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灯塔
2019-03-11 18:44
来源:
作者:
利用来回奔波的零碎时间,阅读了余世存的《大民小国》。余世存199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算起来不仅和我在同一个学校读过书,而且在同一栋楼里待过。当时北大西语系的男生和北大中文系的男生,都住在北大32楼。现在这栋楼已经拆除,在原址上盖了一栋新楼。
我们走进北大的时候,都还算是懵懂少年。进入北大,同学之间互相砥砺,不同科系互相竞争,使我们的思想不断接受冲击洗礼,最终形成自己新的思想。
但我们在北大学到更多的,是在同学身上。80年代初,很多同学在文革期间没有机会考大学,到了78年之后才开始考大学,所以有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多岁才开始上大学的。我们班同学的年龄就在16岁到23岁之间不等,有这样的年龄差,也就意味着人生阅历不一样。大家在一个班里面,互相学习的东西就比同龄孩子多,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击,也就更加激烈。对于我这样农村来的、什么思想都没有的学生来说,这就占了大便宜。在听同学的闲聊和争论中,潜移默化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各种观点的洗礼。
余世存进入北大,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北大的读书精神还在。八十年代中期后的学生,对于中国社会往何处去的讨论,已经变得更加激烈。阅读已经不足以慰藉饥渴和探索的心灵。大学生们希望对中国现状进行更加透彻的了解和分析,并提出力所能及的解决方法。同时由于对个性和自由更加深刻的追求,对于人如何有价值的生存这件事情,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些思考荡漾到校外,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安,也对中国体制改革提出了急迫的要求,最后导致了八十年代末期的动荡。
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大学生的读书精神和探索热情开始下降,大多数大学生开始关心出国、工作和挣钱。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愈演愈烈,没有什么改观。八十年代整整十年,群体大学生对于社会变革和人生真理的探索,造就了一批保持独立思考人格,不愿被红尘裹夹前行的知识分子,余世存应该算是其中之一。
百度介绍余世存: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现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是不是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我们不加讨论。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确实做到了独立、冷静、接地气、并且又有总结高度的思考。
余世存出版了不少书籍,其中比较好的是《非常道》《老子传》《中国男》《大民小国》《家世》。《大民小国》是对民国期间几十个人物的历史贡献和精神财富的探讨。所谓大民,不是指有着盖世伟业的巨人,而是指以自己的成长和学识,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独特贡献的人物;所谓小国,指的是民国期间,国家积贫积弱,饱受欺凌,尽管国土面积不小,而国民精神却萎靡不振的状态。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大民小国》中讲述的这些民国人物,才变得尤其有意义。如果说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人,在国体天翻地覆的大变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话,那么一个社会真正的潜移默化的进步和举步维艰走向现代,往往取决于那些被历史轻描淡写、甚至颠倒黑白的人物。其中有些人物,因为后来的政治变迁和政治需要,其真实面目已经被抹杀、歪曲或者污蔑。
历史如流水,生生不息,昼夜不停流向未来。今日之我们也会成为昨日之历史。一个人何以在世界上立足,何以能不断健全自己的个人品性和社会人格,为自我的完善和社会进步而努力,这也是我们把自己放在历史长河里思考,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需转载请标明原作者,俞敏洪个人唯一公众号“老俞闲话”ID:laoyuxianhua)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