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app资讯>南宁大学考试>正文

25考研复试专业资料及词汇库————区域经济学

2025-01-15 17:49

来源:学科运营库

作者:

专业英语——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25考研结束啦,很多同学都对自己进行了估分,估完分就到了要准备复试的环节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口语是最难的一部分,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区域经济学的专业英语词汇。可以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为你提供广西历年研究生资讯信息,帮助大家了解名种研究生相关信息。

一、名词解释

1. 顺序——规模法则 order-scale rule
顺序——规模法则主要阐释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某一城镇人口规模与其再有城镇中的排序关系。奥尔巴斯发现城镇人口与其序列之间具有一下关系:

Pi ·Ri = K

式中:Pi表示一个国家按人口排序中第i个城镇的人口数量;

Ri表示第i个城镇的排序位次;

K表示一个常数。

该公式表明一个国家或者较大区域内的某一城镇的人口规模与排列序次的乘积不变

2. 城市指数 city index
四城市指数与十一城市指数的表达式分别为:

S4 = P1/( P2 + P3 + P4 )

S11 = P1/( P2 + P3 + P4 + …… + P11 )

其中,S4、S11 分别表示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P1、P2、 P3、P4…… P11是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规模自大而小排序的第1、2 ……11位城市的人口数量。按照顺序——规模法则,P2、P3、P4三城市人口总量与P1城市人口总量基本上相同,即S4值为1。同理,S11值也约为1。这一法则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之内, 城镇排列顺序与其数量一般都成显著的反向关系。即呈金字塔分布。

3. 城市首位度 urban primacy index
城市首位度概念是由杰佛逊提出的,首位城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城市首位度多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和规模分布状况。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总量之比;二是首位城市人口与全国(地区)城镇人口之比。杰佛逊认为首位城市不仅仅表现在人口规模大,且常常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在国家城市以至于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国家的首位城市是首都,非首都的首位城市在经济方面通常占有最为突出的地位。

4. 杜能圈 Thunen Circle
城市四周将形成一些界限相当分明的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内有各自的主要产品。”这种同心圈结构称之为“杜能圈”,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等农业圈层。

(1)第一圈层—自由式农业圈层。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或种植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等。

(2)第二圈层——林业圈层。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且价格又低于第一圈层的作物,因此,在接近城市的第二圈种植。

(3)第三圈层——轮作式农业圈层。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4)第四圈层——谷草市农业圈层。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圈层。杜能提出地块的七区轮作。

(5)第五圈层——三圃式农业圈层。三圃式农业将农户附近的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是黑麦,第二区是大麦,第三区是休闲地,三区之间进行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6)第六圈层——畜牧业圈层。畜牧业圈层是杜能环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蓄,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畜牧业圈层之外的地租为零,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5. 运费指向定律 the law of freight direction
韦伯根据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提出了一般性工业区位的运费指向定律(又称最小运费原理)。即:①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时,地方原料重量<产品重量,在产品消费地布局比在原料地布局运费节约要大,属消费地指向性区位。②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时,属原料指向区位。③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时,该原料为纯原料,属自由指向区位。即原料地、消费地以及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点运费都相同。

6. 区域输出基础模型 the basic pattern of regional input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基于美国经济史分析角度,指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需求的拉动,区域外部需求的增加是区域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初始决定因素。外部需求的扩大,会带动区内的输出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区域的输出基础便得到相应增强,将引起区域经济成倍增长,增长的倍数是区域输出产业与非输出产业收入之比,或者就业人口之比。

输出基础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两大部门,即:一是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区域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二是非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区域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强调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输出导向型基础部门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7. 经济空间 economic space
“经济空间”概念是佩鲁增长极理论的基点。所谓经济空间,是指“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空间是对经济关系(主要是产业关系)的抽象概括,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地理空间。佩鲁将经济空间分为计划空间、作为受力场的极化空间和匀质空间三类:

“计划空间”是由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的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经营计划联系的空间。

