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考研复试专业资料及词汇库————新闻传播
2025-01-11 18:45
来源:学科运营库
作者:
专业英语——新闻传播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25考研结束啦,很多同学都对自己进行了估分,估完分就到了要准备复试的环节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口语是最难的一部分,今天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们准备了专业英语词汇。可以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为你提供广西历年研究生资讯信息,帮助大家了解名种研究生相关信息。
一、名词解释
(一)基础名词
1. 传播 communication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3. 信息社会 information society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 符号 sign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5. 象征符 symbol
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6. 信号 signal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替代物。
7. 传播情境 communicational situation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意义产生制约。
8. 共通的意义空间 mutual meaning space或common sentiment
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有共通的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活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9.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和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 内省式思考 introspective thinking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
11.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2. 群体压力 group pressure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13. 集合行为 collective behavior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4..群体感染 group infection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15. 流言 rumor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6. 大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信息环境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8. 媒介:人的延伸 Media: an extension of the people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能力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19. 热媒介和冷媒介 hot media and cool media
“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的概念。对这两种媒介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多种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20. “电视人” television men
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屏幕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21. 容器人 container people
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22. 媒介依存症 Medium dependent disease
“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起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23. “充裕主义” the doctrine of adequacy
佐藤毅在《人的自律》一文中探讨了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注意”价值流行的关系。佐藤毅认为,电视接收机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不仅如此,电视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和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24. 电子乌托邦 teletopia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对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之上的。新的媒介技术或传播工具的确蕴含着广泛的可能性。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的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
25. 把关人 gatekeeper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26. 新闻价值 news value
所谓新闻价值,即对一个事件能够成为新闻所做的价值判断。新闻要素,即构成这种价值判断的各种因素。
27.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Liberalist Theory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28. 社会责任理论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29. 公众 the public
公众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
30. 拷贝的支配 copy control
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换句话说,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的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相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们作为“实物”的替代物;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要躲避它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31. IPP指数 Index of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IPP指数(Index of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1940年的伊里调查中进行了IPP指数分析,用以考察选民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32. 选择性接触假说 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哪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这个结论被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33. 传播权 communication right/ 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34. 媒介接近权 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
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35. 使用与满足 use and gratification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36.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bullet theory or hypodermic theory
20世纪初-30年代末,是效果研究的初期阶段。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37. 传播流 communication flow
所谓“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38. 《人民的选择》 People’s Choice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是在俄亥俄州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
39.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The hypothesis of political tendency
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当人们就选举投票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他们把这个观点称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40. 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ship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等级关系;②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③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意见领袖的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
41. 两级传播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
42. 强化效果 reinforcement effect
“强化”效果指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由于“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的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效果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原有态度的强化。“补强”论是有限效果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43. 结晶效果 the effect of crystallization
“结晶”效果是指大众传播使受众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这是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人民的选择》中所概括的大众传播效果类型中的一种。
44. 《个人影响》 Personal Influence
《个人影响》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种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其他领域是否适用。
《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概念。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2)媒介本身的特性;(3)讯息内容;(4)受众本身的性质。
45. 说服性效果研究 Persuasive effect research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致力于考察说服效果的形成“条件”,揭示了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相关研究成果有: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预防接种效果、休眠效果、诉诸恐惧效果等。这些研究成为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此外,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综合并用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等。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46.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The effect of source credibility
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47. 休眠效果 sleeper effect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可信性的负影响,其说服力不能立即得以发挥而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48. 一面提示 one-sided message
“一面提示”是指在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其优点在于能够集中阐发己方观点,论旨明快,简洁易懂。其缺点在于容易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抗拒。
