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新东方游学>正文

为何身心健康的孩子,大多体验过自然教育?

2022-10-31 17:42

来源:新东方游学

作者:Jason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浸泡在大自然中获得的感官体验对儿童发展太重要了。

为何要花时间到大自然体验自然教育?因为“学校”这个世界太小了,它不会教你如何辨识一个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在生态体系下,在劳动中接受的教育,是一种尊重孩子的天性、释放潜在能量的教育。

自然教育关注的不是对动植物知识的科普,而是培养孩子对生活的体验能力、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是一种培养生活强者的教育模式。

1
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的自然教育

现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与真实自然的互动太少,主要以间接体验为主(包括多媒体应用、照片、展示物)的教学方法,但光凭大量浅显的自然素材,无法让孩子们体验到真实的自然教育。

孩子被钢筋水泥和电子产品关在狭小的世界里,与自然隔离,就像缺失了一半世界,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因而在城市化明显的今天,越来越多国家重视对孩子的自然教育。在发达国家,自然教育相关实践发展已相对成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美国
开展自然学校,结合童军教育启迪思维

英国
受“先锋户外理念”影响,力求逃离舒适圈

德国
扎根森林幼儿园,无围栏式森林教育

日本
有数千所“自然学校”,每年千万生从中受益

早在18世纪,自然教育就在世界各国萌芽,并一路延伸出森林教育、生态教育等户外模式。

在美国,开设了自然学校,结合童军教育启迪孩子的思维;英国,“先锋户外理念”在儿童教育中盛行,力求让孩子逃离舒适圈;

德国,扎根森林幼儿园,无围栏式的森林教育在孩子中流行;日本,有数千所“自然学校”,每年千万学生从中受益。

不仅社会、学校鼓励自然教育,各领域名家对自然教育的观点也不谋而合得高度统一,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从小即非常重视自然教育。

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林语堂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16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

人若站在自然生态的立场,那么,荒野不只有情,还有解开生命奥秘的经藏。总有一天,人类会明白,荒野是我们能留给子孙最珍贵的遗产宝藏。
——中国台湾著名生态学者徐仁修

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长大后会如何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开始主导未来,我们又会走向何处?
——中国台湾著名环保作家李伟文

 

2
体验自然教育,对孩子有何帮助

长期接受自然教育的孩子有一些突出表现:他们注意力时长达到120分钟以上;记忆宽度和多任务处理能力普遍提升;达到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驱动。

此外,他们的自信心、自理能力、抗挫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均能达到最佳状态。

国外研究显示,越早亲近大自然的孩子们更有较高程度的自我约束。例如”注意力恢复理论“认为在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后,与大自然的接触能够让大脑功能恢复,在过程中提升认知能力。

国外家长也认为,最好的课堂不在学校,而是走进大自然。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也才能建立更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为何我们希望让孩子走向社会化之前,先“回归自然”?因为大自然是一部系列电影,如果不是深度体验,怎么知道后面还有更多精彩的世界等着孩子探索?

“从探索到发现,从学习到体验”。从学校延伸的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个一生都要体验一次的“修行”,很多孩子都曾经体验过。很多孩子的家长说,一次自然教育的体验,让他们受益终身。

 

3
今年寒假

邀你一起探索自然

这个寒假,由行业领域的专家陪伴孩子走进大自然,通过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跨学科学习,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开启自然科学的启蒙。

以引导和提问为主的讲解形式,培养孩子严谨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探究能力。孩子们将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生活中有趣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启发孩子对自然、对生活的好奇心,从而培养思考与探究的主动性。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大自然与地方人文景观的关系,在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这个寒假,让孩子走进自然

上一堂自然教育课

在自然中探索、思考,并付诸行动

获得成长的力量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