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湘潭大学考试>正文

2026承德医学院《中药综合》 《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25-08-10 22:45

来源:新东方考研

作者:新东方考研

承德医学院《中药综合》 《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

《中药综合》《中药专业基础综合》是我校招收中药学硕士研究 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入学考 试自命题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 攻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中药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 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药学及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 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

考试范围为中药药理学、 中药化学、 中药药剂学。 要求考生系统 掌握上述三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 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 题和实际问题。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分数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药药理学、 中药化学、 中药药剂学三门课程,每门 100 分。

四、考试题型

题型: 1.  单项选择题(60%); 2.  简答题(20%); 3.  论述题 (20%)。

Ⅳ. 考查内容

一、 中药药理学

(一)绪论

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征

4.  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

(二) 中药药性

1.  中药药性

2.  中药的四气

3.  中药的五味

4.  中药的归经

5.  中药的升降浮沉

6.  中药四气研究

7.  中药五味研究

8.  中药归经研究

9.  中药升降浮沉研究

10.  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及合理应用

(三) 中药配伍

1.  中药配伍的概念

2.  中药配伍的层次

3.  中药配伍的关系

4.  中药配伍的环境

5.  中药配伍的比例

(四) 中药药效学

1.  中药药效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2.  中药基本作用

3.  中药基本特点

4.  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

5.  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

(五) 中药药动学研究

1.  中药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2.  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

3.  中药药动学的辨证观

4.  中药药动学的整体观

5.  中药药动学的差异观

6.  中药药动学的时效关系

7.  中药药动学研究

8.  中药体内过程的研究方法

9.  中药血药浓度的研究方法

10.  中药生物效应的研究方法

11.  影响中药药动学的因素

(六) 中药毒理学

1.  中药毒理学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2.  中药毒性的分级与类型

3.  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特点

4.  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及合理应用

(七) 中成药学

1.  中成药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

2.  中成药学基本特点

3.  影响中成药的因素及合理应用

(八)解表方药

1.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发汗、解热、镇痛、 抗炎、 抗病原 微生物、调节免疫功能

2.  代表药物麻黄、 桂枝、 桑叶、 菊花、柴胡、 葛根的药理作用及作 用机制

(九)清热方药

1.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抗病原微生物、 解热、抗炎、抗毒 素、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

2.  代表药物黄连、 黄芩、青蒿、 知母、 苦参、 金银花、 连翘、 板蓝 根、栀子、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十)泻下方药

1.  泻下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泻下、利尿、抗病原微生物、抗炎

2.  代表药物大黄、 芒硝、火麻仁、芫花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十一)祛风湿方药

1.  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抗炎、镇痛、 免疫调节

2.  代表药物秦艽、 独活、 川乌、 雷公藤、 五加皮的药理作用及作用 机制

(十二)芳香化湿方药

1.  芳香化湿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促进消化 液分泌、抗病原微生物、抗溃疡、抗炎、抗风湿、镇痛作用

2.  代表药物广藿香、苍术、 厚朴、砂仁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十三)利水渗湿方药

1.  利水渗湿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利尿、抗病原微生物、 利胆、 保肝、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肿瘤

2.  代表药物茯苓、 泽泻、 茵陈、 金钱草、 薏苡仁的药理作用及作用 机制

(十四)温里方药

1.  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2.  代表药物附子、干姜、 肉桂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十五)理气方药

1.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代表药物枳实与枳壳、 陈皮、青皮、 木香、 香附药理作用及作用 机制

(十六)消食方药

1 .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 .代表药物山楂、鸡内金、神曲、 莱菔子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十七)止血方药

1.  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  常用止血药三七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十八)活血化淤方药

1.  活血化淤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  常用药物川芎、丹参、延胡索、益母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十九)化痰止咳平喘方药

1.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常用药物半夏、桔梗、 川贝母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二十)安神方药

1.  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常用药物酸枣仁、远志、朱砂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二十一)平肝息风方药

1.  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常用药物天麻、钩藤、 牛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二十二)开窍方药

1.  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常用药物麝香、 冰片、 苏合香、 石菖蒲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 制

(二十三)补虚方药

1.  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常用药物人参、 党参、黄芪、甘草、 淫羊藿、 冬虫夏草、 当归、 何首乌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二、 中药化学

(一)绪论

1.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中药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的概念

(二)糖和苷类化合物

1.  糖的结构与分类

2.  糖的理化性质与检识

3.  苷类的结构与分类

4.  苷类的理化性质与检识

(三)醌类化合物

1.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2.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3.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四)苯丙素类化合物

1.  简单苯丙素的结构与分类

2.  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3.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与检识

