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泰安大学考试>正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社会保障学》初试大纲

2025-08-31 20:00

来源:新东方考研

作者:新东方考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社会保障学》初试大纲

科目代码:809

 

说明:

1.本科目考试时不得使用计算器。

2.请考生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招生动态栏目(网址https://yjs.cueb.edu.cn/zsks/zsdt/index.htm),如有大纲更新或变动,均以官方网站的最近通知为准。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目的

社会保障学是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社会保障硕士点为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一定考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具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和培养潜质的学术型硕士,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二、考试范围

考察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问题;同时考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本科目考试的基本要求包括:

1.了解社会保障发展过程和相关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渊源。

2.准确理解社会保障基本原则、主要概念、制度框架,理论基础。

3.掌握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项目的运行原理和运行机制。 

4.准确掌握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方法。

5.认识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运行状况。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 答题时间:预计180分钟,以我校实际招生简章公布为准。

3. 题型及分值:本科目总分预计为150分,以我校实际招生简章公布为准。题型预计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仅供参考,实际命题可能略有出入。

五、参考书目

1.张琪、江华主编,《社会保障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

2.吕学静主编、江华副主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

第二部分 考试内容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定位

2.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体系

3.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与功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1.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保障发展规律与模式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三、社会保障理论

1.社会保障发展相关理论

2.社会保障水平

3.社会保障发展关系处理

四、养老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概述

2.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3.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职业养老金制度

五、医疗保险制度

1.医疗保险概述

2.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3.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六、失业保险制度

1.失业保险概述

2.失业保险制度分析

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七、其他保险制度

1.工伤保险制度

2.生育保险制度

八、社会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概述

2.社会救助制度分析

3.我国社会救助制度

九、社会福利制度

1.社会福利概述

2.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3.我国社会福利制度

十、社会保障基金概述

1.社会保障概述

2.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与功能

3.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

十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含义、特点与途径

2.国际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类型与特点

3.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十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

1.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2.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和收入

3.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

十三、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管理

1.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基本概念

2.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各项目的支付与使用

3.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存在的问题

十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1.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概述

2.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组织构建与监管内容

3.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方式

4.社会保险基金经办风险与运营风险的监管

十五、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概述

2.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工具及组合

3.国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简介

4.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现状

十六、社会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

1.资本市场的相关概念

2.资本市场与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关系

3.国际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

十七、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

1.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

2.社会保险基金统计制度

3.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法律制度建设

十八、社会福利基金管理

1.社会福利概述

2.社会福利基金

3.社会福利基金管理

4.我国对社会福利基金管理的规定

5.完善我国的社会福利基金管理

十九、社会救助基金管理

1.社会救助基金的基本概念

2.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概述

3.我国的社会救助基金管理

4.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基金管理

二十、社会保障基金与财政

1.财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保障基金与财政

3.社会保障基金财政管理的内容

二十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热点与政策

第三部分 题型示例

考生请注意:题型示例仅供参考,每类题型仅提供1道例题,实际考试试题数量与本部分不一定相同。

一、名词解释

例:贝弗里奇报告(5分)

答:1941 年英国政府委托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于1942 年以《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为题发表。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社会保障应该采取的方式、目标和应遵循的原则。在该报告基础上,英国政府在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该报告还成为所有选择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5分)。

二、简答题

例:确定社会保障基金给付水平应遵循的原则?(12分)

答: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原则有:

第一,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人的生活需要有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与享受的需要,社会保障给付保证的事基本的生活需要(1分)。基本生活需要的内容和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水平就要有一个基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要过高,以免给经济、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不能过低,以免无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3分)。

第二,随物价变动的原则。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取决于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其生活状态直接决定于物价水平,物价上升时,同样的待遇金额意味着受保障者的生活水平下降,因此,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要随着物价的变动而调整(2 分)。其目的还是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至于因物价上涨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2分)。

第三,让受保障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退出劳动领域的老年人、不能参与劳动的残疾人,以及未成年人等,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是没有机会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因此,社会保障待遇给付应当尽可能的通过扩大制度的覆盖面来使全体国民不同程度的得到保障,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必定可以实现让全体国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让受保障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手段(4分)。

三、论述题(30 分)

例:评述医疗保险的各种支付方式(含义、优缺点)。

答:概括起来,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可以划分为后付制和预付制两类,前者主要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后者主要有总额预算包干,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工资制等。

1.按服务项目付费

含义:这是医疗保险最传统、应用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指的是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疗机构上报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量,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它属于后付费制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先由医疗单位付费后再与医疗保险机构结算,也可以是先由患者垫付再从医疗保险机构报销部分或全部(3分)。

优点:这种付费方式具有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2分)。

缺点:由于医疗机构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直接相关,医疗机构因此具有提供给过度服务甚至虚报的动机。第三方付费是的医患双方缺少费用控制机制,造成医疗浪费(3分)。

2.按人头付费

含义:指的是医疗保险机构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如1年,根据接受医疗服务的被保险人人数和规定的收费标准,预先支付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在此期间,医疗机构负责提供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一切医疗服务,不再另行收费。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一定人数的医疗费用包干制(3分)。

优点:由于医疗机构的收入与被保险者的人数成正比,与提供的服务成反比,结余归自己,这就产生了内在的成本制约机制,从而有利于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3分)。

缺点:在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会产生鼓励医疗机构减少必要服务的提供,或者降低服务质量的情况(2分)。

3.总额预算制

含义:指的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服务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死亡率、医院的规模、服务数量和质量、设备设施情况等因素综合考察和测算之后,按照与医院协商确定的年度预算总额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在年度内,医院的医疗费用全部在总额中支付(3分)。

优点:医疗机构必须为前来就诊的被保险人提供合同规定的服务、自负盈亏,因而有费用约束(2分)。

缺点:测算的科学和精确程度会影响预算总额的确定;难以应对突发大规模流行性疾病(2分)。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