“匀质空间”是指内部经济变量等值的空间。

“极化空间”由一些中心(焦点或极)组成,每一中心都具有自己的吸引和排斥范围的场,并与其它中心交汇。

8. 功能学派增长极理论 growth pole theory of functionalists
功能派增长极理论往往把地理空间的增长极看成是具有抽象经济空间的一个区域节点,并重视推进型产业对区域的影响,主张在落后区域建立大型推进型工业,以此作为增长极来推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功能学派增长极理论强调增长极的产业 “极化效应”,即推进型产业的建立或产品的增加会导致原区域中未曾配置的其他产业活动的出现。

9. 地理学派增长极理论 growth of pole theory of geographical school
地理派增长极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他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战略》(1958)中指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出发点集中”。他认为,对于任何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经济而言,它必定而且将会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实力中心首先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增长点或增长极出现的必要性意味着增长在区际间的不平等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这种观点可基本看作是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在区域中的直接翻版,此处所说的“增长极”或“增长点”基本上指的是极化空间(或极化区域)中的节点,即城市等地理单元。因此,“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变成了城市中心对周围腹地的影响

10.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Williamson's Inverted - U Theory
威廉姆逊对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变化趋势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一国经济发展中区际经济差异变动的长期一般趋势,提出了“国家发展水平与区域不平衡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这一重要结论。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即倾向于不均衡增长(即发散);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即收敛)。由于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的演变轨迹呈倒“U”字分布。因此,称之为倒U型假说。

11. 点要素 junction feature
点要素是区位要素中的最基本形式,是组成“线”和“面”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重点。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一般而言,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组织在空间上因有集聚的要求往往呈现出点状特征,并由此形成各种经济聚集地。空间结构中的点要素一般是空间经济活动最密集、最活跃的地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所在。

点具有区位属性。区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绝对区位(Site),指一个点的经纬度位置;二是相对区位(Situation),指—种连接度和通达性度量。比较而言,相对区位远比绝对区位重要。

12. 线要素 line feature
作为空间实体的线要素,是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拓宽的先决条件。线可分为若干等级,根据不同的轴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不同,可将“线”分为一级发展轴线、二级发展轴线,以此类推。一般而言,等级越高,轴线的影响就越大,其在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线”不能脱离“点”而单独存在,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线”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

13. 面要素 area feature
面(又称域面)要素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三大要素的基础,没有域面就不会有节点和线路及网络构造。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若视域面是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除去节点、线网之外的所有地域,此即“经济腹地”概念。

14. 中心区 center area
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这类区域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外围区,包括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中心区是创新变革的发源地,资本、技术和政策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发展那些受原料区位变化影响较小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中心区政治机构集中,处于稳定发展和支配地位。由于核心增长区的繁荣大大刺激了相邻区域的发展,投资不断增加,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迁移量不断上升。

15. 城乡边缘区 the rural-urban fringe
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论主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最基本的组织体系由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个基本单元组成,尽管三者的功能、特征相异,但又统一在某一区域,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空间。其中,城乡边缘区是构成区域经济三元空间结构的关键单元。

16. 极核式空间结构 polar nuclei spatial structure
(极核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极化发展在地域空间中的表现。将一个区域进行断面分析,其经济空间结构大多表现出极核式特点。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核式结构表现为一种常态。极核式结构是指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首先在一个点上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点与周边区域相互传递要素流而形成一个“极核——域面”结构。极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

17. 极化效应 polarizing effect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是指极核借助自身积累的经济优势,对周边区域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区域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集聚到极核区域的过程。一般而言,极化效应引致极核区域获取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为极核区域经济增长提供长期支持,但极化效应剥夺了周边区域发展所需的经济要素,使极核区域与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18. 扩散效应 diffusion effect
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区域变化过程,它使经济要素从极核区域向外围区域扩散、延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扩散效应的形成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避免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即指当集聚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而引发的集聚经济效益减少、丧失,以及因集聚而带来的外部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负面约束现象。

(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集聚区的企业、经济部门为谋求进一步发展,主动到周边区域新建分支机构或发展据点,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和势力范围。