49. 两面提示 two-sided message
“两面提示”是指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优点在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以“公平”感,能够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而且能够产生“免疫”效果,即对相反观点的抵抗力增强。其缺点在于它的论旨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在提示对方观点时如把握不好分寸,反而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
50. 免疫效果 immune effect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的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51.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the alarm effects (fear appeals)
警钟效果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
52. 自信心假说 Self-confidence hypothesis
每个人的“可说服性”不同。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
53. 议程设置 Agenda Setting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54. “沉默的螺旋”假说 The hypothesi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或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55. 培养分析(也叫涵化理论) cultivation analysis (Acculturation theory)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56. 新闻框架 news frame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媒介框架的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57. 知沟假说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这个假说的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由于经济富有者能够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知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58. 上限效果假说 ceiling effect hypothesis
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活动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59. 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其主要观点包括: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换句话说,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其理由是:a.新技术的早期效果,首先会带给那些传播活跃、既有信息积蓄量大的社会群体;b.对新媒介技术及其传播内容的接触和使用需要相关知识,这对现有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c.采用新技术需要经济条件或其他资源,而这些资源的现实社会分配并不均等;d.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采用新媒介技术的积极性成正比,主观因素也决定了前者处于有利地位。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采用过程中尤其明显。
60. 数字鸿沟 digital divide
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后者的学者认为,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
A(access)——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个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B(Basic skill)——指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C(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收益。
D(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数字鸿沟的问题是传统的知沟和信息沟问题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延伸。
61. 第三人效果 the third-person effect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的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明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影响机制成为“第三人效果”。
62. 国际传播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63. 信息主权 information sovereignty
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自主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64. 文化帝国主义 cultural imperialism
文化帝国主义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
一般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是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倾销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因此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65. 镜中我 the looking glass self
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
66. 文化研究学派 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霍尔、莫利等人为代表。该学派继承了格拉姆西、阿尔诸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67. 经验学派 empirical school
经验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从后者而言,它既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因而又被称为管理学派。
68. 批判学派 critical school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目前批判学派中较有影响的流派包括:“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等。
69. 新闻敏感 nose for news
又被称为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的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内转化而成的本能反应。
(二)热点名词
1.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2. VR Virtual Reality
VR即Virtual Reality,中文对应的表述为“虚拟现实”。2、虚拟现实技术指的是①互动式的计算机模拟环境,能感知用户的状态和行为,替换或者加强对一种或多种感知系统的感官反馈信息,从而使用户获得一种沉浸在模拟环境(虚拟环境)中的感觉;②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模拟和沉浸式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科技,其主要特点在于高度仿真地模拟现实情境,并令其使用者能够对他们无法置身其内的时空(真实或虚拟的)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甚至与其进行交互;③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生生成的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进入到这个环境中,实现了与该环境直接进行交互的技术。④电脑创造并以电脑为媒介的对真实或想象的环境的模拟。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设计、娱乐、艺术和教育。通常是一种虚拟环境,通过三维即宽度、高度和深度的体验来提供对现实的幻觉。(新闻传播学 大辞典)
3. 沉浸式新闻 immersive news
沉浸式新闻是指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德拉佩纳)。是虚拟现实范畴内的一个新兴领域,就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或是播放纪录片,它使用了3D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给使用者创造了一种“存在感”,能够使其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过程。
沉浸式新闻的特点
“沉浸式新闻”的基础思想是让参与者成为一个在场者的数字化身,并以其第一人称视角(或第三人称视角等)进入一个虚拟重现的新闻故事剧情场景,目前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利用游戏平台与构造虚拟环境。其最主要目的是通过让观众化身为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witness)而不仅仅是新闻的“观望者”(viewer)
4. 大数据 big data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
5. 数据新闻 data journalism
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6.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7. 网红 instant network celebrities
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专注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者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8. “网络直播” webcast
①网络直播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借助于各类信息接收平台和终端以即时的视频和语音信息为形态并且可以实现传受即时互动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
②网络直播是直播技术与大众文化的结合,具有电视直播的仪式感,也具有网络媒体的草根性,具有交互性强、视角平民化、审美差异化、弱审查化、注重体验、题材多元及内容碎片化等特点。
③网络直播在不同层面上弥补了网络平台中文字、图片和普通影像信息传播在时效性、即时性、完整性和逼真程度不足的问题,是互动性强、画面感强、真实性高、信息形态丰富的多媒体传播。
④网络直播中用户的参与感来源于其使用与满足心理,窥探他人的生活情景,与特定的人物进行近距离互动,在围观中获得放松、表达和满足,构成了用户主要的使用动机。
网络直播的首要功能是娱乐,本质是消费,作为粉丝的用户群体,通过点赞、打上等一系列参与行为来彰显存在感,同时表达认同。
9. 网红经济 instant network celebrities economy
网红经济实际上也是“粉丝经济”,或者用“注意力经济”更为妥当些。其本质是注意力延伸出的经济行为:以用户变现为方式的直接经济行为(打赏、道具、付费问答等)和间接的经济行为(广告、品牌、代言等)。
网红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的作用被开发之后,“网红”本身的生产也变得格外重要。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网红”本身也可以看出是一个被套路化、模式化、批量化生产的伪个性的文化商品,它有自己生产策划包装和炒作的流程,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10. 网络主权 internet sovereignty
网络主权或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和体现。对内而言,网络主权指的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管理、监督本国互联网事务,不受外部干涉;对外而言,网络主权指的是一国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有权防止本国互联网受到外部入侵和攻击。
11. 信息安全 information security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内部信息不受外部威胁,因此信息通常要加密。为保障信息安全,要求有信息源认证、访问控制,不能有非法软件驻留,不能有非法操作。
12. 用户生成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特点是去中心化、情绪化表达、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结合、弱把关、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二、简答题
1.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What is the cause of network violence?
