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热门资讯>正文

中国大学最“铁饭碗”专业,入学半只脚踏进体制内?太香了!

2025-08-21 13:39

来源:新东方官微(id:xdf2013)

作者:北楼8层女同事

真正的“上岸”或许不在于抵达某个特定的终点,而在于如何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活出确定的自己。

——女同事说

  最近,各个省份的省考成绩都陆陆续续地公布了。这不,线下面试完就直接出成绩的单位门前,直接上演了现代版的“科举放榜”,
  有的第一名分高得吓人,以174分的成绩断档第一,高出第二名整整20分。这就是传说中的“考公圣体”吗?不过,不难看出的是考公这条路是真的越来越卷了。
  因此有不少人说过“就应该从大一开始就备考省考国考”、“大学只用设三个专业,考公考研和就业”。而随着公务员微专业的开设,这些话真的成为了现实。

 一、学公务员微专业,端上铁饭碗手拿把掐?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2020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就开设了“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这所大学直接给学生们整了个“体制内过关秘籍”:公务员考题库+国企生存指南+社团话术大全......设置了行政管理基础、申论公文写作、结构化面试等六门必修课。
  随后,越来越多高校加入行列。光2024年就有20所高校新开设了这一微专业。截至目前,已有31所高校开设与公务员能力培养相关的微专业,其中不仅有黑龙江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扬州大学等一本院校,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211高校。
  “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的词条还登上过微博热搜,有网友评论道:“考公培训机构的生意,大学自己给干了。”也对,公务员微专业的必修课里明晃晃地列着申论写作、结构化面试这些考公“刚需技能”,简直太懂考公大学生了!
  说到课程设置,多所大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是考公两巨头:行测和申论相关的课程。比如黑龙江大学的申论写作课程、淮阴工学院的行政能力测试基础、江西财经大学的行政职业能力基础和申论概论等等。 同时,有些学校还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课程甚至还包括“公务接待表达规范”“公务交流中的微表情识读与管理”等内容。这门课,山东网友来应该都是满分吧(bushi)。
  而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还有扬州大学开设公共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治理与智能决策,湖北大学开设大数据与现代办公技能、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技能的选修课。这些特色课程实在是很对口啊!还有的高校设置的课程是综合性的,整合了很多学科。比如西南大学开设的“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则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及专业资源,涉及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等文化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利于学生打好基础,应对公务员考试中对知识面广泛、全面的要求。
  一路看下来,这些大学的公务员微专业的课程设置让人眼花缭乱,可真是为了考公的大学生们操碎了心啊。值得一提的是,在开设公务员微专业的高校中,有一半学校的学费都不超过2000元。并且,这些专业不仅价格"接地气",部分院校更是放宽了招生条件,甚至允许大一学生报名。以前大三开始备考已经很有先见之明了,现在有了公务员微专业,大一就能系统学习考公课程,这是真大一就开始备考公务员考试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担心,这个微专业会不会占用太多大学时间了呢?放心,并不会~“微专业”有专业之名,本质上只是一组选修课,可以算学分,学制基本都在一年左右,一般只周末上课。正因如此,学校里搞微专业,往往只需要学院向学校申报,不用走教育局的重重审批关。
  所以“微专业”比起时间长、任务重的辅修专业,也相对更灵活轻巧,学校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可以进行整体规划与精准培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微专业不属于学历教育,学成之后没有学位证。但也影响不大,反正大家学习是奔着上岸去的,拿证不是最重要的,上岸才是最终目的。
  有一说一,这么香的公务员微专业,简直是大学生的“梦中情课”。难怪很多毕业生求问:现在还能回去蹭课不?

 二、高校抢设公务员微专业:就业落实率蹭蹭涨?

