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南昌大学考试>正文

江西专升本:计算机比财经更卷?

2025-10-20 17:34

来源:

作者:

一、本地产业需求与专业关联分析​
计算机类专业​
江西省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23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 7.4 万家,从业人员近 100 万,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业占比 26.7%。南昌 VR 产业基地、鹰潭移动物联网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例如,云上(南昌)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 2024 年招聘增长达 162.5%,反映出市场对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能的迫切需求。​
政策导向:江西省将数字经济列为 “一号发展工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扩招趋势明显。2025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 2576 人,是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
财经类专业​
江西财经类专业与本地金融、会计、企业管理等行业深度绑定。江西财经大学作为 “财经老八校” 之一,其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的比例极高,2024 届有 40 人入职中国银行,37 人进入招商银行。此外,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等专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为本地中小企业输送了大量基层财务人才。​
产业支撑:江西省金融机构(如江西银行、九江银行)及制造业企业(如江铃汽车、江西铜业)对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需求稳定,2025 年经济类专升本省控线为 180 分,但公办院校实际录取分普遍在 300 分以上。​

二、报考竞争度对比分析​
计算机类专业​
招生规模与录取率:2025 年计算机类省控线 223 分,报录比 80.67%,是录取率最高的专业大类之一。公办院校如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招生名额有限,但民办院校扩招显著(如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整体竞争压力小于医学、教育类。​
分数线与跨考政策:公办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数线普遍在 300 分以上(如江西财经大学联合培养项目达 340 分)。跨考政策相对宽松,允许理工类大类内跨考(如电子信息工程跨考软件工程),但需补修相关课程。​
专项计划优势:“大国工匠班” 对计算机类考生提供专项名额(如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竞争压力较小,且可获得校企合作补贴。​
财经类专业​
招生规模与录取率:2025 年经济类省控线 180 分,报录比 54.2%,公办院校竞争激烈。会计学、金融学等热门专业公办院校报录比可达 5:1,如江西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会计学专业需 340 分以上。​
分数线与跨考政策:财经类允许跨大类报考(如管理类跨考会计学),但热门院校实际录取分较高。例如,九江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2023 年录取分 260 分,而会计学专业需 300 分以上。​
就业驱动竞争:财经类专业因考公、银行招聘优势,吸引大量考生报考。2025 年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录取线物理类 543 分、历史类 576 分,反映其在本地就业市场的高认可度。​

三、竞争度核心指标对比

四、考生策略建议​
计算机类考生​
冲刺公办:优先报考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公办院校,重点提升数学、编程能力(如 Python、Java)。关注 “大国工匠班” 等专项计划,降低竞争压力。​
保底民办:选择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南昌理工学院等民办院校,注重实践技能(如 VR 开发、物联网应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如南昌 VR 产业基地实训)。​
跨考准备:理工类跨考需提前补修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可通过线上平台(如慕课网)自学。​
财经类考生​
冲刺公办:聚焦江西财经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公共课需达到英语 80+、政治 80+,专业课(如会计学原理)需掌握核心分录和报表分析。​
保底民办:考虑江西科技学院、南昌工学院等民办院校,重点提升财经法规、财务管理等科目,考取初级会计职称增加竞争力。​
跨考策略:非财经背景考生需提前 1 年学习基础会计、经济学原理,可报考九江学院市场营销等竞争较小的专业作为 “跳板”。​

五、总结​
计算机类:竞争度中等偏上,但产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适合对技术感兴趣、数学基础较好的考生。公办院校竞争激烈,需提前规划备考;民办院校录取门槛低,且在应用型技能培养上具有优势。​
财经类:竞争度较高,尤其公办院校热门专业 “内卷” 严重,适合追求稳定就业、擅长文科记忆的考生。跨考需谨慎评估自身基础,优先选择竞争较小的专业或院校。​
共性建议:结合江西产业地图(如南昌航空城、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选择专业方向,考取与产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华为 HCIA、注册会计师),提升就业适配性。定期关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避免报考停招或缩招院校(如江西农业大学已停招专升本)。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