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读书:读陶立夏——在放不下中选择放下
2019-03-11 18:45
来源:
作者:
3月13日,星期天,继续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上午6点半就爬起来,从家里赶到驻地,坐7点45的班车,到人民大会堂听取两高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中午回到驻地休息,下午在驻地讨论两高报告。
今天北京的天气可以用“爽”来形容,晴空万里,空气澄明,阳光明媚,站在楼上的窗户边,能够看到密云怀柔一带远山,山峦起伏,轮廓清晰。早上劲风疾吹,穿着棉袄都有点冷,到了中午变成了微风拂面,在户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人就有了融化在阳光里的感觉。
今天阅读了陶立夏的《岛屿来信》。非常惭愧此前我确实不知道陶立夏是谁。对于青年女作者,我好像已经过了关心的年龄,不知道是不是证明我已经变老了?之所以读《岛屿来信》,一是Kindle上推荐这本书,所以我就随手下载了,二是这本书讲的是作者在世界各地不同岛屿上的经历和感受,而我听到岛屿,心里就会升起温馨和浪漫的激动。为了了解陶立夏,我特意百度一下,介绍如下:“陶立夏,翻译,作家,摄影师,多年来以独特视角周游世界,畅销旅行书《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首次以情感为主线,探索旅行之于内心成长的意义。”
▲《岛屿来信》陶立夏/著
《岛屿来信》不厚,图文并茂,很快就能读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讲述自己在十几个世界小岛(岛国)上的经历、情感和思考。每个岛都像不同个性的人,给她带来不同的体验和领悟。从自然风景的描绘到人文历史的探究,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陶立夏成熟地运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了其他人也许同样能够感受到、却不太容易表达出来的细腻情感。因为觉得她的文笔不错,我又下载了她的另外两本书《练习一个人:当我开始爱自己》和《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我翻看了《练习一个人》,觉得比《岛屿来信》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和细腻,也许是作者日常感情不断积累和内化所致。这样细腻的情感表达,只有女性作家能够做到吧?这样的书更适合女性阅读。男性阅读这样的书籍,更多的是体会女性的柔软、纠结和细腻,去理解一个女性因为丰富的感情无处摆放而选择了浪迹天涯。
▲《练习一个人》陶立夏/著
读完了还是挺喜欢陶立夏的文笔,但更加让我喜欢的是,她在放不下中选择了放下。能够感到她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经历的感情像刀刻一样融入了她的生命,几乎无处排遣,最后失眠症像噩梦一样夜夜紧随,一颗无处安放的心最终只能选择浪迹天涯,在陌生的风景和文化中找回自己。从文字中能够读出她深深的孤独,而这样的孤独已经变成了她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也许正是这样的情感交错,使她的文字变得清澈透明但余味无穷。说走就走的背后,是对于过去生活的告别,脚下每一块陌生土地的丈量,都同时在丈量自己心的容量和对于世界的度量。一个女性只有在失去安全的情感堡垒后,才会选择走向异国风雨,并在风雨中寻找自己失落的宝藏。就像西藏磕长头的善男信女,每一次身体伏地的伸展,都是靠近佛界的一次努力,但当长头磕完之后,面对雪山圣湖,一定还会有四顾茫然的苍凉。陶立夏从决定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开始,已经注定,一生只能属于路上的风景。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点的,陶立夏应该是家庭条件不错的,父母好像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而她自己又很有才气,同时能够摄影、翻译和写作,所以她去世界各地旅行,并不能算是一种苦旅,基本都是在商务舱和星级宾馆中。一般的人可能还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能够悠闲地旅行、悠闲地写作。即使如此热爱旅行者如我,也只能每年拿出二三十天时间来行走世界。不是没有钱、不是不想走,我甚至很想和陶立夏一起旅行一次,探讨旅行中生命的意义,但我真的没有时间。做新东方、做洪泰、做耿丹学院,不再是为钱,但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分钟都卸不下来。我只是想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真的不那么容易。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