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老俞闲话>正文

老俞开课丨1-4小班模式为什么会变成大班模式?

2019-07-08 16:54

来源:老俞闲话

作者:俞敏洪

  第一讲 初出茅庐

  1

  缘起:我为什么离开北大 

  2

  我为什么选择从国外考试入手

  3

  如何招收第一批学生

  4

  小班模式为什么会变成大班模式

  5

  为什么我要备几乎所有的课

  6

  为什么第一个“造反”的老师是数学逻辑老师

  7

  最正确的领悟:优秀老师等于一切

  8

  我和其他老师是怎样进行利益分配的

  我最初开班的时候,都是二三十人这样的小班模式。因为你根本就招不到学生,只能用小班模式来上课。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你本身也没有优秀的老师来开更多的班,只能是通过自己,先把学生吸引住。

  但是我说过,比如说,一个班本来是20人,最后变成了40人,到最后变成了80人,先是这样的情况,学生带来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样的话,老师数量不够怎么办?所以小班就完全满足不了要求了,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小班变成大班。

  我记得新东方的课程转移是这样的,在中关村二小的教室里,先20个人的课,接着变成40个人的课,40个人这课没法上了,小学又没有更大的教室,所以我就开始跟北大的电教中心联系,电教中心的主任李莉老师,后来变成了新东方的后勤行政总裁,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北大的电教中心是有大教室的,有从80人开始的,有100人到200人的,还有到300人的。当时我自然用不了300人的教室,所以就租用了80个人的教室。

  我们本来以为,人多了以后学生会有意见,没想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提高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学霸,对自己的学习有非常好的自觉性,他们不是被老师逼着来上课,也不是被家长逼着来上课,跟今天的学生还真不是一回事。今天的学生依然有学霸,依然有充满热情、自我奋斗的学生,但是我现在发现,别说是中学生了,即使是大学生,很多时候都是被迫来上课的,因为家长要他学习这个。

  (新东方总部搬迁到中关村礼堂以后,学员仍旧在不断增加,教室仍旧在不断增容。图为位于中关村北二条的新东方第五六七八教室。)

  当时的学生都有极高的学习热情,他们对讲课老师是有极高的要求的,如果讲课不好的话,他们就不愿意再跟着你上了,而且他们是交钱来上课的,所以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但是对教室里坐了多少学生,其实没有要求,就像我们现在的网络课堂,对你的网络课程有多少人在听是没有要求的,对这个老师讲得好不好是有要求的。比如说,今天我在这儿讲新东方的事情,有多少人在听你不在乎,但是俞敏洪本身是不是讲好了这件事情,对你来说非常重要。

  由于学生人数多,从一个班变成两个班,变成了三个班,我一个人自然就教不过来了,我就不得不用其他的老师。当时在北京的托福、GRE培训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老师出现了,但在我看来,这些老师的上课水平不是那么高,所以我就开始培养自己认为合格的老师,这些老师最后变成了新东方乃至中国的教育培训界、外语培训界的一批著名老师。

  当时还有一个原因,如果只开小班,一个学生一百多块,你把这个钱全部给老师都是不够的,为了使老师的薪酬能够不断提高,大班模式就成了最可行的模式。同样收学生一百块钱,20个学生只能收2000块钱,收100个学生就变成了一万块,老师分的利益多了,你自己支付各种成本的能力也会变得更强大。

  后来大班模式就变成了新东方的标配模式,甚至变成了新东方教学文化的一部分,这里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进入更大的班级以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他发现自己周围有上百个人在学习——到最后新东方的一个班级变成了300人,再往后扩大到了500人——当他发现有这么多的人一起在进行考试学习的时候,他的竞争心理被调动起来了,他觉得有这么多人一起来学习,最后都是为了一门考试,而且美国的奖金是有限的,他就觉得我一定要比这帮人考得更高。

  由于边上坐的人动不动就是名牌大学的学霸,所以也激励了那些不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奋起直追,他觉得无论如何,我不能落得太远。这样几百人在一起热火朝天的竞争模式,反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

  第二个,倒过来就是老师也变得非常兴奋,大家都知道,十几个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是没什么热情的,慢条斯理这么讲一讲。而当他面对100个或者300个或者500个学生的时候,他的讲课热情是非常高的,因为他觉得他要吸引这300个、500个人的注意力,这是一件蛮难的事情。他要认真备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必须迅速提高,这样的双向一配合,学生和老师的热情反而都提高了。

  由于这样的方式,当时新东方的大班,变成了京城的一个奇观。比如说在北大化学楼的一个教室,座位数是300个,但是这个教室里挤进了500个学生。因为很多学生想进入这个班上课,但是进不去,那就加座,有的学生就坐在台阶上听课。

  学生报名的时候我就明确跟他说,你进去以后只有这样的(环境),没有靠背、没有桌子这样的座位,甚至于你必须坐在台阶上,那么你愿意不愿意?最后学生都愿意,愿意的原因是,他们就想挤进当时那几个名牌老师的课堂去听课。

  当时还没有互联网,所以,当优秀老师资源有限的时候,学生只有走进教室才能听到老师上课。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都愿意挤进同一个老师的教室,互相之间形成促进效应。

  7月-9月,“老俞闲话”将在80天的时间里,连载《蛋壳来了》APP上的“新东方成长历程”音频课程和由此出版的新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文字内容。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