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被名字耽误的211大学,王牌专业力压985,录取分数却不高,适合捡漏!
2025-08-26 17:11
来源:新东方官微(id:xdf2013)
作者:北楼8层女同事
过去的工业脊梁,如今的技术中坚,未来的战略动脉。不改科研初心,方成国家所向。
——女同事说
前两天,有位网友展示女儿用北京化工大学录取通知书切西瓜,事后录取通知书竟然毫发无损。
第一次见录取通知书以这种形式出圈,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具象化吗?太硬核了吧!(物理意义上的)
当然,北京化工大学“硬核”的不仅仅只是录取通知书。
虽然它听起来有点冷门,坐标也在北京五环外、没什么存在感,其实实力强劲——
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在化工与材料领域一直稳居前列,被誉为“化工行业的黄埔军校”,“国家的工业中坚”,长期为能源、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输送骨干人才。
一、化工脊梁
作为一个1958年就“出生”的老前辈,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叫“北京化工学院”,是化学工业部一手带大的亲孩子。你没听错,它就是共和国工业体系里“官二代”级别的高校。从建校第一天起,北化的主线任务就是:为国家造材料、搞设备、出成果,给整个产业链铺底子。
1958那年,全国还在“大办工业”“科技兴国”的热潮里。作为化学工业部直属高校,北化一出生就肩负重任——配出第一批新材料、造出第一套化工装备。1986年,由北京化工学院牵头,教授沈曾民负责,北京煤炭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联合承担“863”超高模量石墨纤维的研制任务,1996年,“863”项目顺利完成。武冠英教授团队深入一线,攻克技术难关,在四川长寿化工厂实现了氯丁橡胶国产化,打破了对进口的依赖,为航空轮胎、军用密封件等提供了关键材料;后调到北京化工大学,组建第一个阳离子聚合研究团队,结合化工学院的特色进行控制阳离子的研究。从我国第一代航天运载火箭燃料催化剂到神舟号宇宙飞船烧蚀材料灌注枪,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卷彩色电影胶片到变废为宝的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工艺……北化先辈们的担当、和与时代共奔流的红色科研故事,至今仍在校园里演绎传唱。这是一代代北化人,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实打实的成果,把“科研”变成了“国家战力”。
80年代,随着北京城市功能调整,北化开启第一次空间扩展:部分学院搬至朝阳区,初步形成“一校多区”办学格局。这一时期,北化在学科上开始多点开花,从单一工科拓展到理、管、文等方向,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为之后的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1994年,北化正式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由“学院”变为“大学”,不只是改个名字,更是迈入综合性高等学府的关键一步。此后,学校加快学科体系重塑,启动工理交叉、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全面向“研究型大学”发力。1996年进入“211工程”,2000年启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自筹资金比例高达80%以上,集中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北化也逐渐成为我国化工高端人才的培养重镇和战略技术研发“国家队”成员之一。
为缓解办学资源不足,学校于1996年接收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设立西校区,用于国际交流与科研转化;2001年又设立昌平北校区,拓展本科教学空间,但因用地限制、发展分散,北校区最终在2017年整体转让。真正意义上的“大搬迁”发生在2011年的决策之后。三校区面积不足、科研场地紧张,制约了发展空间。北化果断启动昌平区新校区建设,历经60余轮协调谈判、341位村民农转非,2014年动工
2016年,北京化工大学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共建高校。昌平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九月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一期完工,大一至大三本科生整体迁入。
北化的发展轨迹始终紧跟国家工业的脚步,它的校园搬迁历程,也就像一条浓缩的共和国工业发展路线图:沿着中国工业从基础化工到高端制造再到绿色能源的路线,从最初扎根北三环和平里那个老工业区起步,到后来逐步在五环外定居,北化经历了几轮关键性扩展和战略性转移。每一次变化,不只是“换了个地方”,而是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为中国化工产业提供人才供给、技术支撑与产业解决方案,生动诠释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而北化这所学校的精神底色也在其中得以体现,凝聚成一句话便是:“即便路途遥远、狂风肆虐,也绝不退缩,毅然前行;即便实验设备简陋,也绝不敷衍,坚持实干苦干。”这一精神,贯穿于北化发展的每一段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化人勇攀高峰,为国家工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栋梁之材。
二、技立其道
说起北京化工大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它听起来有点“硬核”:科研成果源源不断从“实验台”走向“生产线”,每一个都紧贴着“国家战略”的步伐:张立群院士团队攻克橡胶难降解难题,开发出全球首款可降解聚酯橡胶,实现千吨级中试和实物转化,技术已推广至轮胎、骨蜡、口香糖等领域;曹辉教授团队开发出生物法合成己二酸的全新工艺,突破国际“卡脖子”技术,推动尼龙等基础化工材料清洁转型;谭天伟院士构建多套CO?利用系统,用光催化、电催化等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醛、航空燃料等绿色产物,推动“碳从哪里来、就用到哪里去”的系统解决方案;冯越教授带领团队在《Cell》上发表细菌中首个针对巨型噬菌体的防御系重大成果。
