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ETS正式发布了《2024年全球托福考试成绩报告》,作为衡量非英语母语者学术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尺,托福成绩不仅影响留学申请,也为备考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那么整体考生的得分数据如何呢?
本文将针对最新的成绩报告,分析历年全球托福成绩与中国大陆考生成绩,结合近半年的考情数据,为大家解读托福考试的趋势,并提供相应的备考建议。
成绩报告重点信息
2024年全球平均分为86分,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1分;
2024年中国大陆考生平均分较2023年下降了1分,从86分降至85分;
亚洲平均分最高国家依然为新加坡,平均分较2023年下降了1分,从98分降至97分。
1、全球分数解读
从最近三年的考试数据来看,全球的托福平均分是在持续下降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考生平均分都有所下跌,跌幅在1-2分左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全球考生的阅读部分平均分下降最为明显,而口语和写作部分下降幅度最小。们还可以看出高分段分数竞争力有所提升。以100分为例,2024年获得托福100分的考生位列全球考生的前25%,而2023年100分的考生处于全球考生的前27%。可见取得相同的高分,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更大比例的考生群体。此外,通过将个人成绩与全球百分位数排名进行比较,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成绩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计划,更好地备战托福考试。例如以总分100分位目标的同学,四科分数的目标并不是平均分配的25分,100分的同学处于75%的百分位,但处于相同百分位的阅读、听力得分已经处于27-28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在这两个科目上重点发力。同样处于75%的百分位,口语和写作得分对应24~25分这个分数区间。因此,考生可根据这份数据来有目的性分配备考时间和精力。
2、中国学生分数解读
根据最新2024年数据报告显示,中国考生的平均成绩为85分(阅读23分、听力21分、口语20分、写作21分),略低于全球平均总分86分,较2023年下降1分。这一小幅波动反映了中国考生在英语能力发展中的新阶段。
与全球考生对比
阅读能力保持优势:中国考生在阅读部分表现最为突出(23分),和2023年数据持平,高于全球平均分(21.9分),显示出中国学生在语言输入类技能上的扎实基础。
听力能力接近均值:听力部分得分为21分,略低于全球平均分(22.1分),而且和2023年数据相比,平均分降了1分。这表明中国考生在听力理解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应对学术讲座和复杂对话时的信息抓取与处理能力。
口语与写作成主要瓶颈:口语和写作的数据和2023年数据持平,口语得分(20分)低于全球平均(20.7分),写作(21分)与全球平均(21.1分)基本持平。这两项输出技能的相对薄弱,反映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即时表达和逻辑组织方面仍存在困难和挑战。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考生的阅读能力处于中上水平,但在口语表达方面明显落后。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中国考生的阅读与写作分数分布相对集中,而听力与口语的分数波动较大,说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差异更为显著。针对自己相对比较薄弱的科目,新东方学员可通过NOBLE平台的练习和阶段报告功能实现精准练习与高效备考。阅读和听力练习支持按题型、考点、题材和难易度进行多维度筛选。在口语和写作方面,NOBLE平台采用托福官方的SpeechRater?和e-rater?评分引擎,提供多角度分析,帮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并优化答题策略。
全新升级的NOBLE托福学习报告能够全面展示学生各阶段学习情况,包括累计学习时长、做题时长、题目总量及各题型表现数据。报告不仅细化了分析维度,还增强了学习引导功能,能够精准识别薄弱环节,提供具体提升建议,并智能推荐针对性课程与练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总体而言,和前几年增长趋势不同,近年来的数据表明托福成绩增长已进入平稳调整期。与全球平均分从87分降至86分的整体趋势相呼应,中国考生的表现变化反映出考试难度与评分标准的动态平衡,以及考生群体结构的自然调整,而非大幅波动。这一理性回调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中国考生真实的英语能力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2023年7月托福改革后的适应过程。改革初期,由于考试时长缩短、题量减少,考生需要调整应试策略;但随着最新数据的出炉,我们可以看到考生已逐渐适应了新版考试的节奏,能够更好地平衡答题速度与准确性。