网络暴力形成的基本土壤是网络中表达的非理性。网络舆论的非理性源于:
The basic soil to form network violence is the irra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Internet. The irrationality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derives from:
①网络舆论形成环境的复杂性。
网民意见的表达往往不是在一个孤立环境中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一个复杂的互动环境中完成的。网民所表达出来的意见,是既有倾向于当下情境等因素结合的产物。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很难始终保持理性。
① The complexity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environment.
Netizens opinions are not often a result of deep consideration in an isolated environment, but in a complex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②人们参与网络交流和意见表达的动机十分复杂。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多数人都是怀着善良的愿望参与各种渠道的交流的,但是在某些时候,人们的行为下面还隐藏着别的动机。例如,他们需要通过网络发泄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积蓄的不满等情绪,释放自己的压力,或者他们需要通过意见表达来实现自己在网络中的价值,赢得某种地位。这时意见的表达就成了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②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opinion expression have very complicated motives.
③人们并非能在所有情况下都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理性的观点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知识与信息支持。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他们甚至会受到错误信息与知识的误导。在网络中,当人们就一个事件、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时,同时会流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说法,而这些说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就难免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而网络中存在着“从众心理”,将加快非理性认识的传播。
③ People are unable to make the right judgment in all cases. The formation of a rational point to some extent depends on 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upport. But not everyone has such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hey may even be misled by fals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2. 网红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如何对网红的传播现象进行引导?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ead of instant network celebrities? How to guide this spreading phenomenon leading by instant network celebrities
特点:
Characteristics:
①网红多样化,数量直线上升
① The diversity and soaring quantities of instant network celebrities
两微一端的应用为网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各类网红不断涌现。
②内容“快餐”化,“娱乐狂欢”中无深度
②The “fast food” content and superficialness in “entertainment carnival”
网红从最初的低俗化、同质化逐渐向个性化、原创化方向发展,针对的人群主要集中在90后的年轻化群体中。但网红内容往往碎片化、浅层化、快速化,缺乏深度且没有形成系列。部分网红在利益的驱使下,挑战社会公德,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③效果升级化,初建“网红”经济模式
③The upgrade of their effect with an “instant network celebrities” economic model in its early stage
自媒体的盛行使得网红在低成本、低门槛的运作下层出不穷,其传播效果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消遣下的矿化,还有通过电商、VIP会员、直播打赏和广告变现的方式创造经济效益。网红背后的生意链条,简单来说,就是依靠一个“前端”心音粉丝,维持粘度,然后背后的运营机构将流量变现。
引导
①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坚持“平台”引领。
②生产专业内容,坚持深度引领
③加强舆论引导,坚持“价值”引
Guidance
① To set up the mechanism of network supervision and abide by guidance of the “platform”;
② To produce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an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depth”;
③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stick to the guidance of “value”.
3. UGC对信息生产和传统媒体产生的影响?
What’s the impact of UGC on th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traditional media?
