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南昌大学考试>正文

吃透这篇!江西专升本语文干货,从基础到冲刺全覆盖

2025-10-26 18:21

来源:新东方专升本

作者:

江西统招专升本语文提 分的核心是抓教材核心考点 + 练主观题答题逻辑,考试以教材篇目为基础,主观题(文言文翻译、阅读赏析、写作)占分超 70%,无需盲目刷题,聚焦 “教材吃透 + 技巧落地” 即可高效提 分。

一、语言知识基础:抓教材 “送分题”,不丢基础分
语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文学常识)多出自指定教材(如《大学语文》),是性价比最高的得分模块,目标正确率需达 90% 以上。
教材字词 “地毯式” 梳理
重点记教材课文注释中的易错字音(如 “龋齿” qǔ、“粳米” jīng,避免读成 jǔ、gēng)和易错字形(如 “寒暄” 别写 “寒喧”、“迁徙” 别写 “迁徒”),整理成 “错题本”,每天花 20 分钟复习。
掌握教材中高频近义词辨析(如 “必须” vs “必需”、“截止” vs “截至”),结合课文例句记忆用法,比如 “我们必须完成任务”(表事理必要)、“生活必需品”(表不可缺少)。
病句 “3 步判断法” 
专升本常考 5 类病句: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用 “找主干→看修饰→查逻辑” 三步判断:
例 1:“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找主干:水平改进→搭配不当,应为 “水平提高”);
例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道理”(找主干:缺主语,删 “通过” 或 “使”)。
每天练 5 道教材课后或真题中的病句题,总结错误类型,避免重复踩坑。
文学常识 “分类记” 
按 “朝代 / 流派→作家→作品→文学地位” 分类整理,聚焦教材中 “名家名篇”:
古代:唐宋八大家(韩愈《师说》、苏轼《赤壁赋》)、明清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
现代:鲁迅(《阿 Q 正传》《祝福》)、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
外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用 “表格法” 汇总,每天记 10 个,睡前复盘。

二、文言文阅读:以教材为核心,突破 “翻译 + 理解”
文言文阅读多选自教材(或教材同类篇目),高频考点集中在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搞定教材就能拿下 80% 的分。
实词虚词 “抓高频 + 联课文”
实词:聚焦教材中 “120 个常用文言实词”(如 “兵”(兵器 / 军队)、“举”(举荐 / 发动)),结合课文例句记多义,比如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鸿门宴》)、“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铠甲,《陈涉世家》)。
虚词:重点掌握 “之、其、以、于、而、则、乃”7 个高频虚词,记教材中典型用法,比如 “以” 表 “用”(“以刀劈狼首”,《狼》)、表 “因为”(“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整理 “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表”,标注课文出处,方便联想记忆。
翻译 “直译为主,抓得 分 点” 
翻译题按 “踩点给分”,核心是 “字字落实 + 语句通顺”,避免意译偏差,步骤如下:
圈出得 分 点:实词(多义、活用)、虚词(高频虚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直译:逐字翻译,比如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爪子和牙齿,非 “帮凶”;之利:定语后置,译为 “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补全:补充省略成分,比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 “你”,译为 “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
每天练 2 句教材文言文翻译,对照参考答案找差距,标注自己漏译的得 分 点。
文意理解 “回原文找依据” 
选择题或主观题(如 “概括人物形象”“分析主旨”),答案必能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依据:
例:问 “《师说》中韩愈批判‘耻学于师’的原因”,回原文找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概括为 “求学需从师解惑,道的传承离不开老师”。
避免 “过度解读”,不选原文未提及的选项(如选项说 “作者反对儒家思想”,原文无依据则排除)。

三、现代文阅读:分题型 “套模板”,答案不跑偏
现代文阅读分论述类文本(如议论文、评论)和文学类文本(如散文、小说),核心是 “找主旨 + 按逻辑答题”,用模板规范思路,避免漏点。
论述类文本:抓 “论点 + 论证” 
常考 “找论点”“分析论证方法”“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模板如下:
找论点:看首尾段、过渡句、标题,比如《反对党八股》的论点在开头 “我们反对党八股”;
论证方法:先判断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再答 “作用”——“用 XX 方法,论证了 XX 观点,增强说服力”;例:“作者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引用论证),论证了‘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句子含义:先拆 “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比如 “‘这朵花是美的’,关键词‘美’指花的形态与色彩,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借花的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文学类文本:抓 “情感 + 手法” 
常考 “赏析句子”“概括人物形象”“分析主旨”,答题需 “手法 + 内容 + 情感” 三结合:
赏析句子:“运用 XX 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写出了 XX 内容(如景物特点、人物状态),表达了作者 XX 情感”;例:“‘月光像流水一样泻在荷叶上’(比喻),写出月光的柔和与清澈,表达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
人物形象:从 “动作、语言、心理” 等细节找依据,概括为 “XX 的人”,比如 “《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过月台买橘子’,体现他对儿子深沉的爱,是一位慈祥、朴实的父亲”;
主旨:结合 “标题、结尾、作者背景”,比如《荷塘月色》通过描写荷塘夜景,表达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淡淡愁绪。
每天练 1 篇教材或真题中的现代文阅读,用模板写答案,对照参考答案优化语言。

