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2026年研究生报考指南
2025-09-14 16:44
来源:重庆新东方
作者:重庆新东方研究生
重庆邮电大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 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科学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成果获得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发轫于1950年,在抗战时期交通部邮政总局原址上开办邮政人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西南邮电分校、重庆邮电学校和重庆电信学校;1959 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重庆邮电学院,并开始本科教育;1965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于1970年改建为电信总局529厂,1973年改建为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79年恢复办学。2000年由原信产部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部市共建;2006 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8100余人。在职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90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200余人。学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名誉校长。学校外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英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印度等国5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学校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70余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获得者150余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虚拟教研室6个、市级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44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
学校现有17个学院,重庆市一流学科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16个、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项目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及专业领域28个;本科专业6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2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6个、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5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4个;学校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四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办学74年来,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现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信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通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高校、重庆市软件人才和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主动适应信息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是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成功研制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24路、30/32路脉冲编码机和120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参与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颗TD—SCDMA基带芯片,制定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国际标准,研制出我国安全领域信息隔离与交换关键设备,研发出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工业无线国际标准的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提出了不确定性知识的多粒度发现模型与方法;荣获全国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殊荣;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
学校坚持产学研融通创新,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办学平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中国星网、中国邮政、中国铁塔、华为、中兴、腾讯等行业知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赛力斯、长安汽车、四联集团、机电控股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璧山区、开州区、永川区、大足区、綦江区,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地方政府、园区建立了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下山办院,主动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仙桃数据谷等建设。以高质量打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牵引,密切与地方政府、园区和重点企业合作,按照“一园多点”模式,建设100余个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学校深入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落实教育共建“一带一路”行动,积极有序开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高质量实施3个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政府奖学金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项目高校,连续两轮顺利通过国家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催人奋进。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重邮校训,弘扬“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团结奋斗、乐于奉献”的重邮精神,传承“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重邮校风,赓续“通信报国”的红色基因、“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舍我其谁”的奉献基因,以砥砺实施学校“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为主线,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办学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办学担当,凝心聚力、勇攀高峰,努力培养大批信念坚定、志存高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持续发展能力、执着行业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而团结奋斗,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赢得属于全体重邮人更大的胜利和荣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邮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