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次公益经历?
2022-10-28 13:51
来源:新东方游学
作者:Jason
当世界需要你时,
记得你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帮助它!
那些困难和汗水终究会成为
你人生荣誉的勋章
——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
2001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科菲·安南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1.69亿,而青少年是志愿者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中小学生的调研中发现,有近八成的学生都参加过公益活动,并且近一年人均志愿服务时长为20.72小时。
为什么青少年热衷于公益服务?从服务动机看,他们更看重能力提升、社会融入、自我实现等发展性、社会性、精神性、非功利因素《青少年志愿服务调研报告(北京地区)》。
当今社会,公益服务已经成为了当下各大学校教育系统中的硬性要求之一,更是被很多学校写进了办学纲领,明确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要求,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把志愿服务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在2020年,教育部更是将志愿服务纳入了高中必修课,占2个学分,需要学生3年内完成不少于4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在欧美普适的公立教育体系中,“公益服务”早已被列为青少年每年的社会成长必修课。
国际教育IB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就读国际学校IB课程的每一位学生,每学年均需完成30-50小时的社区公益服务才可获取相应学分,完成学业。
美国本科申请系统CAAS中也明确要求,学生需在青少年时期累积参加包含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在内的十项成长教育活动,才有资格进行大学申请。
由此可见,公益服务早已成为全球青少年的“成长必修课”。
在美国,“没做过义工,就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所以学生们成年后,无论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政治家,亦或是著书立说、影响下一代的学者等,他们在业余时间里都会继续从事公益服务。
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当政期间,也利用每年“全国爱国服务纪念日”为华盛顿低收入者住房项目来粉刷房屋。
此外,世界名校也十分重视申请者的“公益服务经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就曾在2016年发布报告,明确指出未来招生时将更加强调申请人对他人利益和社区发展,以及公益项目的关注度。
在标化考试成绩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丰富的公益服务经历,更能让学生从竞争激烈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从小参加公益服务,是培养孩子们对社会的初步认知感,也是让孩子们了解到现实社会问题。从公益服务中收获的所见所闻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们更好的珍惜眼前生活。
此外,公益服务能极大地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地思考解决方法,肩负起责任,极大锻炼领导力、沟通力、团队协作力和创新力。
做公益更能帮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一位做过公益的孩子曾说:“公益活动是有意义的,这让我树立了一个梦想——‘我一定要在长大后建立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公益组织’。
新东方联手公益专家打造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公益主题项目以全球胜任力为标准,培养孩子们世界公民的意识,带给孩子们有意义的志愿服务经历。
在前往目的地支教之前,我们将会提供专业的行前培训以及学习指导,让学生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投入到更高效的公益服务当中。
所有参与正式公益服务的学生,将会收获4张公益研学证书,其中包括由国际志愿协会、青之桥公益基金会联合颁发的2张证书,以及由新东方公益基金会、新东方研学营地中心分别颁发的2张证书。
同时,学生还将收获40小时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认证的志愿服务公益时长及电子证书,由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颁发,满足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志愿服务认定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需求的4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
收获5大公益证书
我想每个孩子都应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我运用娱乐的方式加固他们的记忆。本来我脾气很敏感、暴躁,但在这次无论是与组员还是学生们的相处中,都学会了压制自己的脾气,增强了自己的亲和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5岁的吕臻善 新东方营员
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教师,这是一次彩排。想象中的支教活动中应该是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快乐充实的,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大致同步。然而,实际上孩子们的知识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们进度不同步,要不断重复、鼓励。
——18岁的刘霁婵 新东方营员
这个寒假,让孩子加入新东方公益研学
走到不为人知的幕后,近距离接触到当地文化
参与有社会意义的项目,学习知识
并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