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管理类联考写作:如何用逻辑与结构征服阅卷人
2025-09-19 11:54
来源:
作者:
下面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部分内容,更多详细内容欢迎大家观看新东方考研官网,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客服老师咨询。管理类联考写作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的论说文,对审题精准度、结构清晰度与语言简洁性要求极高。本文从审题破题、框架设计、论证方法三方面切入,结合真题案例与评分标准,为考生提供高效备考策略。通过掌握“关键词定位法”“并列式结构”“正反论证技巧”,考生可突破写作瓶颈,实现从“完成题目”到“高分突破”的跨越。
管理类联考写作中,论说文占比大,是区分考生能力的核心模块。然而,许多考生因审题偏差、结构混乱或论证空洞,导致分数停留在平均线以下。本文将从审题破题、框架设计、论证方法三方面展开,结合历年真题与高分范文,为考生提供可落地的提升策略。
一、精准审题:从“题干文字”到“核心论点”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考生需掌握“关键词定位法”:
(一)提取核心词:圈出题干中的名词、动词与限定词,明确论述对象与范围。例如,2024年真题“企业创新是否需要突破边界”,核心词为“企业创新”“突破边界”,限定词为“是否”,暗示需辩证分析。
(二)分析逻辑关系:判断题干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对比关系”,以此确定论证方向。例如,2023年真题“技术进步是否必然导致人类失业”,需分析“技术进步”与“人类失业”之间的因果链条,而非单纯列举现象。
(三)规避陷阱词:警惕“绝对化表述”(如“所有”“必然”)与“模糊化表述”(如“可能”“大概”),避免论点偏激或模糊。例如,若题干问“是否应该完全禁止短视频平台”,考生需回应“完全禁止”的合理性,而非泛泛讨论短视频的影响。
二、设计稳固框架:并列式与递进式的灵活运用
管理类联考写作强调“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推荐采用以下两种框架:
(一)并列式结构:适用于“多角度分析”类题目,通过分论点平行展开论证。例如,2022年真题“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应优先于利润追求”,可设计如下框架:
1、首段:提出论点——“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追求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2、中段:分论点1:履行社会责任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间接促进利润增长(举例:某快消品牌通过环保包装吸引消费者,销售额增长20%);
分论点2:忽视社会责任可能导致法律风险与声誉危机,最终损害利润(举例:某车企因排放造假被罚款数十亿美元,股价暴跌);
3、末段:总结观点——“企业应在社会责任与利润追求间寻找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递进式结构:适用于“深度剖析”类题目,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链条层层推进。例如,2021年真题“如何看待‘内卷’现象”,可设计如下框架:
1、首段:定义现象——“‘内卷’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通过过度竞争获取微小优势,导致整体效率下降”。
2、中段:原因分析:从“社会评价体系单一”“资源分配不均”“信息透明化加剧焦虑”三方面展开;
影响分析:从“个体身心健康受损”“创新动力减弱”“社会信任度降低”三方面展开;
3、末段:提出建议——“需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心理疏导等措施缓解内卷”。
三、强化论证技巧:从“观点堆砌”到“逻辑闭环”
论证的深度与广度决定文章的学术性。考生需掌握以下方法:
(一)因果论证:通过“原因—结果”链条分析问题本质。例如,论证“技术进步是否导致失业”时,可拆解为:“技术进步淘汰重复性岗位(原因)→ 催生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职业(结果)→ 整体就业结构升级(深层结果)。”
(二)举例论证:选用“典型性+时效性”案例增强说服力。例如,讨论“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时,可引用“华为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在5G领域占据全球40%专利”的案例,而非泛泛提及“某企业创新成功”。
(三)对比论证:通过正反案例对比突出论点。例如,论证“企业管理中制度与人文的平衡”时,可对比“谷歌的‘20%自由时间’制度激发创新”与“某传统企业严格考勤导致员工创造力下降”的案例。
结束语
管理类联考写作的本质是“逻辑与结构的双重修炼”。考生需通过精准审题锁定论点,通过清晰框架组织内容,通过多元论证深化分析。记住:高分文章从不依赖华丽辞藻,而在于“观点鲜明、逻辑自洽、论证充分”。唯有持续训练与反思,方能在考场上以简洁有力的文字征服阅卷人。
更多考研资讯,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