(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从宏观上而言,部分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呈分散趋势,如日用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农业等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在空间上呈分散状态,它们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客观上倾向于分散布局。

(4)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地方政府为缓解集聚区因经济活动过密、人口膨胀而引起的种种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或为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区际经济关系,缩小区际经济发展差异,制订一系列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向其它区域扩散。

19. 点轴式空间结构 spatial structure of point - axis
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年间,陆大道对该理论模式作了系统化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点轴系统理论体系。区域内的“点”和“轴”具有层次性。不同等级的“点”由轴线相互连接,由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点”沿着若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束)促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相邻地区扩散源的经济联系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这种“点—轴”渐进式扩散引致最终形成“点—轴—集聚区”,不同规模和等级的“点”、“轴”最终形成点轴空间结构。

20. 网络式空间结构 spatial structure of cyber
网络式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由区域经济学家魏后凯(1988)首倡。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的节点与轴线之间经纬交织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系统。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是点轴空间结构模式的拓展,强调均衡发展以实现区域整体推进。网络式空间结构作为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角度而言,它是点、线、面协调的区域经济系统;从经济发展目标而言,它是谋求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从空间结构演变而言,它是实现空间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从效应机制而言,在网络式空间结构中,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1. 区位势能 position potential energy
区位势能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于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交通方式、人口状况、技术经济水平、人为政策优惠等因素在不同地点的组合所形成的差别程度。这种差别程度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一般来说,影响区位势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条件势能。由于自然因素的区域差异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不同。②自然资源势能。由于资源的分布组合及其开采价值的差别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差异。③人口分布势能。由于人口分布密度和人口素质差异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差异。④交通运输势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水平、运输能力、便捷程度等相异而形成的差异。⑤行政和政策势能。由于行政中心或行政权利与优惠政策等特殊原因的差别所造成的发展潜力的不同。⑥技术经济势能。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不同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差异。

22. 集聚与扩散机制 mechanism of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集聚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由于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集聚经济效应,集聚机制的形成是必然的。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从而加速集聚进程。

扩散是与集聚完全相反的要素流动形式,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既是源于经济活动本身运行规律的要求,也是源于追求利益的市场主体对集聚不经济的一种规避。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是制约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23. 空间近邻效应 spatial neighbor effect
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根据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那么,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中,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远近不一样,相互间发生联系的机会和程度也就存在差异,因而对它们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24. 增长极开发模式 development mode of growth pole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在区域经济开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强调对特定产业或区域进行优先开发,通过特定产业的发展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或通过特定区域的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增长极开发模式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但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应用必须结合具体国情、区情,切忌盲目套用。

25. 区际经济传递 interregional economy transmission
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区际经济传递包括四类基本要素:

(1)传递的起始区域。传递的起始区域指各生产要素的移出区域。

(2)传递的接受区域。传递的接受区域指各生产要素的输入区域。

(3)传递对象。区际经济传递对象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直接对象,而且还包括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或失衡等结构上的变化。

(4)传递渠道。区际经济传递渠道不仅指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如交通、通讯设施等),而且还指这些载体所负荷的社会经济技术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

26.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
所谓“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即指在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各区域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均基本相同,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但如果某些区域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它某些区域,经济增长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区际经济差距。由于循环累积作用的存在,资源趋向更高利润水平的区域,会使得发展快的区域由于大量吸收外部的经济要素而发展更快,而发展慢的区域由于资源的外流而发展更慢,进而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从而形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27. 回波效应 echo effect
所谓回波效应,即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它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劳动力、资本、商品和服务的运动本身并不能抵消区域不平等的自然趋势,累积过程通过人口流动、资本运动和贸易的方式而出现,使得幸运的地区向上运动,不幸的地区向下运动。通常,它们对前者有正面后果,对后者的影响则是负面的。

28. 扩散效应 diffusion effect
 “扩散效应”,把扩张动力从经济扩张的中心扩散到其它区域。在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中,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该区域的生产成本将逐渐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渐变小,经济增长势头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区域如果再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变得相对不经济,因而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开始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发达区域增长的减速,会使社会对不发达区域的农产品、资源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这种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

