰及其消除;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原子吸收的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原子吸收谱线的 宽度和原子吸收测量的原理; 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与各部 分的作用, 重点掌握火焰原子化和石墨炉原子化性能比较, 火焰的种 类和性质对 AAS 测定影响; 了解原子吸收的干扰类型和消除方法;

掌握原子吸收的定量分析应用, 重点掌握原子吸收实验条件的选择及 分析方法的评价。

2.12  原子发射光谱法

考试内容: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仪; 原子发射光 谱定性与定量分析。

考试要求: 掌握谱线自吸与自蚀及影响; 了解光谱分析的基础与 过程;DC 电弧、AC 电弧与火花、ICP 光源特点比较; 重点掌握 ICP 光源的优点及应用; 掌握棱镜摄谱仪有哪几部分及作用, 了解棱镜及 光栅的色散原理; 掌握光谱定性分析中 Hartman 光阑的作用; 重点掌 握光谱定量分析中内标法原理。

七、参考教材

[1]《无机化学》(上下册, 第4版) ,宋天佑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

[2]《分析化学》(上下册, 第 6 版) ,武汉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年。

更多考研资讯,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