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夫妻两人手握哈佛、牛津、宾夕法尼亚、斯坦福和麻省理工5所全球最牛名校的文凭,CARLLU先生和夫人黄惠君女士受到了一百多位四川家长、老师、学生的热烈追捧。[详细]
2011-07-11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不懂得教育方法,盲目打击甚至贬低孩子,以期通过传统的‘激将法’,让孩子进步。殊不知,这样做磨灭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甚至可能造成其人格扭[详细]
2011-07-11
“中国式父母”描述了不少中国孩子的成长历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然而这种“以爱为名”的程序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网络上甚至掀起了一轮对“包办人生”的讨伐。[详细]
2011-07-11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近日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详细]
2011-07-08
优秀的家庭教育其成才理念和方法是相似的,而问题家庭教育面临的难题却各有各的不同。走进燕园,是千千万万高中生的梦想,那些从偏远农村、从现代化的大城市走进北大的学生的成长规律是有迹可寻的。[详细]
2011-07-08
重视家庭教育,这是中国历来的传统,翻检史册,故事无数,其中,尤以母亲教育子女成材的事迹最为生动深刻、流传久远。细品众多“贤母”的教子故事,对于今天的教育仍不失启迪。[详细]
2011-07-08
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借鉴,大到一国,小到一个家庭,其基本的原则,其实一致,就是必须分析相应的社会环境、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元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拷贝,不能套用单一的模式,不是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否则,就可能产生严重的误读,也会使学习借鉴变异。[详细]
2011-07-08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不佳,厌学、有网瘾、吸毒或其他问题。他们经常被称为“问题生”、“学困生”、“后进生”或“差生”,在欧美一些国家,他们被善意地称为“潜力生”。[详细]
2011-07-08
中西方教育环境有很大差异,在美国,中小学教育比较“松散”,孩子功课不多,有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除了强调社会责任心,美国教育对规则、纪律、学习习惯等要求不多。[详细]
2011-07-07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详细]
2011-07-07
“你是怕爸爸还是怕妈妈啊?”如果问小朋友这个问题,相信回答怕妈妈的绝对不比怕爸爸的少。与以前惧怕威严的爸爸相比,在现在的孩子眼里,爸爸变得越来越和蔼宽容了;而温柔慈爱的妈妈,则变得越来越严厉了。记者在近日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孩子们的心目中,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已逐渐被“严母慈父”所取代。[详细]
2011-07-07
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儿书刊充斥市场,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详细]
2011-07-07
懂事的宝宝是所有人的最爱,最受大家欢迎,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懂礼貌的宝宝呢?下面请看一个妈妈的亲身感言: 当我儿子两岁时,他蹒跚走路的样子很是迷人,偶尔也会自发地冒出[详细]
2011-07-06
“快乐其实就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每天一家三口人在一起吃晚饭。”成长在离异家庭的11岁的孩子小明在他毕业考卷的作文中如此写道。专家提醒:别让孩子觉得“天塌了”。[详细]
2011-07-06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性色变的年代早已成为过去,人们不再将性视为洪水猛兽,但是性教育依旧无法理直气[详细]
2011-07-06
尽管各地陆续颁布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但“入园难、入园贵”现象依然存在。去年,这一问题骤然成为社会热点,并惊动中央高层。很快,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新政[详细]
2011-07-06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新书中论证说,你在职场中是获得成功还是失败与你拥有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有关。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撰写了一本名为《父亲的因素》的新书。他在书中[详细]
2011-07-05
前言:本学期,我班有三位家长被学校评为了阳光家长,读了他们的育子故事后,我很受鼓舞,也很感动,有这么懂教育、这么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现将三位家长的育子故事与大家分享。 [详细]
2011-07-05
一边要做家务,一边还要照顾宝宝,爸妈们是不是经常觉得筋疲力尽?何不让宝宝也参与到家务中来,带他边玩边做,在游戏中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和秩序感呢?让家务活变身亲子游戏吧![详细]
2011-07-05
大体上,制约着父母、导致教育过程中各种紧张状态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恐惧、焦虑和野心,它们分别对应着从最基础的安全层面到最高级的发展层面的过度需求。如果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慢养”的状态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来。[详细]
2011-07-05
教育是一门艺术,学会在控制与放手之间平衡,才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活出独特的自己。如果仅仅提倡以快乐为目标的教育,结果使孩子错过了“苦学”过程的磨砺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孩子日后更可能遭受挫败,并不会有真正持久的快乐。[详细]
2016-04-26
相关推荐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