4.  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5.  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五)黄酮类化合物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检识

(六)萜类和挥发油

1.  单萜、倍半萜、 二萜的结构特征及代表性化合物

2.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3.  挥发油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七)三萜类化合物

1.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2.  三萜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3.  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八) 甾体类化合物

1.  甾体化合物的结构、 分类、 显色反应

2.  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3.  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4.  强心苷的理化性质及检识

5.  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6.  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及检识

(九)生物碱

1.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2.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及检识

(十)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1.  中药有效成分的常用提取方法

2.  中药有效成分的常用分离方法

3.  糖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4.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5.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6.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7.  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8.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9.  甾体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10.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三、 中药药剂学

(一)绪论

1.  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 中药药剂学的常用术语 2.《中国药典》 的性质、特点和使用方法

(二)制药卫生

1.  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语检验方法,预防中药制剂微生物污染的措 施

2.  灭菌方法与灭菌操作

(三)粉碎、筛析、 混合

1.  粉碎的目的、 原理、方法和原则

2.  筛析的目的、粉末的分等

3.  混合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

(四)浸提、 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1.  药材成分与疗效,浸提、 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的目的

2.  浸提的过程、影响浸提的因素、 常用浸提溶剂、 辅助溶剂和浸提 方法

3.  分离的方法、精制的方法

4.  浓缩的方法

5.  影响干燥的因素、干燥方法

(五)浸出制剂

1.  浸出制剂的含义与特点、种类

2.  汤剂与合剂

3.  糖浆剂与煎膏剂

4.  酒剂与酊剂的特点与制备方法

5.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含义及制备方法

(六)液体制剂

1.  液体制剂的含义、分类、特点

2.  表面活性剂的含义、 组成与特点、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 剂的基本性质及其在药剂中的应用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增加溶解度的方法

4.  真溶液型液体制剂

5.  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6.  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7.  混悬型液体制剂

(七)注射剂

1.  注射剂的含义、特点、分类、给药途径

2.  热原的含义、 组成和性质、 热原的污染途径和除去方法、 热原与 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3.  注射用水的制备

4.  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 性质及适用范围

5.  注射剂制备的工艺流程、 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

6.  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 混悬型注射液及乳状液型注射液的制备

7.  中药注射剂的常见质量问题

8.  眼用液体制剂

(八)外用膏剂

1.  外用膏剂的含义、特点和分类,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及影响因素

2.  软膏剂与乳膏剂的基质、制备

3.  贴膏剂、贴剂和膏药的含义、特点与组成

(九)栓剂

1.  栓剂的含义、特点、 分类

2.  栓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  栓剂基质与附加剂的种类和选用,热熔法制备栓剂

4.  置换价的含义、计算

(十)散剂

1.  散剂的含义、特点和分类

2.   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3.   特殊散剂的制备

(十一)丸剂

1.  丸剂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2.  水丸的含义和特点及制备

3.  蜜丸的制备,蜂蜜的炼制

4.  浓缩丸与水蜜丸、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备

5.  滴丸的含义与特点、影响滴丸成型的因素

(十二)颗粒剂

1.   颗粒剂的含义、特点、 分类和制备方法

(十三)胶囊剂

1.   胶囊剂的分类,硬胶囊剂、 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十四)片剂

1.  片剂的含义、特点、 分类

2.  片剂的辅料种类、 性质和应用

3.  湿法制粒压片法、干法制粒压片法和粉末直接压片法的工艺流程, 制颗粒的目的

4.  片剂包衣的目的和种类、包衣材料、包衣方法

(十五)气雾剂、 喷雾剂与粉雾剂

1.  气雾剂的含义、 分类与特点

2.  气雾剂的组成、 中药气雾剂的制备

3.  喷雾剂与粉雾剂含义、 分类与特点

(十六)药物制剂新技术

1.  微粒制剂的含义 ,环糊精包合技术的含义、包合物的特点、包合 材料、包合物的制备、包合物的验证

2.  固体分散技术的含义、特点、 分类、 常用载体材料和制备方法

3.  微囊与微球技术的含义、特点及制备方法

4.  纳米乳、 亚微乳、 纳米粒、 脂质体及聚合物胶束的含义、 特点、 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

(十七)新型给药系统

1.  缓释、控释制剂与迟释制剂和靶向制剂的定义和特点

2.  缓释、控释制剂与迟释制剂和靶向制剂的释药机理、 分类和制备 方法

 

Ⅴ. 参考书目

1. 中药药理学(新世纪第 5 版),彭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年。

2. 中药化学(新世纪第 4 版),匡海学、冯卫生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21 年。

3. 中药药剂学(新世纪第 5 版),杨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 年。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