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热点专题>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深度访谈>正文

杨庆江:因材施教,父母共同构建“四有”家庭教育

2019-11-16 20:08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杨庆江:因材施教,父母共同构建“四有”家庭教育

杨庆江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

主持人:汪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学管理部总经理、新东方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

  因材施教,避免精英目标带来的焦虑

  主持人:在您看来教育的初心是什么?家长们更看重初心还是更看重未来呢?

  杨庆江:我认为,从社会的视角而言,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从家长的视角而言,教育的初心应该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从孩子的视角而言,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确立善良之心、开启智慧之门、掌握求知之能。不同的视角,有着目标的统一性,而侧重点又有差异性。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预设孩子的未来,将目标值定位将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的精英,将教育明显功利化,不切实际地将自我意志强加给孩子,并渗透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用理想化的目标束缚和限制孩子的自我发展,可以说是偏离了教育的初心,往往会与本心初衷背道而驰。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潜质因材施教,更加注重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加注重锻炼孩子健康的体魄,获取适应社会、创造幸福的能力。

  主持人:现在的家长选择幼儿园,选择小学,选择中学,选择大学和专业都弥散着焦虑的情绪,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您觉得有所谓的起跑线吗?中国家长,无处不在的焦虑到底来自哪里?

  杨庆江:如果你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基因潜质、不同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兴趣爱好,成长有不同的路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成才有不同的标准,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出发点定位各异,人生路千差万别,终点线多彩多元,你还会认为有同一起跑线吗?

  目前,对于孩子的教育,中国家长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其主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长给孩子预设过高的期望值。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罔顾孩子的实际智能,追求精英的目标定位,让孩子一开始陷入高强度的竞争状态,如果孩子达不到家长的目标值,焦虑感必然产生。

  二是基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的现状。教育不可能有绝对的均衡,不均衡的分布将会一定时期存在。大家已形成共识,适合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家门口的学校同样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但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过度依赖,催生了学区房的争夺、择校热的市场,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家长的焦虑感。

  三是家庭教育的能力恐慌也让家长无所适从。如何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如何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如何遵从教育的科学属性,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遇到问题茫然失措,遇到难题无所适从,甚至一味蛮干,容易引发与孩子的冲突,加重其焦虑感。

  四是特定群体的推波助澜特意渲染。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招揽生源,利用网络发文传播一些不正确的理念,强化竞争的氛围,误导家长,引发家长的过分焦虑。

  当然,家庭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导致家长焦虑的原因也复杂多样,我们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原因有的放矢进行分析诊断,也不能一概而论。

  家庭教育在实现孩子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发挥保障和引领作用

  主持人:您认为当今时代的养育环境跟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改变?

  杨庆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生态也随之发生改变,家庭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包含着更多的内涵与外延,我们的家长也必须因时而变,因势利导。

  一是孩子的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现在都有一个共识,孩子的成长、成才牵涉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幸福,为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往往一个大家庭可以煞费苦心,不惜代价。从胎教开始,到特长培训,到天价学区,到背井离乡,到择校选师,众星捧月,足以说明孩子教育在家庭的重要位置。

  二是孩子学习途径多元化趋向。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多层次的学习途径让现在的孩子智力发育超前,信息接收丰富,视野更加开阔,自我更为独立;从另一角度分析,这些变化又存在负面效应,造成孩子学习的干扰源太多,孩子专注力下降,都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是隔代教育的情况更为普遍。不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依赖,还是城市家庭的多方互帮,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家庭教育的不统一性或放任骄纵,会使孩子形成不良习性,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长期的亲情疏远,关爱缺失,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些都会大大弱化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是功利性教育观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带有鲜明的功利性目的,一开始就将孩子置于竞争的高压态势下,特长培训、专业强化无不与升学选拔挂钩,加剧了社会的“剧场效应”,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

  主持人:您认为培养孩子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家庭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杨庆江:我认为,孩子的成功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家长的预设目标也不能作为衡量标准,我们更应该从孩子本身出发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与成功。

  一是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培养孩子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依据,即根据孩子的基因和智能优势去引领他(她)的成长,因材施教。朗朗成为音乐家、刘翔成为运动员就是成功,如果家长硬要他们之间互换培养,估计会适得其反。

  二是培养孩子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真正做到个性发展。特长的培训、专业的方向、职业的选择,不妨将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一生做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这也是决定孩子一辈子有没有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孩子能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三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会善良诚实能与他人高效合作,学会遵守规则能理性处理社会事务,学会担当责任能肩负家庭和国家的使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职位高低、不论贡献大小,就一定能找到存在感的,就一定能实现人生价值的。

  那么作为家庭的职责,就是发挥保障作用和引领作用,即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基本的生活保障、学习的便利条件、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有这些就足够了,但做好这些又确实不容易。

  父母双方共同构建“四有”家庭教育

  主持人:您认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应该分别承担哪些角色?

  杨庆江:家庭教育中,传统的观念认为严父慈母是理想组合,而我认为,父母亲的角色定位不能过于明晰,最佳的状态是合二为一。什么才是合二为一呢?面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亲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共同的理念,一个共同的声音,一个共同的参与,一个和谐的氛围,一个长期的坚守。如果双方各有所长,则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定位不同的角色,但教育孩子的价值观绝对不能发生分歧。

  主持人:请您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谈谈您理想中的家庭教育。

  我认为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四有"的家庭教育:求而有数、爱而有度、严而有节、引而有法。

  求而有数--对孩子的期望值和目标值应该实事求是,做到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家长做到心中有数。

  爱而有度--对孩子的爱应该适度,不能溺爱,不能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要明确原则与底线,做到爱在心底,入情入理。

  严而有节--给孩子的成长环境,应该宽严有度,张弛相间。不能一味地严苛,容易与孩子对立;不能一味宽松,容易放任自流。

  引而有法--家长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注重平等对话,善于交流探讨,重在价值引领。如果父母发现无法引领孩子的时候,不妨另请高人专家。

  点击查看》》》2019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精彩内容

教育头条

  • 大学
  • 留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热搜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