(1)对信息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生产方式、传播形态、发布机制及传播机制发生变化,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
(1) The impact of UGC on th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is mainly as follows: information production mode, communication form, distribution mechanism and spreading mechanism. News even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ragmentation form.
(2)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对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造成影响;②改变了传媒生态,PGC、OGC、UGC并存,改变传媒生态;③传统媒体被“渠道化”—传统媒体称为UGC传播的渠道;④对新闻专业主义带来压力和挑战⑤解构专业新闻机构和新闻生产者的新闻伦理;
(2) Th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media are mainly as follows: ① the 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② changing the media ecology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PGC, OGC and UGC; ③ the channe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 the traditional media called a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UGC; ④ bringing about pressure and the challenge to news professionalism; ⑤ deconstruction the news ethics of professional news agencies and news producers.
4. VR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What i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preading of VR?
(1)信息生产的变化:
①信息呈现形态发生变化:单纯的文字、图像和声音或以上任意的组合被取代为高仿真的现实环境的再现(以高仿真的方式实现对现实时空环境的重组);
②信息的叙事方式放生变化:由单纯的显性叙事转变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跨时空叙事;
③对信息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④以来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信息生产技术(硬件)有极高的要求;
⑤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极具现场感的“沉浸式新闻”,让读者(观众)从新闻的“观望者”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将成为全球媒体业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⑥将在仪式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或重大的事件报道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如大型体育赛事、灾难性事件、大型的会议等。
(1)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① Presentation morphology of information;
② Narrative method of information;
③ Putting forward more challenges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knowledge and skill of information producers;
④ Depending on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with extremely high requirements for th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rdware);
⑤ Utilizing VR technology to create “immersive news” with high liveness for readers (audience) transforming from “watchers” to “witnesses” of news events, which will become a new trend for the global media industry development;
⑥ Playing a great role in the big events or major event reports.
(2)传播渠道的变化:高度的技术的依赖性—以来虚拟现实建构技术、虚拟现实传输设备和虚拟现实接收技术。
(2) The change of spreading channels;
(3)传播效果:①受众身份的转变:从观望者转变为现场的目击者,成为虚拟现实中的数字化身;②多种感官系统的全方位介入;③虚拟现实的逼真度导致用户的无力感(仿佛身临其境但无法更改现实);④传播效果空前强大,人们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全方位的信息满足。
(3)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effect: ① the audienc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from “watchers” to “witnesses” on the scene, becoming digital avatars in virtual reality; ②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f a variety of sensory system; ③ the fidelity of virtual reality contributing to the user’s powerlessness (as if be personally on the scene but can’t change reality); ④ the unprecedented strong communication effect, gaining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a full range of information content.
(4)产业链:①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游戏、旅游、展览、在线购物等各种场景,延伸出复杂的产业链条;②技术产品的大众化需要一段时间;③需要拟定行业标准并从法律和法规上规避各种风险。
(4)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chain: ① VR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such various scenarios as education, games, online shopping, tourism, exhibition, extending to a complex industry chain; ② The popularization of technology products needs a period of time; ③ Industrial standards needs to be formulated to avoid all kinds of risks from laws and regulations.
5.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解析Papi酱现象
Please give an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Papi jam from the angl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1)背后的资本运作和利益集团的支持是其走红的一个关键因素,资本具有整合媒介资源,设置公众议题的能力,能够为已经有流行趋势的现象提供渠道,创造机会,从而放大其影响力。
(1) The capital operation and the support of interest groups behind the phenomenon are key factors;
(2)从节目内容来看,趣味性、生活化、大众化以及“吐槽”为表征的语言风格迎合了普通公众的想象和期待,在公众的视角下,Papi酱成为中国普通民众的代言人(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用来寄托和表达民众的情绪和立场;
(2) In the terms of show’s content, interest, lif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language style “ for fun” cater to the general public’ imagination and expectation.
(3)网络视频或网络直播这种形式相比于普通视频、文字和图像有其信息形态和传播载体的优越性,可以实现与特定人物和事件的近距离接触。
(3) Network video or webcast has advantage over the ordinary video, text and image information form and spreading carrier.
