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连云港大学考试>正文

2026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2025-08-17 19:10

来源:新东方考研

作者:新东方考研

华中农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社会学综合知识


一、考试的学科范围
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包括社会学综合知识,适用于报考社会学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考生。

二、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
要求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社会学的学科背景、发展进程、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掌握中国社会学史的基本脉络、主要流派、主要学术成就、发展轨迹与发展方向;掌握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现当代社会学理论各主要流派、人物及其观点,并对不同的理论流派及其观点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 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四、主要参考教材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版。

2.《中国社会学史》编写组:《中国社会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3.侯钧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4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重排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四、考试的知识范围(课程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部分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二、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一)人口与社会运行

(二)环境与社会运行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三、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角度

 

四、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二)文化的类型

(三)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

(四)文化的功能

 

五、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二)人的社会化

(三)人的个体化

 

六、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维度与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变迁

(三)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四)社会互动中的社会角色

 

七、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社会网络

(二)社会群体

(三)初级社会群体

 

八、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一)婚姻家庭社会学

(二)性社会学

(三)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九、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概述

(二)社会组织目标

(三)社会组织结构

(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

 

十、 社区

(一)社区概述

(二)农村社区

(三)城市社区

十一、社会制度

(一) 什么是社会制度

(二) 社会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十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概述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传统

(三)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变迁

(四)社会流动

(五)地位获得研究

十三、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变迁

(二)社会现代化

(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五)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十四、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十五、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一)集体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二)集体行为理论

(三)从集体行为到社会运动

(四)社会运动的形成与演变

十六、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十七、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概述

(二)社会控制体系

(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十八、社会政策

(一)社会政策概述

(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

(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

(四)中国社会政策的反思与前瞻

十九、社会建设

(一) 社会建设的概念

(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中国社会学史”部分
一、早期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一)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学术成就与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社会理论研究

 

二、早期社会学的学院派

(一)学院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学术成就与特点

(二)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

 

三、早期社会学的乡村建设学派

(一)乡村建设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学术成就与特点

(二)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建构

(三)乡村建设学派的社会改造实践活动

 

四、早期社会学的社区学派

(一)社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学术成就与特点

(二)社区学派对中国社会的研究

 

五、新时期社会学的新社区学派

(一)新社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学术成就与特点

(二)费孝通 关于社区研究的新探索

(三)费孝通 关于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

 

六、新时期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一)郑杭生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二)陆学艺关于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的研究

 

七、新时期社会学的社会建设研究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社会建设思想及实践

(二)新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建设

(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

 

八、新时期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研究

(一)新时期社会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学术成就与主要特点

(二)新时期社会学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

 

九、中国社会学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的百年轨迹及其特点

(二)中国社会学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西方社会学理论”部分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

(二)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整合趋势

 

二、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三、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一)公社与社会

(二)对生活的构成及形态的研究

 

四、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

(二)形式社会学

(三)文化社会学(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五、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二)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三)自杀论

(四)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六、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二)社会行动理论

(三)合法统治与科层制

(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七、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二)社会结构理论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四)社会变迁理论

 

八、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

(一)帕累托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范畴

(二)帕累托关于社会精英和社会系统的思想

 

九、功能主义理论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三)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四)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十、社会冲突论

(一)社会冲突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

(三)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

(四)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十一、社会批判论

(一)社会批判论的思想背景

(二)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

(三)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十二、社会交换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十三、符号互动论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

(二)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十四、现象学社会学

(一)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背景

(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三)加芬格尔的常人方法论

 

十五、新功能主义

(一)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

(二)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十六、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一)社会科学的逻辑

(二)沟通行动与沟通理性

(三)生活世界、系统与社会理性化

 

十七、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二)结构化理论

(三)现代化与全球化

 

十八、贝克的社会学理论

(一)风险社会理论

(二)自反性现代化理论

(三)全球化与世界社会

 

十九、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一)布迪厄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

(二)实践、惯习与实践逻辑

(三)场域、资本与权力

(四)反思社会学思想

 

二十、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科尔曼的理论和方法论倾向

(二)理性行动理论

(三)理性与社会选择

 

二十一、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一)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

(二)冲突社会学

(三)互动仪式链

 

二十二、埃利亚斯的社会学理论

(一)文明化的过程

(二)过程性视角的发展

(三)投入与超脱:知识的社会生成

(四)整体过程观照下的人类发展

(五)“过程”社会学——原则与影响

 

二十三、福柯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福柯的思想渊源

(二)话语与权力

(三)规训与惩罚

(四)福柯的影响与评价

 

二十四、布希亚的社会学理论

(一)商品和符号的政治经济学

(二)模仿世界中的定局与对策

 

二十五、鲍曼的社会学理论

(一)鲍曼其人及主要著作

(二)后现代理论视阈下的现代性分析

(三)后现代性的描述性分析与批判性质疑

 

二十六、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一)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由来与早期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状况

(三)社会学现代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二十七、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一)后现代主义简介

(二)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

(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二十八、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

(一)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

(二)社会行动中的情感问题

(三)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四)现代风险与风险社会

(五)“身体”的社会学研究

更多考研资讯,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