四、写作:分文体 “定框架”,保合格冲高分
写作占 30-40 分,分应用文(通知、书信、演讲稿)和议论文,核心是 “格式对 + 逻辑清 + 有素材”,避免跑题和格式错误。
应用文:记死格式,内容简洁 
应用文格式错误直接扣 5-10 分,需熟记 3 类高频文体格式:
通知:标题(居中,如 “关于举办专升本语文讲座的通知”)→ 称谓(顶格,如 “各班级同学:”)→ 正文(写清时间、地点、事件、要求)→ 落款(单位 + 日期,居右,如 “XX 学院教务处 2025 年 X 月 X 日”);
书信:称呼(顶格,如 “尊敬的老师:”)→ 问候语(空两格,如 “您好!”)→ 正文(分点写目的、内容)→ 祝颂语(空两格,如 “此致敬礼!”,“敬礼” 顶格)→ 署名 + 日期(居右);
演讲稿:标题(居中)→ 称谓(顶格,如 “各位同学:”)→ 开头(问候 + 引入话题)→ 正文(分论点 + 例子)→ 结尾(呼吁 + 致谢)。
考前练 3 篇不同文体的应用文,对照教材示例改格式,确保无错漏。
议论文:搭好框架,素材支撑 
议论文避免 “想到哪写到哪”,用 “三段式框架” 保证逻辑:
开头(点题):用 “名言 / 热点 / 例子” 引出中心论点,比如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的奋斗,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中间(分论点):设 2-3 个分论点(用 “首先 / 其次 / 最后”“一方面 / 另一方面” 连接),每个分论点配 1 个素材(名人轶事、社会热点);例:分论点 “奋斗需要坚持”,素材 “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千次失败仍不放弃”;
结尾(总结):回扣中心论点,升华主题,比如 “愿我们以奋斗为笔,书写青春华章,为国家发展注入力量”。
积累 “10 个通用素材”(如袁隆平、张桂梅、中国航天),避免考场上无素材可用;每周写 1 篇议论文,用框架练手感。

五、备考阶段规划:分 3 期,节奏不混乱
基础期(2-3 个月):啃透教材
每天 1.5 小时,通读《大学语文》教材,划重点:语言知识:整理字词、病句、文学常识;
文言文:逐篇翻译课文,记实词虚词;
现代文:标画主旨句、赏析句;
完成教材课后题,打牢基础。
强化期(1-2 个月):练真题 + 磨技巧
每天 2 小时,刷近 5 年江西专升本语文真题:客观题:限时做,错题回归教材找考点;
主观题(翻译、阅读、写作):用模板写答案,对照参考答案优化答题逻辑;
每周总结 1 次 “高频考点”(如文言文常考《师说》《赤壁赋》,写作常考 “青春”“奋斗” 主题)。
冲刺期(1 个月):模考 + 复盘
每周 2 次全真模考(按考试时间 150 分钟),用真题或模拟卷,训练答题速度;
重点复盘:主观题漏分点(如翻译漏译实词、阅读漏答手法);
写作格式 / 逻辑问题(如应用文落款错误、议论文分论点不清晰);
最后 1 周回归教材,重读重点课文和笔记,不做新题。

六、避坑指南:3 个常见失分点
别忽视教材:真题 80% 的考点来自教材,别盲目刷课外题,先吃透教材再拓展;
主观题别 “少答”:文言文翻译、阅读赏析要 “踩点答题”,比如赏析句子别只写 “手法”,漏了 “内容 + 情感”;
写作别跑题:议论文开头一定要点出中心论点,应用文正文别偏离 “通知 / 书信目的”,考前用 “标题 + 开头” 练审题。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