29. 涓滴效应 trickle-down effect
有利的影响称之为“涓滴效应”,涓滴效应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在互补的情况下,北方商品购买的增加和南方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机会,从而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2)北方吸收南方一部分潜在的失业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隐蔽性失业问题,并由此提高南方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及人均消费水平。

30. 主导产业 predominant industry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

31. 辅助产业 supplement industry
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根据辅助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将辅助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是指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指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和其他服务的产业。

32. 基础性产业 fundamental industry
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基于其作用性质的不同,可细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三类。

33. 比较成本 comparative cost
衡量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一般可选用“比较成本”、“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两个指标衡量。比较成本的测度公式为:

B1 =  C1 / C2

式中,C1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产品的销售成本;C2代表研究区域层次更高的区域同产业产品的销售成本;B1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产品的比较成本。B1<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产品的成本低于高层次区域的平均值,则该产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B1小于1越多,该产业的优势度越大;相反,B1>1,说明该产业的成本高于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

34. 比较劳动生产率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的测度公式为:

B2 =  L1 / L2

式中,L1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L2代表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B2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B2>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较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B2<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不具有比较优势。

35. 产业专门化率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rate
产业专门化率是测度某一产业的专门化程度,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g1和g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及其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净产值,Q1和Q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X代表研究区域产业专门化率。Z>1,说明该产业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Z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在研究区域中专门化程度越高,即集中程度越高,该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越大。Z≤1,说明该产业不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

36. 区位商 location quotient
区位商是用来衡量一个区域在某一产业部门的集中化程度,即是不是区域内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测度公式为:

  

式中,j1和j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Q代表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1,则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Q≤1,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

37. 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degree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按照主导产业的特点和功能,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有区域内比较优势和区域间比较优势,即不仅与区内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与区外同类产业相比也具有比较优势。

产业比较优势度的大小可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B =  (g1 /g2)÷ (L1 /L2)

式中,g1和L1分别代表区域某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g2和L2分别代表区域国民收入总额和劳动力总数;B代表区域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B值越大,则其比较优势越大。

38. 产业关联度评价 industrial relevancy evaluation
主导产业对非主导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称之为影响力。产业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Y= h1/ h2

式中,h1代表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h2代表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Y代表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Y>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越大。

39. 产业感应度系数 industrial inducing coefficient
主导产业受非主导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称之为感应度。产业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 z1/ z2

式中,z1代表某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z2代表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代表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G>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G越大,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越大。

40. 产业波及效果系数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spreading effect 
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综合为产业波及效果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J=(Y+G)/2

式中, Y、G、J分别代表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J越大,说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越强,其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就越大。

二、简答题

1. 城镇的职能 
The func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1)聚集功能 aggregation function

城镇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它是区域人口、经济、信息、活动、智力、金融集中地,且集中程度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提高。

(2)创新功能 innovation function

城镇是新技术、新观念的创新地,是带动区域进步的驱动器。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区域经济水平提高的动力和源泉。

(3)辐射功能 radiating function

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对周围区域产生扩散作用,如教育、文化、科学技术、人才流动、、商品流动等。

(4)协调功能 coordination function

城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棘轮作用,即允许区域经济的车轮向前,也能有效阻止车轮后退下滑。

Towns and cities has an obvious ratchet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which allows the wheel of regional economy forward, while also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wheels back down.

2. 解释城市指数与城市首位度 
Explain the city index and urban primacy index

(1)城市指数 city index

四城市指数与十一城市指数的表达式分别为:

S4 = P1/( P2 + P3 + P4 )

S11 = P1/( P2 + P3 + P4 + …… + P11 )

其中,S4、S11 分别表示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P1、P2、 P3、P4…… P11是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规模自大而小排序的第1、2 ……11位城市的人口数量。按照顺序——规模法则,P2、P3、P4三城市人口总量与P1城市人口总量基本上相同,即S4值为1。同理,S11值也约为1。这一法则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之内,城镇排列顺序与其数量一般都成显著的反向关系。即呈金字塔分布。

Within a country or a region, there is a distinctly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shalling sequence of towns and the number of them. It is a pyramid distribution.

