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老俞闲话>正文

老俞读书:因为信仰 所以勇敢

2019-03-11 18:45

来源:

作者:

  3月17日,今天坐早上9点40的飞机来太原出差,中午和太原新东方部分老师聚餐,下午参加新东方投资的某个教育公司董事会,5点给榆次二中初二年级一千多学生和家长演讲,学生很开心听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演讲结束后和校长及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在学校食堂共进晚餐,结束回到宾馆已经9点多钟。

  今天在去机场的路上、等飞机的时候和飞机上阅读。早上我先把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剩下部分读完。为了对毕淑敏的思想有更进一步了解,我又从Kindle上下载了她的散文集《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路上就把这本书翻阅完毕了。我的整体感觉是,毕淑敏的游记写得比她的情感散文要更好。《非洲三万里》是一本完整的游记,《愿你…》的最后一部分,刚好也写她在以色列、伊朗、不丹和尼泊尔的游记。这些游记大部分声情并茂、叙事生动、融历史和风俗于思考之中,可读性较强。一路游历和记录,总有新鲜事物出现,所以也言之有物、读之有趣。但坦率说,《愿你…》中的情感散文,谈爱、友谊、幸福、生命等的文章,都有比较明显的心灵鸡汤和道德说教味道,文字的趣味性也一般。这些文字对于一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或者情感和灵性上还缺乏悟性的人,也许有一定的教益作用,但对于已经经历过感情波澜、尘世阵痛、并拥有豁达胸怀的人,文字和思想都稍显浅淡。

  在昨天阅读《非洲三万里》的时候,我想看看Kindle上有没有电子版,结果这本《非洲三万里》没有搜到,却搜到了另外一本《非洲三万里》,全名《深入非洲三万里》。这是19世纪英国在非洲的探险家、传教士、医生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的传记。我对有关非洲的东西一直比较感兴趣,卡伦·布里克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和同名电影我都看了两遍。《走出非洲》的文笔实在太美了,我到了肯尼亚后,专门去参观了卡伦的故居并且为她的故事写了一篇散文。李文斯顿我也听说过,但确实对于他的探险细节、生命历程不太了解,所以干脆就把这本书下载了下来,在飞机上和工作的空隙看了一大半。本书作者居然是个台湾人,叫张文亮,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自称是李文斯顿迷,身为工程学博士,居然写出了探险家的传记,而且文笔和布局都还比较流畅。可见一个人只要兴趣所在,就必有所成。

▲《深入非洲三万里》张文亮/著

  比较两本《非洲三千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不同之处。中国人的旅游或者探险,大多是为了了解而去(不是深度考察和融合),所以基本是走马观花。毕淑敏算是已经比较深入的一个人,但也只在非洲呆了几十天,既是旅游,也是为了旅游的写作,对遇到的事情和现象认真思考,但都不是深度的精神体验和用生命的热度去丈量。李文斯顿这样的人,把整个生命都交给了非洲,最后死在非洲,并把自己的心脏埋在了非洲的大地之中(身体被运回了英国)。其实他首先不是一个探险家,而是一个传教士,带着神圣的使命,希望通过传教能够让非洲走出野蛮和愚昧。因为信仰,所以勇敢,所以敢于在十九世纪,在非洲还到处都是原始部落横行的情况下,深入广大非洲地区,在刀枪挥舞、猛兽横行的环境中,九死一生(狮子十一颗牙齿深入他的左肩,居然没把他咬死),以行医和做善事为手段,赢得了土著的信任,也让很多土著部族之间增加了了解,减少了冲突和杀戮,并且让不少人信了上帝(传教这件事情本身的好坏不在我这里的评价范围内。他差一点到中国传教,要是他来到了中国不知道会是什么结局)。

▲《走出非洲》卡伦/著

  人是活在一种精神里的,有了精神就有了永生。如果没有精神,就算有再多的财富,也是行尸走肉。就像古代大多数皇帝一样,死后就算埋在金山银海、绸缎绫罗之中,也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自己肉体的腐烂和消亡,更没有办法阻止强盗们的盗墓和对于他们尸骨的凌辱。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