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青岛大学考试>正文

考研新四大天坑专业

2025-07-26 17:54

来源:

作者:

如果你正在关注2025年考研的新动向,对“新四大天坑专业”有所警惕,我非常理解你的担忧。这些专业被贴上“天坑”标签,并非指专业本身价值不高,而是因为就业市场供需失衡、行业结构转型或技术冲击,导致毕业生面临就业难、薪资低、发展受限等问题。结合最新行业分析和就业数据,我为你整理了以下关键信息,帮助你更理性地做决策:

 一、2025年“新四大天坑”专业及核心问题  

以下专业因行业萎缩、技术替代或低门槛竞争,被列为高风险领域:

1. 法学  
    就业困境 :司法考试通过率仅10% 15%,未通过者难对口就业;普通院校毕业生薪资低于平均水平(2023届月薪5306元 vs 全国本科6050元)。  
    两极分化 :顶尖律所(红圈所)仅招名校生,基层法律岗饱和,超10万毕业生竞争有限岗位。  
    出路建议 :必须通过法考+名校背景,或转向考公、合规风控领域。

2. 土木工程  
    行业萎缩 :房地产退潮致设计院岗位锐减40%,毕业生转行率超40%;工作环境艰苦(常驻工地),薪资腰斩至4000元/月。  
    转型方向 :向智能建造、绿色建筑或智慧城市运维领域靠拢,掌握BIM技术等新技能。

3. 旅游管理  
    波动性风险 :旅游业受政策/突发事件冲击大(如疫情后复苏缓慢),岗位稳定性差;非专业从业者(自媒体导游)涌入,专业优势弱化。  
    薪资低位 :基层岗位月薪约3500元,考公考编岗位稀缺。  
    破局关键 :结合数字化运营(如文旅策划、会展经济)提升竞争力。

4. 英语/小语种  
    AI冲击 :翻译工具准确率超95%,传统笔译、教培岗位缩减;普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仅14%。  
    转型压力 :需叠加商务、技术或本地化运营等技能,纯语言能力贬值明显。

 二、其他高风险专业补充  

除“新四大天坑”外,这些领域也需谨慎选择:  
公共事业管理 :高校十年撤销150个专业点,考公竞争比达85:1,普通院校就业率仅12.3%。  
师范类 :出生率暴跌致教师岗位过剩,一线城市编制要求硕士学历,非编制岗竞争白热化。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课程空泛,60%毕业生从事低门槛销售,起薪低于计算机专业50%。  
医学边缘类 (如预防医学、药学):医院药房自动化,疾控岗位缩减,三甲岗位依赖资源。

三、传统“天坑”专业的变化:部分正在“脱坑”  

曾经的“生化环材”因产业升级焕发新机: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锂电池、半导体)需求推动薪资逆势上涨,2023届平均月薪6474元。  
环境工程/生物工程 :碳中和政策与生物医药发展催生高端岗位,但需硕博学历支撑。  
结论 :传统天坑专业正逐步走出低谷,但本科就业仍依赖深造或新兴领域。

四、扩招猛烈但就业风险高的“伪热门”专业  

2025年高校扎堆扩招以下专业,需警惕人才过剩:  
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 :普通院校毕业生难敌头部名校竞争,华为校招笔试淘汰率63%。  
经济学类 :券商、银行核心岗学历门槛升至硕士,基层岗位饱和。  
电子信息工程 :大厂缩招(华为淘汰率60%),普通院校生易陷低薪技术岗(月薪6k~8k)。

五、理性选择的实用建议  

1. 兴趣与规划并重 :若选择天坑专业,需提前布局(如法学备战法考,英语辅修双学位)。  
2. 技能叠加破内卷 :  
    文科:英语+国际商务/数据分析;  
    工科:土木+BIM技术/AI应用。  
3. 关注政策红利领域 :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碳中和相关技术获政策倾斜,就业稳定性高。  
4. 优先高壁垒专业 :临床医学、信息安全等技术门槛高的领域,AI替代性弱。  
5. 利用国家项目托底 :公费师范生、定向士官生等包分配项目,分数线低20分左右。

 

总结
所谓“天坑专业”,本质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的结果: 法学、土木、旅游管理、英语 因岗位收缩、技术替代或低壁垒竞争陷入困境;而 材料、环境等传统领域 正借产业升级逐步突围。  

选专业需跳出标签陷阱 :顶尖院校的平台资源能部分抵消专业劣势(如同济土木、人大法学),而普通院校生更应关注技能复合性与行业趋势(如农业现代化、半导体)。 如果你有明确职业方向,天坑也能成为跳板;但若仅求学历镀金,热门专业也可能变“雷区” 。

青岛新东方考研针对今年考研的26考研同学(大三、大四、毕业)提供暑假阶段全科的强化课程辅导,集训全日制、走读全日制、线上课程、一对一,点击咨询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类型,抓住暑假黄金备考期,成功上岸不止步!点击咨询

25考研公共课、统考科目真题+解析,可直接打印版本,点击下载⏬https://s.xdf.cn/6ltXkOu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