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读书:愿美好生活永不通过战争实现
2019-03-11 18:45
来源:
作者:
3月28日:今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听李善友讲课。过去半年他在美国进修,专门研究了熊彼特的经济思想和创新理论。熊彼特和凯恩斯是同一时代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生前就因其国家干预的经济理论被重视,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却直到21世纪前后才真正得到重视,现在的人们真正意识到了创新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迭代,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李善友用了五个小时,讲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使我们大受教益。我原来也翻阅过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经过李善友讲述,汲取了更多精华,也引发了更多思考。熊彼特也同时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于两种不同机制下的经济结构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除了《经济发展理论》,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也值得大家一读。这两本书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里。几年前,商务印书馆曾经送给我一整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好几百本。从八十年代这套书开始出版,我就陆陆续续购买,现在家里有两套了,可惜真正阅读过的并不多。
▲ 《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熊彼特 著
李善友讲课的地方在冲绳的TheBusenaTerraceHotel,中文名万国津梁馆,是2013年G8峰会的所在地,我们听课的教室就是G8峰会会址。下午2点讲课结束后,我让会务组帮我找一辆车,结果来了个中国留学生,姓曾,在琉球大学读书,业余兼职做司机导游,已经在冲绳四年。我们沿着58号沿海公路,一路聊天,一路欣赏海边风景。冲绳原来叫琉球,从明朝开始一直是中国的蕃属国,后来被日本占领,二次大战后被美国接管,成为美国在远东最重要的军事基地。1972年美国在保留军事基地的同时,把冲绳还给日本。钓鱼岛实际上也是冲绳群岛中最靠近中国的一个岛屿。当时美国管理冲绳的时候,是右车道行车,日本接管后,改成了左车道行车,老百姓总是把左右搞错,着实混乱了一阵。但今天在路上开车,每一辆车都老老实实靠左行驶,再也没人搞错,可见秩序也是一种习惯。
冲绳岛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岛,如果开车绕冲绳岛一圈,大概需要4、5个小时左右。大岛周围有一些小岛环绕。由于水下珊瑚礁的缘故,周边海水呈现美丽的碧绿色,像一块块璀璨的翡翠铺陈开去。岛上绿树葱茏,山峰俊秀,到处都是背山面海的度假村。但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上去像天堂的小岛,曾经发生过非常惨烈的战争。这里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军和日本军对决的主战场之一。
为了对冲绳岛战役有所了解,我上网下载了E.B.斯莱奇著的《血战太平洋之决战冲绳岛》。斯莱奇自己亲历了冲绳岛之战和之前的贝里琉岛之战,在海军陆战队的5团3营K连。由于是自己对于亲身经历战争的描述,从一个战士的眼中对于战争的严酷、残忍有深刻认识,读这本书会有心惊胆颤之感。我花了一个晚上把书读完,掩卷闭眼,战争场面依然历历在目。整个冲绳岛之战,日本军被消灭了10万人之上,美国军人也牺牲了3万人,在炮火之下的平民百姓,接近5万人失去生命。二次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进行的正义和非正义的最大战争。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之一是日本,从侵华战争开始,把战火燃烧到了整个亚洲地区,又向东远达美国夏威夷群岛。把美国引入对日战争,是日本最不明智的举动,同时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正是因为美国参战,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更多战争物质,也增强了中国抗日必胜的信心。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中,美国是对中国帮助最多的国家。解放后由于中国和苏联合作,在各种宣传资料中都把苏联当作帮助中国抗日最有力的合作者,是完全不顾事实的编撰。如果揭开苏军进入中国东北的真实历史,我们甚至可以用野蛮和血淋淋来形容。
▲ 《血战太平洋之决战冲绳岛》/E.B.斯莱奇 著
二次大战已经远去,今天世界各国算是在各种平衡中,找到了基本和平相处的方法。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也让人学会了用经济实力说话而不再用武器和炸弹说话。政治阴谋和经济制裁尽管背后也不无自私和邪恶,但毕竟不再时时以战争和人的生命为代价。战争带来的总是残酷的结果。今天的人们还在争论美国是不是应该扔那两颗原子弹,因为在原子弹下,几十万日本平民丧生。但只要你读过有关日本人在战争中死不投降的报道,就知道如果不扔那两颗原子弹,还会有至少几百万战士和平民,会丧生在冷酷的枪口下。
斯莱奇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生活在这个国家很美好,那么为其战斗也是美好的。”希望每一个国家都能够给人民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这种美好不需要通过战斗实现,不管是国内的战斗,还是国际的战斗。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