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云南大学研究生考试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2025-09-07 23:40
来源:新东方考研
作者:新东方考研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择优选拔性考试,考试大纲及书目仅供参考,考试内容及题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范围,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考查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一》侧重于植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要求考生认识生命活动、生长环境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 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三、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以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土壤肥料学三门科目作为知识综合考察内容,命制试卷,每个科目的内容各为50分。
4、考试题型
试题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和分析论述(含计算)三大类型。
四、 考试内容
科目一 作物遗传育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1、遗传与变异
2、选择与隔离
第二节 遗传学研究范围和任务
1、遗传学研究内容
2、研究任务
第三节 遗传学发展概况
1、发展历史及现状
2、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节 遗传学的应用
1、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2、遗传、变异和人工选择与作物育种的关系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重要细胞结构
2、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1、染色体的结构组成、功能及类别
2、染色体数目在不同生物间的差异
第三节 细胞的有丝分裂
1、有丝分裂的概念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3、有丝分裂意义
第四节 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减数分裂过程中典型的变化特征
3、减数分裂的育种学意义
第五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1、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
2、高等植物双受精过程
3、直感现象
4、无融合生殖及其育种应用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第一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Avery试验
3、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试验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结构
1、DNA和RNA的基本组成结构
2、DNA和RNA的分布
第三节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1、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2、DNA的高级结构形成过程及特征
3、染色质的分类
第四节 DNA的复制
1、原核生物的DNA复制特点
2、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及特点
第五节 RNA的转录及加工
1、三种RNA分子:mRNA、tRNA和rRNA
2、RNA转录过程
3、RNA转录后加工
第六节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翻译
1、密码子与氨基酸
2、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
第一节 分离规律
1、孟徳尔分离定律发现及假设
2、分离定律验证
3、分离定律的应用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1、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3、自由组合定律应用
第三节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1、概率及相关定理(加法与乘法定理)
2、二项式展开式在遗传概率中的应用
3、卡平方测验
第四节 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1、等位基因互作
2、显隐性与环境的关系
3、非等位基因互作
第五节 孟德尔规律在作物育种的应用
1、自交后代的单/多基因选择与群体大小
2、回交后代的单/多基因选择与群体大小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第一节 连锁和交换
1、连锁遗传的概念
2、连锁遗传的分类
3、连锁遗传发生的细胞学机理
第二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1、基本概念:交换值、重组率、图距
2、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3、交换值与连锁强度
4、交换值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1、基因定位的概念与方法
2、连锁遗传图的绘制
第四节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1、染色体的类别
2、性别决定的类型及性别分化因素
3、性连锁现象
第五节 连锁遗传定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连锁累赘与打破
2、连锁遗传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连锁和交换与基因精细定位
第六章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
第二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1、自然突变及特征
2、人工突变及特征
第三节 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第五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
第六节 转座因子
第七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1、缺失、重复、倒位及易位的形成
2、四种主要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及育种应用
第八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整倍体
2、非整倍体
3、染色体数目变异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八章 基因表达与调控
第一节 基因的概念
第二节 基因调控
1、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
2、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
3、基因表达与调控对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第九章 细胞质遗传和雄性不育
第一节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母性影响
第三节 叶绿体遗传
第四节 线粒体遗传
第五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第六节 细胞质遗传和雄性不育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十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 群体的变异
1、质量性状
2、数量性状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第三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第四节 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1、方差及协方差
2、遗传率
第五节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1、QTL定位
2、遗传标记
3、作图群体及QTL分析方法
第六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1、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
2、杂种优势
第七节 数量性状遗传率、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估算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
2、配合力
3、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
第十一章 细菌和病毒遗传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第十二章 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
第一节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概念及原理
2、原料与工具
3、操作方法与步骤
4、基因工程应用
第二节 基因组学
1、基因组概念及内容
2、基因组计划
3、基因组研究方法
4、后基因组
第三节 现代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基因表达调控
2、基因功能操纵
第十三章 遗传与发育