  为何高校争先开设公务员微专业?这招看似是有学生需求要满足,其实也是一种自救。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年来一直都在刷新纪录。2014年高校毕业生为659.4万人,而到了2024年则是达到了历史新高1187万人,2025年预计可达1222万人。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越来越难的就业。在不断增长的就业压力下,从工作稳定性、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角度来考虑,很多大学生为公务员岗挤破了头。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一的2023届待就业本科生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考试,并且这个比例相较于五年前有大幅上涨。考公路上不止挤满了往届生,还有一批又一批应届生不断涌入。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近五届的求职毕业生中,期望进入国家机关的人数占比不断升高。而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悬在头上的一把刀,是逐年递减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包含直接就业、考研深造、灵活就业等)。
  比如在2023年,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17%,比2021年下降了11.32%;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9.1%,比2021年下降了10.68%;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03%,比2021年下降了5.76%......难怪高校操碎了心,想出设立“公务员微专业”这样的办法。有一说一,“公务员微专业”的设置,还真有点子用。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在2020年开设公务员微专业后,本科生就业落实率从2022年的86.03%升到了2023年的89.25%,同期就职于党政机关的本科生占比也增加了1.92%。虽然对就业有用,甚至被称为大学最实用的专业,但是对于设置这个微专业的看法仍然是众说纷纭。
  有网友表示是新尝试,学校为了就业为了学生好也无可厚非。“专业的设立表明高校在积极回应考公热,开设这个专业也可以多一些角度培养公务员。在校生多学这样一门课程,也能在将来就业的时候更好地看待考公热。”更有网友直接点出,设立这样的微专业,其实是高校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满足学生需求的应对方式。说白了,本质上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让学生在考公途中少走一些“弯路”。还有网友表示,要是自己当年考公有这样的微专业就好了。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公务员微专业的设置过于功利化,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考公需求,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除了开设“公务员微专业”,是不是还要开考研专业、进大厂专业、出国专业?大学应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看到商机,埋头苦卷。
  高校抢设公务员微专业,大家看法不一、存在争议。而对于个体来说,也需要想清楚,到底要不要盲目跟风考公,为了上岸而上岸。

 三、公务员的AB面人生:上岸≠完美

  不少人将考公单纯视为“上岸”的跳板,认为只要当了公务员就是捧上了“铁饭碗”,就能拥有轻松稳定、一帆风顺的工作。从稳定和顺利的角度出发,有时也确实如此。比如这位00后公务员,坦言自己很喜欢公务员的工作日常。她觉得每天准点上下班、学习业务方面的知识,再和自己的同事姐姐聊聊天,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很好,非常舒适。
  然而,考上公务员并不意味着轻松稳定和一帆风顺,这份工作同样需要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是需要职业精神和岗位价值认同感的。比如沈阳理工大学的学生王铎臻,作为庄河市光明山镇财主房村的选调生,他利用互联网渠道为农户开阔销路,通过直播带货提高草莓的知名度和销量,推动草莓包装设计和深加工等项目,带动乡亲增收致富,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
  但是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往往十分忙碌:白天需要走访群众、调研民情,晚上要整理材料、撰写报告,周末有时还要参与检查督导等工作。同样是以00后公务员为例,这位的工作就没有那么顺利和轻松——会议安排紧凑、材料撰写任务繁重......
  这些实际情况说明,公务员并非想象中的"清闲差事",而是一份需要责任心、执行力还有对岗位的认同感的职业。所以有人在上岸后,选择了放弃铁饭碗。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考公热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年轻人对确定性的集体渴求。面对学历贬值、就业压力、经济波动等多重挑战,公务员岗位的稳定性确实显得格外“香”。但任何职业的"稳定"都是相对的——体制内的“铁饭碗”同样需要应对改革调整,同样存在职业瓶颈。
  考公、考研......大学生们似乎总在寻找某个可以“上岸”的节点,却常常忘记人生本就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真正的“上岸”或许不在于抵达某个特定的终点,而在于如何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活出确定的自己。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教育头条

  • 大学
  • 留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热搜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