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品牌活动>自强之星>自强之星标兵>正文

华东交通大学张海龙:让科技插上人文的翅膀

2015-03-18 15:33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张海龙,男,中共党员,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11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硕果累累,多次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奖,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多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民歌的传承,心系公益,热心青年志愿服务。

    他是闻名全校的学生科研尖兵和校园发明家,手握八项专利,作为典型在全省大赛颁奖仪式上发言,受到省领导接见。

    他是非物质文化陇西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候选人,是观众喜闻乐见的陇西民歌演员,从小名扬故里,长期活跃在菁菁校园和非物质文化的舞台,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让科技改变生活

    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常人所忽视的细节。小小的点子,新颖的创意,一项项专利在他那儿开花结果。当看到新闻报道多个城市内涝导致车毁人亡时,他就在想设计一种让车可在水中行驶,及时定位,方便救援的装置,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于是专利《带水情自救装置的汽车》新鲜出炉。

    为了解决摩托车平衡性较差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设计了保护驾驶员安全的《摩托车安全衣》。这些专利申报过程十分繁杂,通宵熬夜成了家常便饭,专利局成为了他的第二课堂。一个个服务于交通安全,挽救生命,回馈社会的专利发明应运而生。

    经常熬夜让原本身体就不好的他大病一场,不得不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全国比赛的进度,没等病好彻底,他就早早回到了实验室做赛前的准备,大病未愈的他每两个小时就得在地上躺一会儿。在八月份近四十度的气温下,他愣是坚持了下来。在比赛的四天三夜里他睡了不到十个小时。就是这样的坚持和超乎常人的毅力才使得他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绩。

    他带领他的团队通过近一年对传统后视镜盲区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成功研制出专利《可扫除盲区多角度调节的后视镜》,制成原型机,装机运行效果良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传统汽车后视镜盲区,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还做了专门报道。基于一代基础上的二代系统《一种基于光学和超声波的语音提示无盲区汽车后视镜系统》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由于二代系统相较于一代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做了很大的改进。张海龙为了尽快完成项目,索性和队友们住在了实验室,饿了就吃桶泡面,累了就喝点咖啡,实在撑不住时就躺在铺着凉席的地上小憩一会儿。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两周,距离比赛还有四五天时,意外出现了,安装完成后步进电机的力太小带不动小镜片的转动,也就意味着最重要的两个功能之一的镜片自动调节的功能实现不了了。他本打算用所剩无几的时间整理材料准备答辩,可这节骨眼上出了这么大的问题。队友劝他直接动画效果表述,他却坚持要做到最好。通宵达旦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完成了系统设计之初的全部功能。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上这个项目荣获全国三等奖,子项目《拓野车载后视系统》在全省大学生“天翼飞Young 创业梦想计划”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颁奖典礼上,张海龙代表参赛学生进行了典型发言,省领导为他颁奖并亲切合影。

    让陇西民歌在“90后”中唱响

    在许多人看来,呆在实验室潜心钻研的人大多都不善言谈,生活单调。然而张海龙却与众不同,虽是理科生,却见长于绘画和曲艺。绘画作品曾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国画作品《虾趣图》被甘肃省省级示范性中学陇西一中收藏。在曲艺方面,他更是天赋异禀,六岁登台,一曲陇西民歌《怕老婆顶灯》就能唱的有板有眼。从十三岁开始每年都参加春节曲艺演出,后师从陇西曲艺名家陶根顺、颉建新,十八岁成为甘肃省陇西县曲艺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为了家乡非物质文化陇西民歌的传承,每逢假期,他便跟随曲艺家协会演出。从小爱打传统鼓的他,被人称为“南安第一鼓”。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自学了二胡、笛子、传统鼓等乐器。能演奏一百多个秧歌曲调,甚至一些冗长难唱有些老艺人都不会的老调子,他也能唱上几折。陇西曲艺家主席陶根顺曾这样评价过他“海龙是咱陇西秧歌年轻一代的代表,他的唱腔圆润饱满,板路稳健,从铜器到管弦乐样样精通,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好苗子”。

    成为曲艺家协会的青年骨干,他首先想到的是能够通过演出为乡亲们送去欢乐。正月里的演出是最辛苦的,北方的冬夜里穿上两层羽绒服都会被冻透,为了给乡亲们送上一道文化大餐,他坚持每天演出。拉二胡冻的手指头疼,他就搓搓手烤烤老乡家的火接着拉。陇西民歌秧歌剧的演出时间时间都很长,拉的时间长手上都会起泡。为了不影响演出,泡破了他就粘点胶布接着拉。有一次在台上演出持续四个多小时,冻得满脸铁青瑟瑟发抖的他回到家便坐在火炉旁烤火,母亲心疼的说傻孩子你图个啥,张海龙说我就图个爱。   

    用奋斗续写自强之路

    奋斗不止,自强不息,勤奋耕耘换来累累硕果。他的个人事迹先后在“人民网”,“中新网”,“甘肃网”,“大江网”,“甘肃省科技厅”,“江西教育网”,“陇西网”,甘肃日报,定西日报,江西电视台,陇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刊登报道,从全省90万余名大学生中荣获“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全省共10名)。今年十月,又被学校推荐等额参评全国“茅以升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

    他先后申请国家专利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7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已进入实审阶段。先后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2014年江西省“创业梦想计划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西赛区“三等奖”。第九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负责省创新创业项目1项。此外,张海龙还连续三学年获得了校优秀奖学金,校“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学生党员”、“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他所在的服务团队获得校级雷锋服务队,个人多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

    展望未来,他有一个梦想,让科技发明造福人类,让传统文化滋养青年一代,让科技插上人文的翅膀。为了这个梦想,他在自强路上。

 

 

(责任编辑:安鹏飞)

教育头条

  • 大学
  • 留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热搜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