3.考情分析及近期趋势解读
新东方除了对近年托福考生分数进行了数据趋势的结果性分析外,也分别结合近半年的考情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托福阅读:社会科学强势领跑,历史与生物类话题平分秋色
根据上半年最新的托福阅读考试数据分析,从宏观的学科分布来看,社会科学类文章以37%的绝对优势占据首位,成为最重要的考察领域。紧随其后的是生命科学(27%)和自然科学(23%),这三大核心科学领域的文章总占比高达87%,是考生备考的绝对重心。艺术类文章虽然占比相对较小(13%),但其话题多样性也不容忽视。
在具体的细分话题上,趋势表现得更为集中。历史类和生物类话题以26%的占比并驾齐驱,两者相加超过了所有阅读文章的一半(52%),延续了其作为考试核心话题的传统地位。这再次印证了从宏观学科角度得出的结论:主攻社会科学(以历史为代表)和生命科学(以生物为代表)是高效备考的关键。此外,以天文学(9%)、生态环保(6%)和地质学(5%)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话题也形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第二梯队。而艺术类虽然总体占比不高,但涉及绘画、艺术史、音乐、摄影等多个细分领域。因此,建议考生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历史和生物相关文章的精读和词汇积累上,同时对天文学、生态等常考自然科学话题保持熟悉度。
听力:办公室对话成主流,讲座话题四分天下
根据上半年的数据,听力对话的场景和话题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办公室场景(OfficeHours)以63%的占比占据绝对主导,远超学生服务场景(37%)。这表明,考生在考试中遇到的大部分对话都将是与教授、助教或学校行政人员的交流。从具体话题来看,对话内容的核心紧密围绕学术生活展开。作业学习(20%)和课程事务(20%)两大话题并列第一,总占比高达40%,内容通常涉及论文选题、分数疑问、课程注册、项目要求等。紧随其后的是社团活动(13%),体现了校园生活的另一重要方面。总体而言,尽管生活类对话(60%)在性质上多于纯学术讨论(40%),但其内容本质上依然是为学术服务的。因此,考生应重点模拟在办公室与教授讨论学业问题的场景,熟悉相关的词汇和交流模式。
与对话部分高度集中的趋势不同,听力讲座的学科分布则显得非常均衡。艺术(29%)、社会科学(27%)、自然科学(23%)和生命科学(21%)这四大学科几乎占比一致。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考生在备考讲座时绝不能偏科,必须对各大学科领域的基础概念和高频词汇都有所涉猎。在具体的讲座话题中,生物学(19%)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考察重点,其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话题,再次凸显了其在托福考试中的核心地位。历史学(12%)作为社会科学的代表,位居第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艺术学科整体占比最高,但其内部话题分散,艺术史(6%)、音乐(5%)、建筑(4%)和绘画(4%)等共同构成了艺术领域的考察矩阵。备考时,考生应在保持各学科知识面广度的同时,优先强化生物和历史这两个最稳定、最高频的讲座话题。
口语:教育生活类主导独立任务,学术话题聚焦生物商科
上半年的独立口语话题分布显示,教育类以34%的绝对优势一马当先,成为最高频的考察方向,内容多涉及学习方法、课程选择、技能培养等。紧随其后的是两大生活化主题:娱乐生活(20%)和人际交往(18%)。这三类话题总占比高达72%,构成了独立口语的绝对核心。这要求考生必须能够熟练地讨论与个人学习、生活休闲及人际关系相关的话题,并准备好相应的观点和例证。
在Task2中,话题高度集中于校园内的各类“变化与提议”。其中,关于设施服务的变更(如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占比最高,达到34%;其次是学校的新计划(25%)和课程相关的变化(20%)。一个极其关键的答题要点是关注听力中说话人的态度:反对(47%)与同意(46%)的比例几乎完全持平。这意味着考生绝不能有思维定式,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两种立场,以及部分少量题目会出现混合态度(mixedattitude),各位考生需要准确提炼和复述其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Task3的学术话题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生物学(38%)、心理学(25%)和商科(23%)成为三大支柱学科,三者合计占比高达86%。这种高度集中的趋势为考生指明了清晰的备考路径。考生应重点学习并掌握这三个学科领域的核心概念和高频词汇,以便在考场上能够迅速理解学术文章的定义并听懂讲座中的具体例子。