今天的北化,不仅是中国化工领域的“黄埔军校”,更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产业背后的“技术源头”。比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校的“镇校之宝”,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其参与研发的旋转填充床反应器实现国际首次商业化应用;“生物法己二酸制备技术”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还有“连续反应强化技术”“绿色溶剂替代”等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转化,累计产值数十亿元。
从建校起,北化就扎根在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需求中,以“化工”打头,却不止步于化工。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北化持续深化学科融合、推动前沿技术攻关,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文渗透的多学科发展格局。
如今,北化拥有氢能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优势专业,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拿下多个A+与A类成绩,ESI全球排名前1‰的材料学科也位列其中,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硬件配置”一应俱全,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些专业背后,是北化长期深耕的科研实力。学校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含外籍院士2人)、其他国家院士5人,并拥有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6人次、“四青”人才93人次,形成顶尖科研攻坚力量。依托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任务——例如材料学院开发的“高分散水性炭黑”技术,突破高端色素炭黑分散稳定性瓶颈,推动新能源电池导电剂国产化,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志性突破。
北化还早早开始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采用“2+2+N”的本研贯通制,大一大二打基础,大三大四对接项目,学生配备“双导师”——一位来自学校,一位来自企业,真正做到提前接触行业、进入场景、实战演练,不合适还能灵活转出,学业和方向都有余地调整。
这样的模式并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在真实的行业场景中落地生根。比如材料学院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发起,同绍兴市上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开展“虞创未来,与你同行”访企拓岗专项工作。校企双方围绕毕业生推荐、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定向培养、共建产业学院等合作展开深入的讨论,迈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合联动,建立人才引进输出合作机制的坚实一步。在与企业共建的项目实践中,不少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提前参与了可降解医用材料、氢能源等前沿方向的研发任务,在“上工地”的过程中明确了职业方向,也逐步具备了真正进入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
北化始终坚持“为国家育人、为产业赋能、为未来铺路”,在材料、化工、环境、能源等领域持续输出技术与人才。从解决“卡脖子”难题,到支撑产业升级,一批批北化人正悄悄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架起桥梁,用专业所学助力科技自立、服务国家战略。正如那句调侃所说:“真正的天坑,不是你选了‘生化环材’,而是你选了却没进北化。”
三、地偏,心自在
在北京的高校地图上,北化的位置常常被调侃是“能看见八达岭长城的学校”,更有网友贴心总结:“往北再走就是延庆,往南走两小时到清华.”但别看地处五环外,北化人不仅没因为远离市区而心情低落,反而因怡人的风景乐得自在:校园北部就是玉屏山,四季景色各异,春有山花、夏有绿荫、秋有红叶、冬有雪景,宛如一幅天然风景画。
天气晴朗时,站在校园高处还能远眺燕山和军都山的连绵山势,大气磅礴又自带仙气,偶尔山间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而位于校内的柳湖,则是师生喜爱的休闲地标,湖水清澈、柳影摇曳,夏日荷花点缀、水鸟嬉戏,说它风景宜人,真不夸张。而且没有大城市喧嚣,夜晚星星多,风大脑袋清醒,适合科研、适合沉思、适合深夜emo。学生形容得很真实:“这里的气氛,像一所科研封神的仙门——人少、事多、能修炼。”但北化并不只有“安静”的一面。从风景中的松弛,到生活里的热闹,这里也有热气腾腾的青春日常:学校有近八十个学生社团,从学术科技类到文化体育类,从街舞社到读书会,几乎什么兴趣都能找到组织,校园生活一点都不“理工风”,反而多姿多彩得很。社团丰富了校园的精神世界,食堂则承载着北化的温度,而这温度是——香的。主打一口美味安慰人心,从紫竹餐厅的红烧牛肉拌粉到玉兰餐厅的燃面,价廉量足,情绪价值拉满,无论考研的苦累还是恋爱的酸涩,没有什么是一顿饭无法治愈的,如果有,那就多吃几顿。
而且,北化打动人的地方,更是藏在日常里的细节温度:宿舍楼里的自助咖啡机,一杯热咖啡唤醒心灵;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健身房等一体化配齐;图书角、无人售货机和每层的休息区,让同学们从一天辛苦学习中放松下来;各个校区间班车穿梭,预约制度与便宜车票便利同学与老师,骑“北化专属”小黄车也能自成一道风景线。
五环外的北化,未必喧嚣热闹,但自在有光。它不是网红大学,也鲜少登上热搜头条,却用最朴实的方式,默默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愿意扎根国家工业体系、投身战略核心的青年力量。你说它远,它却与产业一线最近;你说它冷门,它却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发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不仅是一句校训,更是北化人骨子里的担当。也正是因为心中装着国家发展的坐标系,北化学子甘于在安静的实验室里一次次试验、在高温的工厂车间反复调试,把每一项数据、每一个零件、每一项工艺,化作托举国家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石。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