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济南大学考试>正文

2026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考试《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2025-08-24 23:00

来源:新东方考研

作者:新东方考研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遵义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基础医学综合》试题考试大纲如下:

Ⅰ 、考试性质

基础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基础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

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的基  础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  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  利于择优选拔, 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本大纲适用于基  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使用。

Ⅱ 、考查目标

基础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 病理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 试卷内容结构

生理学约  35%

生物化学约  35% 病理学约  30%

四、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B  型题、 X  型题

IV.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理论考试大纲

考试参考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罗自强、管 又飞主編, 第10 版,2024 年06月。

考试内容:

(一)绪论

1.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电活动: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 电位的引起和传导,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

3.肌细胞的收缩: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 的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理论。

(三)血液

1.血液生理概述: 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血液的 主要理化特性(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

2.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沉降率,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 能,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正常值。

3.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的概念, 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 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血液凝固的控制与止血栓的 溶解。

4.血型与输血原则:红细胞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检测,输 血的原则,Rh血型系统。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 制,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 心指数、心脏做功),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和心率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2.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 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及其与收缩的关系。心肌细胞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等电生理 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3.血管生理: 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其生理学意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 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交感神经及心迷走神经作用; 压力  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 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 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管升压素, 血管内皮 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 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胸内  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顺应性的概念、顺应性 与弹性阻力的关系。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变化及意义。肺表面活 性物质重要的生理学意义。肺容积, 肺容量,肺通气量。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换气的原理,肺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 素,肺扩散容量。 组织换气。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氧 的运输(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其 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肺牵张反射的 概念、过程及意义。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生理概述: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 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的神经支配,消化系统的内分 泌功能。

2.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唾液的性质、成份、作用及其分泌的 调节。

3.  胃内的消化: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和十二指肠黏 膜的细胞保护作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与 体液因素。胃的运动形式、胃排空及控制,消化期间的胃运动和 呕吐。

4.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 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小肠液的性 质、成分与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

5.大肠的功能: 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6.吸收:吸收的部位和途径。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大 肠的吸收功能。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食物的热价、食物的 氧 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和基础代谢。

2.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机体的产热反 应与散热反应,机体主要产热器官、形式和调节,散热的部位及 方式。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 调定点学说。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球旁器、滤过膜的结构及功能 特点,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 压 的概念,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  转运方式。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钾和葡萄糖的重吸收,Cl-、H2O 、HCO3-和钙的重吸收,H+ 、NH3 、K+ 的分泌。 影响肾小管和集  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的因素: 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稀释和浓缩机制及影响因素。

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尿生 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清除率: 清除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意义。

7.尿的排放: 膀胱和尿道神经支配及作用,排尿反射,排尿 异常。

(九)感觉器官的功能

1.感觉概述: 感受器及其分类,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躯体和内脏感觉: 本体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内 脏痛及其特点、牵涉痛。

3.视觉: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眼的折光异常, 房水和眼 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 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4.听觉: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 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5.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神经  纤维的轴浆运输,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胶  质细胞的特征及功能。电突触传递; 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非定  向突触传递。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突触后电位(EPSP、 IPSP)。人体内主要的递质及受体系统。反射的分类及中枢整合,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  易化。

2.神经系统得感觉分析功能: 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丘脑的核 团,感觉投射系统,躯体和内脏感觉的皮层代表区。

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运动单位的概念和脊休克,

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产生机制。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 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及下 行控制运动的特点。基底神经节的调节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 有关的疾病)。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4.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低位脑干、下丘脑、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5.脑电活动以及睡眠与觉醒:脑电图及波形和皮层诱发电位。 觉醒状态的维持, 睡眠的时相及生理意义。

6.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的形式(两种信号系统,记忆 的过程和遗忘), 学习记忆的机制。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大脑半 球和语言中枢。

(十一)内分泌

1.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 激素的概念。激素 的化学性质。激素的细胞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 的分泌节律及调控。

2.下丘脑-垂体内分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下丘脑-  垂 体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的种类及作用。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乳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血管 升压素和缩宫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

3.甲状腺的内分泌: 甲状腺激素及其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 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4.甲状旁腺、维生素D与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甲状旁腺的  内 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5.肾上腺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糖皮质激 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 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 用及分泌调节。