网络直播的内容与其生命力
The content of the webcast and its vitality:
网络直播播放的是最平常的事情,甚至很多内容并没有任何的趣味性、故事性、艺术性或任何附加的其他吸引力。但诸如“直播吃泡面”等内容都能有大量的用户观看,原因在于:
The webcast plays the common things, and even a lot of its contents don’t have any fun, story, art, or any other additional appeal. But broadcast such as “to live to eat instant noodles” can have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to watch. Reasons are as follows:
①在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分开的,但直播向公众开放了私人空间,满足了人们对他人私人场景窥探的欲望;
① In the era of traditional mass media, issues about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are always largely separate, but network broadcast open the private space to the public to satisfy people’s desire for viewing the personal scene;
②网络直播跟电视直播不一样,跟文字、图像和电影也不一样,它是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一种新的信息传播载体,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也意味着很多时候媒介传达了什么内容不重要,使用媒介的过程就让我们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形式相比于内容受到了更多关注。
②The webcast is not the same as the live TV, text, images and movies. And it is a kind of new media forms and information carriers.
③网络直播不会因为其内容的稀松平常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开创了一种区分于其他信息传播形态前所未有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将会因自身的吸引力缔造出网络文化的全新景观,并且在内容的逐步改造和变革之后成为形式与内容兵种,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被替代的信息传播方式。
③The webcast will not fade because of its common content. It produces an unprecedented spreading form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orm. The webcast will create a new landscape of Internet culture for its attractiveness.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content, it will not be replaced over a period of time as a way of information spreading.
6. 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webcast and live TV
①电视直播建构的是权威的神话和全民共享的盛大仪式,塑造的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霸权地位和高高在上的电视明星或明星主持人;网络直播建构的日常化的公众生活场景,不再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阐释和诉说为动机,而更多关注身边的事情和生活化的内容;因而,从形式上来说,它带有民主的意味,也带有技术生活化的意味,还带有普通公众反抗主流话语的意味。
① Live TV constitutes a myth of authority and shared grand ceremony; while the webcast displays the day-to-day scene of the public life;
②电视直播往往服务的是在政治或商业地位上具有统治优势的阶层的利益,技术和资源向其倾斜;网络直播服务的是普通的社会公众,主体更为多元,以迎合公众的需求为直接方式,网红和资本之间通过直播所建构的注意力来实现转化。
② Live TV often serves the ruling classes who have advantages in political or business status; while the webcast serves the common social public;
③从内容上来看,电视直播往往以高关注度的事件为内容,它体现出传播主体较高的专业水准;网络直播往往以公众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展示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细节,迎合的是公众的新鲜感和窥探他人的欲望,具有非正式性、草根性、专业程度弱等特点。
③ In the terms of content, live TV often chooses events with high attention; While Webcast often choose the subject related to public interest, which is informal, casual and non-professional, etc.
④网络直播的典型意义:打破对直播作为精英主义取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的垄断,将直播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转交给了普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直播的平民化和大众化也意味着话语权利的重新分配。
④ The typical significance of webcast: shifting the live camera and microphone from the elites to the ordinary people. In this sens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live also means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discourse right.
⑤网络直播因为注意力导向和粉丝变现等的等级,以及监管的缺位和把关人的不在场,导致直播内容为了迎合受众而呈现各类不雅或低速内容;这意味着直播的权利下放到每一个主播手中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并且遵守各类法制和规范。
⑤ Due to the part of inelegant and vulgar content, the anchor of webcast should undertake the corresponding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comply with all kinds of legal regulations and specifications.
⑥网络直播和网红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直播经济或网红经济从本质上都是资本在新媒体领域的渗透,也是资本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的扩张,它表明的是资本无处不在追求商业利益的逻辑,但用户或粉丝采用一种“姑且拿来”的态度去创造性的使用,满足自己的各种诉求。
⑥ Webcast, the phenomenon of instant network celebrities and the resulting economy in essence are capital penetration in the field of new media as well as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 in the daily life.
