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闲话 | 我为什么要倡导“全人教育”理念?(上)
2019-05-16 15:47
来源:
作者:
(本文为在“第八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总,早上好。
关于培训机构的规范发展,在2019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我在政协联组会中发言,当时教育部领导也在,我说对教育培训领域的规范是必要的,但也有一些要求没有考虑到行业的现实困难。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断强调要激发行业活力,我想我们这个行业一定要做到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要遵纪守法,国家的任何法律法规我们绝对不能违反。第二,我们要行业自律,让我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美誉度,让我们自己有能力把那些不合格的进入者排除出去,而不是等着国家的法律来进行制裁。为了我们行业的健康,能够尽量做到不让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我们当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中国的每个行业都有不足,都有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了就业问题,刚才邦鑫也说了,民办教育领域包括培训领域,每年吸纳的就业人数大概能达到应届毕业生的5%,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大量的培训机构其实是中小企业,总理政府工作报也反复强调,对于中小企业要进行不断地保护和鼓励,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要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而教育机构不能被排除在中小企业之外,我们是培训机构,但我们也是企业,同其他行业的企业也一样,我们也应该受到国家的保护。
话说回来,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倡导全人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我下面讲一下全世界通用的对人的培养方向,其实都是一样的。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真正去设计什么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要把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考评体系全部往这个方向去推动和发展。
我们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就明白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一个国家的人才,就是必须符合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中国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多好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现在我们的国家是在往这个方向走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真心希望往这个方向走,要真正落实好其实需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国家的体系和制度为保障,所有的体制和制度必须沿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设计,不能说体系和制度要的是一种东西,核心价值观的口号要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紧接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一定是要有民间和国家同时用行动和教育支持和支撑的。在我们培训机构中,我们是否在贯彻在教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上课的时候是不是首先做到诚信了;我们要法治,那首先问我们自己是否做到了遵纪守法。我们先要问一下自己,有没有昧着良心做培训。从我们自己做起,国家从上往下走,我们从下往上走,一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如果能把这个做好,“全人教育”就有了。我们国家从领导人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都是在讲“全人教育”。
那我们来看看全世界的其他人,他们有没有讲过“全人教育”?很明显也是有的,而且基本上是一样的。你看这句话和我前面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总书记的话有区别吗?是不是只不过用了另外一种语言说出来?
20世纪70年代末,隆·米勒(Ron Miller)正式提出了“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以人的和谐、整体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整全知识、完备人格、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全人”。
他讲全人的六大基本素质,包括:“智能、情感、身体、社会性、审美、精神性”。智能上的发展,包括了学习、创造力,批判性的思维。情感上的发展,要有关怀鼓励。身体上的发展,不仅仅包括了健康、营养、体格健壮,还包括了身体在承受过大的情感压力和创伤后,有能力对自己的生理健康进行恢复。还有社会性,还有审美,还有精神性。最重要的是最后一点,因为精神性是六大素质中最具有决定性地位的东西,它比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教育不应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人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
想一下,我们有多少机构除了教学生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做到了对学生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的培养?有人说家长不认这个,他们只想让孩子的成绩提高,但是你没想到在孩子成绩提高的同时,我们能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创造力更加丰富,我们是能做到的,但我们常常倒过来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
这个是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他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讲到了美国的现实教育,其实更有点像在说中国。现实教育是一种知、情严重分离的教育,可以解释为知识和情感严重分离。而情感和认知是人类教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彼此融合的。因此,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大家想想古代培养人,提出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样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培养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的人。现在我们最担心在学校里有心智不完整的老师,你会发现老师打骂学生,侮辱学生,甚至性侵学生,这样的禽兽老师时不时见诸媒体。昨天我还看到一个消息,幼儿园的老师因为被骂了两句,就给全班的同学下毒,23个学生全部中毒,幸亏最后没有生命危险。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他把教育区分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就是某一事物自身的意义而言;“工具价值”即外在价值,是就某一事物能达到的外在的目的而言的。
从这句话可以判断,从公立学校到培训机构,90%的情况下我们在做工具价值的事情,我们给了学生一种考高分的工具,让他们最后进入了大学,但是灵魂失去了,内在价值失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在中国一流大学中的大学生,现在也有不少处于不读书的空虚状态。
我曾经在北大做过调研,我们当时在北大读书时,北大学生不论文理科,平均读书是每年80本到100本,这是我们八十年代的统计数据。现在北大的学生如果把教科书除掉的话,不知道每年读的书会不会超过80本,我想很可能大多数的学生都到不了这个数。
我曾经在无数次给中小学老师的演讲中问他们一个问题。这些演讲都是当地组织的中小学老师,一组织就是一两千人。我问,请问除了教科书以外,你作为老师一年读过五本书的请举手?举起来的手从来没超过10%,也就是说我们有90%的中小学老师一年是不读书的,或者少于5本的。那他怎么可能教好学生呢?
所以他只能是工具价值,因为工具价值很狭窄,公立非常容易做,只要把教科书让学生背熟了,考试就是高分,不需要有任何外延的知识和思考,而我们的教科书都是以标准答案为主,所以也不需要引起学生的任何思考,任何在教室里的异想天开都会被老师严重打压,因为超出了老师自己的认知范围。
现在的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比老师多,老师知识僵化的速度比学生快,家长为了孩子的进步还能上上网看看知识,有些老师除了他教的课以外其他的一概不管,很少有老师主动积极的迎接现在的知识架构和知识水平,他也没有这个水平来进行知识的重构。
所以如果把西方教育学家对“全人教育”的理解总结一下,没有超出我们刚才所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学家叫做小原国芳,他还做过实验,自己从幼儿园办到了大学,整个学校的名称叫做玉川学院。他说了教育的十二条信条,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特别。全人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自学自律、尊重自然、高效率的教育、立足于学的教育等等。
“对立的合一”是什么概念?这个我特别感兴趣,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有两种品质,你可以既是一个坚毅的人,又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人如果一味的固执,这个人肯定是很单薄的,但是你这个人对于某些事情很坚毅,但是对于某些事情却又很温柔,那就是一个有情义的人,又是不怕失败和困苦的人,这就叫做对立的合一。
还是小原国芳的话,他认为,“全人教育就是完全人格、和谐人格的教育,它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人类文化的全部,而缺乏人类文化的教育则是畸形的教育。”
他说的以下这些不都是中国现在的教育吗?他认为“在现实的教育中,那种为入学考试的教育,死记硬背的教育,填鸭注入的教育,考试作弊的教育,预备学校的教育,补习学校的教育等,都是破坏真正人的教育。”按照他这个观念的话,我们培训机构也是必须关掉的,没办法。
他还认为,“全人教育应该由六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在中国可以先把宗教拿掉,但是可以换成信仰。“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他对这六个方面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比喻,他说“这六方面的文化价值就像秋天庭院里盛开的大波斯菊花一样,希望和谐地生长”。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