(2)城市首位度 urban primacy index

城市首位度概念是由杰佛逊提出的,首位城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首位度多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和规模分布状况。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总量之比;二是首位城市人口与全国(地区)城镇人口之比。多数国家的首位城市是首都,非首都的首位城市在经济方面通常占有最为突出的地位。

Jefferson puts the concept of urban primacy index forward. The primary city refers to a country or region the largest city in population size. Urban primacy index is to measure a country or a region urbanization degree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3. 简述杜能的农业生产的空间组织结构理论? 
Briefly explain the Von Thunen model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杜能将农业生产的空间组织模式表述为:①一般地说,近郊应该种植这样的产品:相对于其价值来说是笨重而体积大的东西,往城市运输费用很大,从远地供应这些产品不合算;再则就是易于腐烂,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②离城市越远的地方总是逐渐地从事那样的产品:相对于其价值来说,只要求较小的运输费用的东西。城市四周将形成一些界限相当分明的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内有各自的主要产品。”这种同心圈结构称之为“杜能圈”,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等农业圈层。

Von Thunen maintains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s: ①Generally speaking, the suburban should grow this product: Relative to its value is heavy and bulky. Because the transportation to urban is costly, it is not worthwhile to supply these products from the far. ②The farther away from the city where always gradually engaged in such products: Relative to its value, it requires only small transportation cost. City will form some boundaries around quite distinctly concentric circles, each concentric circle with their main products. The concentric circle structures are called “Thunen circle”,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in turn are freestyle agriculture, forestry,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traw type, rotation type three nursery farming, animal husbandry and agriculture envelops.

4.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运费指向论? 
Briefly explain the Freight to theory in Weber’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运费指向论侧重论述在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给定条件下的运费(运输成本)最小区位选择。韦伯根据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提出了一般性工业区位的运费指向定律(又称最小运费原理)。

Freight to theory discussed in the origin place of raw material and consumption on a given condition of freight (transportation cost) minimum location choice. Weber,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index and location weight,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industrial location freight to law (also known as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freight).

即:

①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时,地方原料重量<产品重量,在产品消费地布局比在原料地布局运费节约要大,属消费地指向性区位。

②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时,属原料指向区位。

③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时,该原料为纯原料,属自由指向区位。即原料地、消费地以及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点运费都相同。

5. 说明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其之间联系? 
Expla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区域经济增长即指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增长,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

区域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科技进步、区域社会福利及文教卫生条件改善等。

区域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二者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means that the output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area (the output). 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sually it was measured by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or by the average per capita GNP growth spe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a country’s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supererogation evolu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economy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not only includes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includes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regional technology advance,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and the impro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hygien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based on growth of economy; both of them have mutual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6. 简述诺斯的输出基础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Briefly explain North’s economic growth model of the export basic region.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指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需求的拉动,区域外部需求的增加是区域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初始决定因素。外部需求的扩大,会带动区内的输出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区域的输出基础便得到相应增强,将引起区域经济成倍增长,增长的倍数是区域输出产业与非输出产业收入之比,或者就业人口之比。

输出基础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两大部门,即:一是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区域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二是非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区域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强调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输出导向型基础部门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American economist North pointed out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tems from the external demand, and regional external demand increase is the most crucial determinants of the initial economic growth. The expansion of external demand will drive the export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in this area, so the export of the foundation in this area will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 and it will cause the regional economy doubled. The growth multiples equal the ratio of the regional output revenue and the non-output industry revenue, or the ratio of employed population.