6.胰岛的内分泌: 胰岛素及其受体;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和 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十二)生殖

1.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睾 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卵巢的生卵作用及内分泌作用,雌 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及卵巢周期的激素调节。

3.妊娠与分娩: 受精与着床过程,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

二、生物化学理论考试大纲

考试参考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高 国全、汤其群主编, 第10 版,2024 年。

考试内容:

(一)绪论

1.生物化学的概念。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二)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元素组成及特 点; 氨基酸的分类和理化性质; 肽键与肽链。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 关系; 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复性 、紫外吸收、呈色反应。

5.常见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应用。

(三)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核苷酸基本组成成分及连 接方式; 核酸的连接方式、方向性。

2.D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DNA  碱基组成规律;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DNA  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染色质中的 组装; DNA  的功能。

3.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分类; 真核生物 mRNA  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tRNA  的二、三级结构特点与功 能; rRNA  的组成特点与功能; snmRNA  的功能。

4.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DNA  变性与 复性、核酸分子杂交。

(四) 酶与酶促反应

1.酶的组成与结构:酶的概念;酶的分子组成; 维生素与 辅酶; 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同工酶。

2.酶的作用机制: 酶促反应的特点、酶促反应的机制。

3.酶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几种因素;底物浓度对 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米-曼氏方程的表达式; 可逆性抑制作 用的分类及其酶促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点;不可逆抑制剂、 酶浓度、温度、 pH、激动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4.酶的调节:酶活性的两种快速调节;酶含量的调节;酶 原、酶原激活。

5.酶与医学的关系:酶与疾病的关系、酶在医学上的其他 应用。

(五) 糖代谢

1.概述: 糖的生理功能, 糖的消化吸收及糖的代谢概况。

2.糖的无氧分解: 糖酵解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能量生成的部位及关键酶活性的调节。

3.糖的有氧氧化:糖有氧氧化的定义、限速酶; 糖的有氧 氧化基本反应途径和能量生成的部位及调节;三羧酸循环的 定义、特点、限速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4.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合成与分解反应过程、生理意 义及限速酶;肝、肌糖原分解的异同;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 节和糖原累积症。

5.糖异生: 糖异生的概念、原料、过程、限速酶、生理意 义及其调节机理; 乳酸循环。

6.血糖及其调节: 血糖的定义、来源及去路; 几种主要激 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六) 脂质代谢

1.脂质概述: 脂质的概念; 必需脂肪酸; 脂类的分布、生 理功能及消化吸收。

2.脂肪的代谢: 脂肪动员; 脂肪酸的β-氧化; 酮体; 甘油 的氧化途径;软脂酸的合成;脂酸碳链的加长;不饱和脂酸 的合成;脂酸合成的调节;甘油三酯的合成及调节;多不饱 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

3.磷脂的代谢: 甘油磷脂的结构、分类、合成、降解。

4.胆固醇代谢: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变与排 泄。

5.血浆脂蛋白代谢: 血脂的定义、来源与去路; 血浆脂蛋 白的定义、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血浆脂蛋白代谢 及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

(七) 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的定义、生成ATP的主要方式。

2.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 高能化合 物的种类; 胞浆中NADH的氧化

3.其他氧化体系: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中 的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微粒体中的酶类。

(八) 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 氮平衡、生理需要量; 必需氨基 酸。

2.蛋白质的消化、氨基酸的吸收、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3.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α-酮酸的代谢。

4.氨的代谢: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尿素的合成; 高血氨 症和氨中毒。

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一碳单位的 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支链氨基 酸的代谢。

(九) 核苷酸代谢

1.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核酸在体内的消化吸收。

2.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嘌呤核 苷酸补救合成、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方式。

3.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嘧啶核 苷酸补救合成。

4.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与痛风 病;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5.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嘧啶核苷 酸的抗代谢物。

(十)DNA的生物合成 1.遗传学中心法则。

2.复制的基本规律:半保留复制及实验依据和意义;双向 复制; 复制的半不连续性、岗崎片段、领头链及随从链。

3.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复制反应体系的组成;复制 的化学反应; DNA聚合酶; 复制保真性的酶学依据; 复制中 的解链和DNA分子拓扑学变化。