7. 网络直播的发展趋势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ebcast
第一,内容的规范化和直播的产业化,从制度到管理到硬件到内容都会进行较大的调整,从而使这种新的技术实现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兼顾;
Firstly, the webcast will become more standardized and industrialized;
第二,目前网络直播呈现的是一种狂欢式样的状态,是狂欢、审美、审丑、粉丝经济、三俗、欲望等各种现象的混杂体,是严肃的、刻板的、循规蹈矩的、正统的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Secondly, at present, the live webcast is a state of carnival style with various phenomena;
第三,以OGC为主导的电视直播将和UGC、PGC为主的网络直播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角色,最终,网络直播会成为电视直播的一种候补性的信息获取渠道;
Thirdly, live TV dominated by OGC and webcast dominated by UGC and PGC will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and the network will become a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channel to the live TV in the end;
第四,收编,就是公权力机构瞅准金辉,利用这种原本可以看做草根抗争方式的传播形态为自己所用,用来进行信息公开与网民互动。
Fourthly, Public authorities will take opportunities to incorporate the webcast for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and Internet users’ interaction.
8. 王宝强离婚风波的传播学解读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ng Baoqiang divorce storm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王宝强离婚风波中主要涉及到的传播学理论有媒体功能、议程设置与社会情绪:
Wang Baoqiang divorce in mainly involve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media function, agenda setting and social mood:
①媒体的报道应承担良好的导向功能,并且要积极生产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不能刻意迎合公众的趣味;
① Media shall bear good guidance function;
Wang Baoqiang divorce storm mainly involve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of media function, agenda setting and social mood;
②奥运举办期间,王宝强爆出极富轰动性的新闻, 有削弱奥运议程影响力的负面效果,新闻媒体、信息传播平台以及新闻、信息传播管理的有关部门应该通过一些规范性的文件、通知进行管理和控制;
②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Wang Baoqiang’s sensational news produced a negative effect weake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Olympic Games. Therefor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implement management by normative documents and notification.
③有什么样的公众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信息生产,有什么样的社会氛围就有什么样的热点事件,从这个案例上反映出当前社会情绪和公众的什么趣味。
③ 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can be produced depends on what is the public demand. Wang Baoqiang’s case reflects the current social mood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9. 网红传播现象盛行的原因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revalence of webcast of instant network celebrities
①技术平台打造了传播契机
①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y built by the technical platform;
社交化自媒体的涌现,使得传统意义上受众获得了自我传播的权利,表达自我的欲望和空间大大增强,并且平台日益多样化。
②社会背景与受众心理的共同作用
② The combined action of social background and audience psychology.
人们借助“网红”消费实现情绪宣泄,而精神得到释放后,他们便有了快乐或共鸣,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分享欲和传播欲。当这些内容越来越火爆时,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直到“全民狂欢”达到共同的精神释放。此外,人们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也为网红平台的膨胀提供了契机。
10. 网络舆论的主要作用
The main fun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①意愿声张
① The intention to express.
网络舆论是对一部分社会成员意见的直接反应。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它能直接反应一部分网民的态度与心声。无论它的作用是否积极,网络舆论所传达的民意都是不容忽视的。当然网络舆论不等于社会整体舆论,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的意见,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思想动向。
②意见整合
② Opinion integration
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指出,舆论具有整合社会意见的概念。网络舆论也具有这样一种概念,它使人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关注焦点,且最终能在这些焦点问题上形成一种主流意见。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产生了一种整合力量,使大多数人的意见得以达成一致。
③行为导向
③ Behavior guidance
网络舆论是社会中一种“意见气候”,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参照,使人们以此为据来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就像人们通过天气预报来安排自己的活动一样,尽管这种导向有时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它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④社会监督
④ Social supervision
网络舆论也是一种社会监督力量。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网络舆论体现的不仅仅是专业媒体机构的监督能力,还体现了网民的力量。专业媒体对于某些事件的报道,会推动舆论焦点的形成。而网络舆论的走向,也会影响到专业媒体机构的报道取向。可以说,在网络舆论监督方面,网络舆论是一种复合性力量,它将专业媒体与网络公众结合在一起,两者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声势。
⑤情绪宣泄
⑤ Emotional disclosure
网络看上去是虚拟的,但其实质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反应。人们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并非总是为了参与社会实务,优势仅仅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网络的这种“泄压阀”功能不可忽视,由此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