Export basic theory divides the economy sector into two major departments, they are: 1. Basic department, which includes all the regional external demand-oriented industrial activities; 2. Non-basic department, which includes all the internal regional demand-oriented industry activities. The theory emphasizes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on the growth of export-oriented foundation department, and enlargement of the regional external demand is the basic dynamic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7. 简述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Briefly explain Perroux’s Growth Pole Theory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从推进型产业与经济增长、产业综合体与经济增长、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三个方面阐释了增长极理论理论。

(1)推进型产业与经济增长。佩鲁认为推进型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推进型产业是经济成长中最富有活力的产业,它不仅对被推进型产业施加影响,而且还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 

(2)产业综合体与经济增长。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往往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的产业综合体体系从而使其经济活动地位得到强化。

(3)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是以相对活跃的集合体和相对被动的集合体的组合,前者引致后者产生增长现象。

French economist Perroux explains the growth pole theory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pushing type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a complex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growth of growth pole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1) pushing type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Perroux argues the growth pace of pushing type industry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growth pace of the total cost of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national economic and the pushing type industry is the most dynamic industry in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it not only exerts effects on pushed type industry, but also affect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gross.

(2) a complex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Pushing type industry and pushed type industry build a competitive industry complex system by economic ties, thus, strengthen the its economic activity status.

(3) the growth of growth pole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he combination of relatively active aggregate and relatively passive collection; the former caused the latter growth phenomenon.

8. 阐述弗里德曼古典“中心—外围”理论?
Illustrate Friedman’s classical theory of “center – periphery”

弗里德曼把整个区域均可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该区域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外围区,包括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中心区与外围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共同组成一个严整的空间系统,亦即结节性区域。

Friedman contends the whole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entral district and peripheral district. Central district is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y and generally refers to a city or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This district has developed industries and higher technical level, and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capital concentration, dense population, and fast economic growth. Around a central district, there is a peripheral zone,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central district, and it includes the transition area, transition area and resources under the frontier area.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district there is a close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 which forms a neat space system. That is nodular areas.

9. 简述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Please briefly explain Myrdal’s theory of Echo Effect — Diffusing Effect.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运用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分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倡导“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概念阐述区际经济关系。因此,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之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缪尔达尔认为,由于集聚经济效应的作用,一个区域的扩张既会对另一个区域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其产生有利的影响。前者称为“回波效应”,后者称为“扩散效应”。

所谓回波效应,即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它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扩散效应”,它把扩张动力从经济扩张的中心扩散到其它区域。。回波效应倾向于扩大区际经济差距,而扩散效应则可以抵消这种变化。

Echo effect means labor, capital,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other factors because of yield difference or because of some other non-economic factors occur a flow phenomenon in the course of from the backward areas to developed areas. Diffusing effect means to spread the expansion of the power from the center of economic expansion to other areas. Echo effect tends to expand inter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while the diffusion effect can offset this change.

10. 解释产业专门化率与区位商?
Explain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rate and location quotient.

(1)产业专门化率。Industry specialization rate.

产业专门化率是测度某一产业的专门化程度,区域产业专门化率Z>1,说明该产业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Z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在研究区域中专门化程度越高,即集中程度越高,该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越大。Z≤1,说明该产业不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rate is the way to measure the specialization degree of a specific industry. If regional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Z > 1, it shows the industry is the specialization division in the studied region, the larger the Z value, the higher the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degree is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the bigger the industry product output. If Z equals 1 or less, in means the industry is not the specialized department in the studied area.

(2)区位商 location quotient

区位商是用来衡量一个区域在某一产业部门的集中化程度,即是不是区域内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Q>1,则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Q≤1,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只是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前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净产值,而后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就业人数。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主导产业,一个简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产业专门化率或者区位商。

Location quotient is used to measure the centralization degree of a certain industrial sector in an area, which is if it is the professional department in this area. If location quotient Q > 1, it means the industrial sector’s average concentration in the studied area is great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higher area. It is the study of regional specialized departments and product output. The Q value, the greater,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y sector has in the studied area. Conversely, Q equals 1 or less, the sector is not specialized sector in the studied area.

Both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rate and location quotient index reflect the professional sector and its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n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y just reflect the problem of in different angles. The former uses net output as the basic index, while the latter uses employment as its basic index. Whether a region formed the leading industry, a brief measure is the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rate or location quotient.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