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升本会计学专业招生全解析:计划、院校、分数线与备考指南
2025-11-03 18:00
来源:新东方专升本
作者:
根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及各高校发布的 2025 年专升本招生信息,会计学专业作为热门专业,招生规模和竞争情况如下:
一、招生计划与院校分布
总体规模
2025 年江西专升本会计学专业共 14 所院校招生,总计划约 1520 人,较 2024 年(2165 人)有所缩减。其中 公办院校 2 所(赣南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独立院校 8 所,民办院校 4 所。
重点院校计划
赣南师范大学:普通计划 60 人,联合培养计划 100 人(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合作),合计 160 人,为公办院校中招生规模最大。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普通计划 110 人,含脱贫家庭专项 11 人、获奖学生专项 5 人、退役士兵专项 19 人。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退役士兵专项计划 18 人(会计学 5 人 + 注册会计师方向 13 人),普通计划未明确。
井冈山大学:联合培养计划未公布具体人数,但普通高考录取线较高(物理类 519 分、历史类 538 分),专升本竞争激烈。
联合培养项目
部分公办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学生在专科院校就读,拿本科毕业证。例如:
赣南师范大学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会计学 100 人。
南昌师范学院联合培养专业包括会计学,但合作院校未明确。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与英国切斯特大学开展中外联合培养(4+0/2+2 模式),需通过高考统招录取,暂未纳入专升本计划。
二、报考条件与考试科目
报考条件
普通考生:江西省普通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2025 年 7 月 31 日前取得毕业证。
退役士兵:已退役大学生士兵(含 2025 年 3 月退役),满足在江西应征入伍条件,可申请免试或参加普通计划。
专项计划:脱贫家庭学生、获奖学生(如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可享受加分或单独录取批次。
考试科目
公共基础课:政治 + 英语 + 信息技术(综合卷,300 分),全省统考。
专业基础课:管理类专业统一考《管理学原理及应用》(150 分),不区分具体专业。
退役士兵考查:部分院校(如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对退役士兵加试综合能力(含英语、时事政治、语文、专业课)。
三、录取分数线与竞争情况
省控线与院校线
省控线:管理类(含会计学)2025 年省控线为 267 分。
院校线:公办院校分数线显著高于省控线,例如:
井冈山大学联合培养会计学 366 分。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普通计划 329 分。
民办院校如南昌理工学院普通计划 283 分,接近省控线。
竞争趋势
公办院校报录比普遍超过 6:1,例如南昌工程学院 2024 年报录比 6:1,录取线 310 分。
退役士兵专项计划竞争较小,部分院校(如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按综合考查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名额未报满可调剂至普通计划。
四、备考建议
公共课
政治:重点复习时事政治(如 2024-2025 年重大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英语:提升阅读理解和财经词汇量(如 “accrual basis 权责发生制”),每天背诵 30 个高频词。
信息技术:掌握 Excel 财务函数(如 VLOOKUP、数据透视表),实操题占 16 分。
专业课
核心教材: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五版)、朱小平《基础会计》(第十一版)。
题型训练:重点突破会计分录编制、财务报表分析等综合题,占分超 50%。
院校选择
公办冲刺:优先选择赣南师范大学、九江学院等招生稳定的院校,需总分 300 分以上。
民办保底:考虑江西科技学院(招生 252 人)、南昌理工学院,总分 200 分以上可尝试。
专项计划:符合条件的考生(如脱贫家庭、获奖学生)可填报 20 个平行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五、注意事项
政策变化
2025 年起,南昌大学等 9 所研究型高校不再承担普通专升本招生,主要参与 “大国工匠培养强基工程”,会计学专业由应用型本科主导。
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学生学籍属于本科院校,但教学地点在专科院校,需提前了解培养方案和就业认可度。
资格审核
报名时需提交专科毕业证、退役证明(如适用)等材料,资格审核贯穿录取全过程,虚假材料将取消资格。
建议考生密切关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及目标院校招生网,及时获取最新招生简章和补录信息。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