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之行(五):浮光掠影逛牛津
2019-03-11 18:44
来源:
作者:
因为时差,早上3点多就起床。今天是新东方23周年纪念日,所以认真地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信,在系统里发给了大家。写完抬头,天空已经泛出鱼肚白。入住宾馆前,他们说在房间能够看到泰晤士河和塔桥,结果拉开窗帘,除了看到一片建筑工地什么也没有。
收拾一下后去餐厅吃了早饭,出门在泰晤士河边上走了走。前两天都是阴沉天气,今天的天空居然一碧如洗,除了几朵白云和天空飞机留下的美丽白线,干干净净的感觉。
泰晤士河的东边,朝霞已经满天;西边,还悬挂着一个大大的月亮。早上的泰晤士河,没有什么船航行,河水平静地拍打着两岸。
这次来英国,除了伊顿公学是既定事务,其他就是自由安排了。16号下午4点的飞机飞回北京前,上午有半天的空余时间,因此决定到牛津去看一看。
几年前我去过剑桥大学,还在康河上划过船,在剑桥小街上的一个法国餐厅里喝醉过酒,但牛津一直没有去过,作为心中的圣地之一,一直希望去朝拜一下。
伊顿的朋友听说我这个愿望后,专门安排了一辆大奔驰来接送,还在那边安排了一个导游,着实让我感动唏嘘了一番。
8点,我收拾好行李从宾馆出发,由于堵车,走出伦敦就用了一个多小时,上了快速路,就进入了风景如画的英格兰乡村。村庄、田地、草坪、树林交替变换,在蓝天阳光下,秋天的颜色释放出无穷魅力,色彩斑斓令人陶醉。
10点钟到达牛津,导游已经在指定地点等待。
导游是位中年妇女,看上去很有学识。由于我们的时间只有两小时,所以让她挑重要的地方带我们参观。
我们一路走过去,参观了两个学院,Balliol College,Trinity College,认真到内部去走了走,看了学生食堂,小教堂,活动区等等;然后去参观学校的核心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拥有1200万册藏书。
在馆内看了一些珍藏品的展出,包括查尔斯一世国王借书被拒绝的字条(该图书馆从来不允许把书借出馆外,国王也不例外),还有英国大宪章(Magna Carta)最原始的抄件之一。
从图书馆出来又到了举行毕业典礼的古老礼堂,可惜不开放,没有看到内部。又到大学的教堂去看了看(每个学院都有小教堂,大学还有一个共用的大教堂),沿着礼品街走了走,买了一副牛津大学风景扑克牌留作纪念。
(英国大宪章手抄稿)
现在稍微讲述一下牛津大学的背景知识:牛津名称,原意是牛的渡口,据说这个地方泰晤士河比较浅,牛群常在这里涉水而过。11世纪就有学者定居在这个地方讲课,但不能称为大学。当时英国的贵族都到法国巴黎大学就读。
1167年,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发生争吵,在法国的英国学生被赶回了英国,回来后就聚集到了牛津这个地方,逐渐形成了大学。其实当时主要是做经院哲学研究,并不是现在大学的模样。
1209年,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学生和当地居民发生了严重冲突,先是一个学生被打死,然后两个居民又被学生打死,事情转变成为你死我活,学校人员被迫离开牛津。其中一部分就跑到了现在剑桥的地方,这就是剑桥大学的起源。
后来居民发现学生离开后生活水平下降(东西卖不出去了),就又去邀请学生们回来,牛津大学从此和当地居民水乳交融,一直发展到今天。
现在的牛津有三十八个学院(学院是指各年级学生在一起居住的地方,有老师管理,但学生其实来自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学院与学院之间主要在活动上合作和竞争,不是专业上的区分。
牛津的三十八个学院,大部分都是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混在一起;学院基本都是由国王或者贵族捐建的,牛津应该是全世界学院制度的起源地),从本科到博士生25000人左右,其中中国学生1000人左右,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际留学生群体。
(牛津大学校园)
今天的牛津尽管有太阳,但初冬的风已经很冷,我们在外面走了两个小时,有点浑身发凉的感觉,临离开时,找了一家咖啡店,给导游买了一杯热咖啡,我自己买了一杯热巧克力,坐下聊了十分钟。
导游名叫Victoria Bentata,居然也是牛津毕业的,到外面去闯荡了几十年,终于心有不舍,又回到牛津,当了一名专职导游。我给了她20英镑小费,结果她在包里摸索了半天,拿出一本《City Walks Oxford》的书送给我,一看作者,就是她本人。在这片学术圣地,真有藏龙卧虎的感觉了。
到牛津大学这样的地方来,不能来观光旅游,显得自己特别没有文化的感觉。这样的地方,值得你呆上几年,甚至是一辈子,才能把自己浸染成一个至少表面上超凡脱俗的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