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的清真寺
2019-03-11 18:45
来源:
作者:
在摩洛哥,只要有城市和村庄的地方,就能够看到清真寺。清真寺一眼就能够被分辨出来,因为清真寺必和宣礼塔连在一起。宣礼塔通常是当地最高的建筑,一个四方塔,高高耸立在城市或村庄的上空。
不信伊斯兰教的人,通常不允许进入清真寺。在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算是个例外,可以买门票参观。门票不便宜,120迪拉姆一张,但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清真寺,历史不长,1983年在当时的国王哈桑二世建议下修建。
摩纳哥独立之后的三位国王,都比较有建树,第一任穆罕默德五世、第二任哈桑二世、现任穆罕默德六世。这几任国王都比较开明,在宗教态度上宽容,政体上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把王国变成了带有强烈民主色彩的国家,光是政党就有三十多个。当然,这些政党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在不违反伊斯兰教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活动。这个国家的开明也和曾经的殖民历史相关,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引入了这个国家。在马路上,迎面走来的妇女大部分都不穿传统纱袍,也不把面孔遮住,自然大方走着。尤其是年轻女孩,不少已经穿得比较开放。也正是这样的开放态度,使摩洛哥成了世界人民喜欢来旅游的一个地方,每年几百万人涌入摩洛哥。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收入才不到300亿美元,而旅游一项,就带来近百亿美元的收入。
哈桑二世清真寺紧靠海边,主塔高达200米,是整个城市的最高建筑,向西远眺大西洋,向东俯瞰整个卡萨布兰卡老城区,气势磅礴,鹤立鸡群。整个清真寺建设考究,使用了最现代化的设备和建筑材料,屋顶可以开合(一般在重大庆典或节日才会打开),所有的门窗都使用钛合金材料,防止因为海水潮气生锈。塔顶的激光灯,能够刺穿三十几公里的夜空,方向直指伊斯兰圣地麦加。清真寺前面的广场广阔巨大,是大家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在重大节日集会,可以容纳至少十万之众。
马拉喀什的库图比亚清真寺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清真寺,比较古老,建于1195年,当时是为了纪念击败西班牙人而建。清真寺的宣礼塔高67米,曾经是北非最高宣礼塔。该塔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当年修塔时,据说在泥浆中拌入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清真寺散发出浓郁芳香,因而又有“香塔”之称。传说当年登塔呼唤人们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以免偷窥附近王宫后院里的嫔妃。不信伊斯兰教的游客们,只能在清真寺外围绕圈子,不许入内。我在塔边走了一圈,没有闻到传说中的浓郁芳香,估计时间久了香味也散尽了。另外,王宫的距离离开清真寺也不近,古代没有望远镜,估计登上塔顶也看不清楚嫔妃,所以不知道盲人登塔的故事是否属实。不过清真寺周围绿植很好,尤其是一片片橘子林,结满了橘子,橙绿相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非常好看。
每一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清真寺。古城菲斯最多的时候清真寺接近800个,可谓鳞次栉比都是清真寺。现在整个古城还有接近300个清真寺,站在城外的高坡上俯瞰古城,数不清的宣礼塔矗立在古城单调的白黄色房子上空。到了规定的钟点,每个宣礼塔都会响起此起彼伏、嘹亮悠长的诵经声。在古代,诵经声不知道通过什么传播,但现在很多宣礼塔都安装了高音喇叭,声音能够送出十里之外。有好几个清晨,我在睡梦中被诵经声惊醒。在晨光熹微中,抑扬顿挫的声音或再次把我带入睡眠,或干脆召唤我起床沉思。有几次我披衣坐在宾馆露台上,静静等待东方日出,同时看月亮西沉,感受古城上空的静谧。