第一节 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 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
第三节 细胞的全能性
第四节 植物细胞全能性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
第二节 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
第三节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第四节 物种的形成
第五节 遗传育种群体中基因及基因型频率估算
科目二 植物学
第一章 植物细胞
第一节 细胞壁
第二节 细胞核
第三节 细胞骨架
第四节 细胞质
第五节 胞间连丝
第二章 植物组织
第一节 分生组织
第二节 成熟组织
第三节 复合组织系统
第三章 种子和幼苗
第一节 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节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第四章 根
第一节 根的形态
第二节 根的功能
第三节 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第四节 侧根的发生与形成
第五节 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第五章 茎
第一节 茎的功能和形态
第二节 芽的结构和类型
第三节 茎的分枝方式以及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第四节 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第五节 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形成
第六章 叶
第一节 叶的组成
第二节 叶的发生和生长
第三节 叶的结构
第四节 禾本科植物叶片的结构
第五节 叶片的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六节 叶片的衰老和脱落
第七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和变态
第一节 根、茎、叶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第三节 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
第八章 花
第一节 花的组成与花序
第二节 花的形成和发育
第三节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第四节 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第五节 开花、传粉和受精
第九章 种子和果实
第一节 种子的形成
第二节 果实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第四节 模式植物——拟南芥
第十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及演化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三节 植物界的发生和演化
第十一章 种子植物分类
第一节 裸子植物分类
第二节 被子植物分类
第三节 被子植物分科
第四节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科目三 土壤肥料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土壤的重要性
第二章 土壤矿质土粒
第一节 土壤母质
1、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风化作用的类型
第二节 土壤矿质颗粒组成与特性
1、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
2、各级土粒的基本特性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含量及组成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1、矿化过程与腐殖化过程
2、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1、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
2、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2、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3、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第四章 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一节 土壤质地
1、土壤质地分类制
2、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第二节 土壤三相组成
1、土壤容重及其用处
2、土壤的三相
第三节 土壤孔性和结构性
1、土壤孔性
2、土壤结构体
3、团粒状结构
第五章 土壤空气、水分与热量
第一节 土壤空气
1、土壤空气的组成
2、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
第二节 土壤水分
1、土壤水分类型及有效性
2、土壤水分的状况与作物生长
第三节 土壤热量
1、土壤热性质
2、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的相互关系及调节
第六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
2、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积
3、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第二节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交换反应
1、阳离子静电吸附
2、阳离子交换
3、阳离子专性吸附
第三节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1、土壤吸附的阴离子
2、阴离子专性吸附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1、土壤酸度(重点)
2、土壤碱度
第二节 土壤酸度的指标
1、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重点)
2、土壤碱性指标
3、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1、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2、土壤氧化还原指标
3、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第四节 土壤缓冲性
1、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2、土壤酸、碱缓冲性
第五节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生物环境
1、生物对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适应性
2、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3、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有毒物质的积累
4、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第八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1、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学说
2、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第二节 主要的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2、有机质积聚过程
3、富铝化过程
4、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1、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2、农业土壤的发生层组成
第九章 土壤养分循环
第一节 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1、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
2、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3、土壤养分三要素
第二节 土壤养分循环
1、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及其调控
2、土壤磷的转化及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
3、土壤中钾的形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4、土壤中硫、钙、镁的形态、生理功能及肥料特点
5、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生理功能及肥料的特点
第十章 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
第一节 土壤质量
1、土壤质量的概念
2、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土壤培肥
1、我国耕地的肥力状况
2、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3、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第三节 土壤污染
1、土壤环境背景值
2、土壤环境容量
3、土壤污染的来源
4、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四节 土壤退化
1、土壤退化的概念
2、土壤退化的分类
3、主要土壤退化类型及其防治
五、参考书
1、《遗传学》(第二版),石春海主编,2015,浙江大学出版社。
2、《作物育种学总论》(第四版),张天真主编,2022,中国农业出版社。
3、《植物学》(第三版),张宪省主著,2022,中国农业出版社。
4、《土壤肥料学》(第三版),谢英荷主编,202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