在Task4中,学科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强,生物学以48%的压倒性占比“一枝独秀”,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商科则以22%的比例稳居第二。这两个学科合计占比70%,是Task4的重中之重。这再次提醒考生,生物学是整个托福考试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学科,投入最多的精力进行准备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写作:综合写作聚焦生物反驳,学术讨论主论教育政策
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综合写作的话题分布比较集中。首先,从学科话题来看,生物学以47%的绝对优势占据了大半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其他所有学科。历史学(11%)和天文学(8%)虽然也占有一席之地,但与生物学相比差距悬殊。其次,从任务模式来看,听力讲座的态度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高达90%的综合写作任务都属于反对驳斥型,即听力内容逐条反驳阅读文章中的观点。这给考生发出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备考综合写作的核心就是掌握“听力如何反驳阅读”的论证结构。因此,考生应将练习重点放在生物主题的文章上,并熟练运用反驳型的写作模板和逻辑连接词。
与综合写作高度集中的科学话题不同,学术讨论的话题更侧重于宏观的社会议题。其中,教育类(31%)和政府政策类(28%)成为两大核心内容,两者合计占比接近60%。这表明,考试非常看重学生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紧随其后的是媒体(11%)、工作(10%)和日常生活(10%)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应着重积累关于教育改革、政府政策、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科技伦理等政府与社会议题的观点和论据,并练习如何快速且清晰地陈述自己的立场,并使用恰当的论据来提高作文说服力。
2025下半年备考建议
为了帮助同学们建立一个稳健且有弹性的知识体系,从容应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任何话题,我们将从备考和规划层面,为大家提供针对性建议。在备考方面,大家需要明确三点信息:
1、确立“核心优势区”,但也要避免侥幸心理
数据显示,生物、历史、教育等话题确实是高频考点,是考生必须投入精力去攻克的“核心优势区”。打好这些基础能保证我们拿到基本分。然而,我们必须警惕侥幸心理。以听力讲座为例,艺术(29%)、社会科学(27%)、自然科学(23%)和生命科学(21%)四大板块的分布极为均衡。这意味着考场上任何一个学科都可能成为挑战。如果在听力部分完全放弃对艺术史或天文学的准备,一旦遇到,将会对考试心态和分数造成巨大影响。行动建议:将高频话题作为你的“舒适区”和“优势区”进行深度准备,但绝不能将其作为备考的全部。
2.拓展“知识安全网”,从容应对非热点话题
平衡备考的关键在于为自己建立一个“知识安全网”,确保即使遇到非核心考点的“陌生”话题,也能从容不迫。对于天文学、地质学、考古学、艺术史等非顶级热门话题,同学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专家,而是达到“熟悉”的程度。同学们需要掌握这些学科最基础的核心概念和高频术语,理解其基本的讨论范畴和逻辑。这能确保大家在考场上至少能读懂文章大意、听懂讲座结构,不至于全军覆没。
3.针对不同科目,采取差异化的平衡策略
“平衡”不等于“平均”,针对不同科目的特点,我们的策略应有所不同。
对于阅读和听力:这是最需要知识广度的部分。建议考生在复习时,有意识地轮换练习不同学科的文章和讲座,比如本周主攻生物,下周就安排艺术和地质学,确保对所有主要学科领域都保持接触和熟悉。对于口语和写作的学术任务:虽然话题相对更集中于生物、心理、商科,但仍要对生态、建筑、人类学等次高频话题有所准备,以防万一。对于学术讨论和独立口语:这里的“平衡”体现在对社会议题的广泛涉猎上,除了教育和政府政策,也要主动思考媒体、工作、社会现象等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库。
总结来说,最稳健的备考策略是构建一个“T”型的知识结构:在高频核心话题上做到深度(Deep)钻研,在其他所有可能考到的学科领域上保证必要的广度(Broad)。这不仅能帮助你稳稳抓住高频题目的分数,更能为你规避风险,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发挥,这才是通往高分的王道!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获取优惠信息
了解课程信息

小程序

App

公众号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