菲斯有两个和清真寺相关的地方值得一去,一个是阿布伊南穆斯林学院(Medersa bou Inania),一个是卡拉维因大学(Jami'a Qarawiyyin)。阿布伊南穆斯林学院建于十四世纪,是菲斯第一座传播伊斯兰教义的学院。这里允许参观,进入看上去普通的大门,里面的装饰十分精致,大天井和屋子里的屋檐墙壁上,都是十分细致的石膏雕花和木头雕刻,不少是古兰经的经文。在另一条小巷的卡拉维因大学,前身就是一座清真寺,最后转变成了最早的伊斯兰大学,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大学里最早学习的内容是《古兰经》诵读及注释、圣训、教义、教法和语言文学课等。后来该校逐步改革教学体制和内容,采取了现代高等教育体制,除了伊斯兰教义课程,还增设了法学等学科,在校学生近2000名。但这次我们去时,刚好是穆罕默德生日庆祝,连续放假四天,不得其门而入。当地导游在门口死缠烂打,说服看大门的守卫把大门打开,以十个迪拉姆的小费为代价,让我们在门口照了几张照片。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一路走过摩洛哥的原野村庄,哪怕再小的村庄也会有一个小小的清真寺和宣礼塔。哪怕整个村庄都是泥巴房子,宣礼塔也一定是砖砌的两三层楼建筑。伊斯兰教的传播,深入到了国家的每个角落。在摩洛哥,95%以上的人信伊斯兰教,不管是阿拉伯人,还是当地的土著柏柏尔人,大部分都是伊斯兰教徒。我在欧洲旅行的时候,看到欧洲大部分的小镇和村庄,有或大或小的教堂,其含义和这里的清真寺如出一辙,都是把宗教教义和信仰渗透到人类所在的每个角落。不管是清真寺还是教堂,除了宣扬教义,还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它们是人们定期聚会的地方,通过相聚,不仅达到了宗教上更加统一的效果,还让人们之间互相依赖的纽带变得强大,让人们相聚之时变得更有归属感和凝聚力。
中国古代的时候曾经风行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佛教的教义让人放弃尘世,佛教活动也没有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和社群。信教的人最好不吃肉不结婚,进入彻底清心寡欲的状态。这样严酷的要求,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从统治者的角度看,当越来越多的人去当和尚和尼姑,寺庙拥有大量的土地而且不交税时,帝国既丧失了某种经济来源,又失去了手工时代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和兵源,所以灭佛运动在中国几经兴起,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另外,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基督教)都有固定的宗教仪式,让普通教徒定期参与,强化了宗教归属感和群体感。佛教尽管也讲经说法,但都是随兴而起,不是定期都要参与的一项活动,所以就显得散漫,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大概就是这样来的。也因此,中国人民养成了面对宗教的功利心态,遇到事情才会想起来,一进庙堂就和佛做生意,满足我的愿望我就给你上香上供,否则就ByeBye。
和伊斯兰教、天主教相比,佛教的好处一直是自愿信仰,比较宽容,人们很少被强迫过,而且信仰佛教的同时信点别的什么也没关系。中国人家里常常除了放佛像,还会放上关公、财神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都是一神教,你信了真主和上帝,就不能再信别的东西。在历史上,这两个宗教为了强迫别人信仰都出现过残酷的迫害,凡是不信教或者信其它宗教的人都被看作异教徒,必须改信归宗,否则就被杀戮致死。世界上最残酷的战争,不少都是因为宗教引起的战争,不是不同宗教之间的战争,就是同一宗教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战争,导致千万人命丧黄泉。时至今日,不同宗教开始学会了和平相处,但宗教极端分子依然时时幽灵一样出现,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恐惧和阴影。
人类历史几千年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进步可喜可贺,但并没有带来巨大的人性进步和改善。应该说,人类最重要的进步,不是科技的进步,而是人性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只有当人类达成真正的共识,以善意来对待周围不同人群,以宽容来面对不同信仰和习惯,人类才能够进入和谐幸福、平等尊严的门槛。摩洛哥可以说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在这里尽管大部分人都信伊斯兰教,但很少有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出现,不同的人们之间能够宽容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安宁生活。在摩洛哥北部直布罗陀海峡边的老城丹吉尔,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相邻而居,不同教派的学校比邻而建,人们在小巷相遇互为致礼,这种场景,也许预示了人类未来的基本出路,因为只有尊重和宽容,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之光,除此之外,人类别无解救之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