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老俞闲话>正文

俞敏洪:书蠹王强

2019-03-11 18:44

来源:

作者:

  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王强的《书蠹牛津消夏记》。

  从大学时代开始,王强对于书的态度,几乎一直是“读、藏而不述”,也就是他读书多,藏书多,但写东西少。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在等待成熟的季节,就像一只苹果,耐心等待金红色季节的到来。今天在我面前的这本金红色的《书蠹牛津消夏记》,就像一只充满了魅力的成熟苹果,只要摘下来闻一闻,就有着智慧的香味。

  王强对书的爱护程度,可以用穷尽所爱来描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他从大学时代开始买书、读书、藏书。他总能够把每月本来就很少的生活费省下来,然后在周末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逛书店。当时的海淀一条街,有新华书店、二手书店、古籍书店。大学四年和在北大当老师的六年,这些书店的门槛几乎被他踏烂,而王府井新华书店,还有当时大概荣宝斋一带的旧书店,也是他寻找图书宝藏的所在。

  要想向王强借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比向他借女朋友还要难。如果你没有饭菜票,向他伸手,他会毫不犹豫地给你,如果你忘还了,好像也不会催你。但一旦把饭菜票换成了图书,你借一本书都是要他命的感觉,难得借到一本,两天后准来向你要书,如果还没有读完,就等着他催命鬼般的提醒吧。

  但我和王强对待图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对版本没有要求,对书的印刷质量也没有太多要求,只要便宜,能够读,内容没有什么错误就是好书。而且我没有收藏的习惯,所以读完就放在一边,被别人拿走了,我常常都不知道,所以大学几年买的书也丢了不少。只有少数我想读第二、第三遍的书,才会比较认真的藏起来。

  因为爱之越深,所以责之越切。王强对于书是挑剔的,任何缺胳膊少腿的书,不管多么有收藏价值,他都不会要。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的经历——偶遇朝思暮想的皮装兰姆套书,是典型的写照。完整的十二卷本作品,中间少了一本,辗转反侧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放弃,因为如果少一本,他回去朝思暮想,会得忧郁症的。要不就是最完美的呈现,要不就是彻底放弃,这恰恰体现了王强的个性特征。

  王强的第一本书是《书之爱》,那是接近二十年前的读书笔记和寻书日记。如果说那本书对于书籍的描述和文笔的着落,还有一点生涩和腼腆的话,那这本《书蠹牛津消夏记》,完全是一本大家作品。其文字表述的圆润、心态的气定神闲、对于各种珍藏图书的描述和如数家珍,会让很多藏书家望尘莫及、散文家自叹弗如。

  该书最后部分是两篇采访,《经典的“无用”,正是它的“意义”》和《读一流的书》,这正是王强读书心得的精华,也是对当前人们读书生活中浮躁心态的一种告诫。

  而我,今天还沉沦在读畅销书的快感中,沉沦在对书不加分辨如饕餮般阅读的混沌中。此时阅读王强给我送来的《书蠹牛津消夏记》,让我犹如踏进贵族的精神花园,闻到千年岁月中永开不败的文明传递之花的芬芳。

(如需转载请标明原作者,俞敏洪个人唯一公众号“老俞闲话”ID:laoyuxianhua)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