4.DNA生物合成过程: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生物合 成过程。

5.逆转录: 逆转录病毒和逆转录酶。 (十一)RNA的生物合成

1.转录的模板和酶: 转录的定义、复制与转录的区别、转 录的特点、 RNA聚合酶。

2.转录过程: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的主要区别。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真核生物 mRNA的转录后加 工、 tRNA的转录后加工、 rRNA的转录后加工。

4.RNA的复制

(十二)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翻译模板及遗传密码;核蛋白体 ;   tRNA与氨基酸的活化。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多聚核蛋白体与核蛋白体循环 ;    肽链合成全过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蛋白质生物合成过 程的主要区别。

3.蛋白质合成后加工和输送:多肽链折叠、一级结构的修 饰、空间结构的修饰、靶向输送。

4.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抗生素类、其他干扰蛋 白质合成的物质。

(十三) 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基因、基因组、基因表达的概 念; 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和方式、生物学意义。

2.基因表达调控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多层次性和复 杂性、基因转录激活调节基本要素。

3.原核基因表达调节: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特点;操纵子的 结构特点及乳糖操纵子的调节机制。

4.真核基因表达调节: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真核基因表 达调控特点;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后水平的 调节; 翻译水平的调节。

(十四)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1.分子杂交和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2.PCR技术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

(十五) 重组DNA技术

1.重组DNA技术相关概念: DNA克隆、限制性核酸内切 酶、基因载体、目的基因、基因工程。

2.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3.重组DNA技术与医学的关系。

(十六) 细胞信号转导

1.细胞信号转导概述:细胞外化学信号分子的种类;受体 与配体。

2.细胞内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第二信使、信号转导相关蛋 白。

3.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基本信号转导通路:胞内受体介导的 信息转导; 膜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AC-cAMP-PKA通路信号 转导、 PLC-IP3/DAG-PKC通路信号转导) 。

4.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5.细胞信号转导与医学。

(十七)DNA损伤与修复

突变的后果、引发突变的因素、突变的类型、DNA  损伤 的类型。

(十八) 血液的生物化学

1.血浆蛋白: 非蛋白氮(NPN)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血 浆蛋白质的性质与功能。

2.血细胞代谢: 成熟红细胞糖代谢特点,脂代谢特点, 血 红蛋白的组成、血红素生物合成与调节。

(十九) 肝的生物化学

1.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肝在糖、脂、蛋白质、维生素 、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2.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生物转化的概念、反应类型、生理 意义、影响因素。

3.胆汁与胆汁酸代谢: 胆汁的成分、分类、功能; 胆汁酸 代谢。

4.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胆色素的概念及种类,结合胆红 素和未结合胆红素;胆红素的生成和转运、胆红素在肝中的 转变、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血清胆 红素与黄疸。

(二十)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1.癌基因: 癌基因的概念、分类, 癌基因活化的机制, 原 癌基因。

2.抑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基本概念, 常见的抑癌基因,抑 癌基因的作用机制。

3.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的概念, 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生 长因子与疾病。

三、病理学理论考试大纲

考试参考教材:《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卞修武、李一 雷主编, 第10版 ,2024 年。

考试内容:

(一) 绪论

1.病理学的概念, 诊断和研究的方法

(二)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 熟悉萎缩、肥大、化 生的形态特征。

2.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

3.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 概念及形态特点; 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三) 损伤的修复

1.再生修复的概念, 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

2.纤维性修复的概念, 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 其功能。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 素。

(四)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其后果, 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 态特征及其后果。

2.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 发部位。

3.栓塞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的 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

4.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 梗死的形态学特征。

(五) 炎症

1.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2.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

3.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 4.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 与肉芽组织的区别。

(六) 肿瘤

1.肿瘤的概念,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2.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 理变化。

3.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 制。

4.良、恶性肿瘤区别。

5.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 6.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7.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

(七) 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 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 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 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3.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急进型 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 理。

4.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 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 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 变化。

5.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血 液动力学改变。

(八) 呼吸系统疾病

1.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  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2.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 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

(九) 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 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 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2.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 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3.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 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肝硬化  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4.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十) 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  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  制。

2.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 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

(十一)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1.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

2.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 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 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十二) 内分泌系统疾病

1.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 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癌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

(十三) 感染性疾病

1.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 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2.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 系。

3.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 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4.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 预防。

更多考研资讯,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