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热门资讯>正文

中国最低调的双一流大学,每年只招400人,录取分数线远超985,堪称最强铁饭碗!

2025-08-26 17:38

来源:新东方官微(id:xdf2013)

作者:北楼8层女同事

“与狼共舞”是工作常态,“保家卫国”是不变的目标。

——女同事说

  张颂文在《志愿者:雄兵出击》中的一个片段曾多次刷屏网络。
  电影中,他传神演绎了我国初代外交官伍修权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那句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宣言:
  “1950年,毕竟不是1895年。时代不同,情况变了。”
  都说“弱国无外交”,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不容小觑,这不仅得益于我国硬核实力的发展,也与我国外交部的软实力息息相关。
  现在一提到外交部,很多人的评价都是“外交天团”,他们在国际上慷慨陈词,力争国家的正当权益。
  当然,外交官,不是一日炼成的。国内有这样一所大学,专门培养外交人才,它就是坐落在北京的外交学院。

 一、应时而生,牢记使命

  外交学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毛主席结合我国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给新中国外交定下了基调。既然要开始外交,那么培养一批自己的外交干部就变得迫在眉睫。为了满足这个需求,1950年2月,国家临时在“双一流”高校——人民大学设立了外交系,开始培养少量由各地选调的干部学员。那一年,新中国与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掀起了我国的第一次建交热潮。但少量学员,只能解一时之渴,并不能满足国家对外交人才的长期需求。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此后几年,他多次督促建立独立的“外交学院”。
  1955年9月,在以外交部为主的多个国家部门的筹备下,外交学院正式建立。周总理不仅在成立大会上亲自为外交学院题写了校牌,而且还曾表示自己可以亲自兼任院长,只是后因工作过于繁忙,这一想法终未实现。但他强调的打好三个基本功——政治基本功、外语基本功、知识基本功,从创校之时就被贯彻至今。他对外交部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也成为了外交学院校训。
  建校之初,由于校舍尚未完工,外院学生们在位于西苑的原北京外国语学院校舍和外交部文化补习校舍开课,半年后,才迁入西城区阜成门外的展览路校区。外交学院的第一届学生,一部分是从原人民大学外交系转入,另有一部分以外交学院的名字招收进来,基本都是从各大局抽调的科级干部。当时,学生大多数毕业后都会直接进入外交部及所属部门工作。应该说那个时候,能进入到外交学院的学子,基本等于成了半个外交官了。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开始逐渐变化。60年代初期,我国外交政策从“一边倒”转向了多边外交格局,开始“打开门来交朋友”,先后与亚非13国、法国完成建交。除此之外,我国与美国也逐步交流接触,从“乒乓外交”开始,15年来两国进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终于在1979年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这些近代著名的外交事件中,每一次都不乏中国外交官的身影。
  外交官是中国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必不可少的连接和桥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交事务愈加频繁,对外交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一需求,1984年,外交学院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以培养更多的外交人才。他们不仅承担起外交部和其他国家部委委托的大量高端对外交流活动,还会负责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访,以及在“两会”新闻发布会和其他重要场合担任翻译。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外交学院的毕业生。

 二、“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外交学院曾被外交部评价为:“向外交部输送毕业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建校70年间,外交学院培养了很多外交人才。诸如高级翻译朱彤、戴庆利、张璐、张京,国务委员戴秉国、原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原国际法院院长史久镛,外交家厉声教等,都是外交学院知名校友。除此之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近10年里在任的外交发言人,绝大多数都毕业于外交学院。其中,逻辑清晰言简意赅的耿爽,第一次出现在外交部新闻发布厅,在短短20分钟的时间里,回答了国内外记者12个问题。人送外号“战狼外交”的赵立坚,发言十分风趣,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点出时下大事件,常被调侃是最会使用眼神杀的外交官。外表儒雅却发言霸气的汪文斌,也是不少人的榜样,他站在台前,始终从容而沉稳,温柔却坚定地守着自己心中的底线,据说他能说11种语言,是外交部公认的最有才华的外交官。这些外交官虽各有风格,但在镜头前,他们有着统一的原则,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唇枪舌剑,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利益。
  据统计,当前活跃在外交一线的外交官当中有1000多人毕业于外交学院,每6位外交官当中就有一位毕业于外交学院。当然,这与外交学院的天然优势有关,作为外交部的唯一直属学校,在大二,大三时,外交学院的学生就可以参加由外交部组织的遴选,通过遴选的学生将有机会在国外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外交部工作。学院的外交学课程更是涵盖了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分析、国际法、国际组织等多个领域。外交学院还会不定时地举办各种比赛,类似“模拟外交谈判大赛”、“模拟外交新闻发言人大赛”等等,让同学们在谈判桌上扮演各国外交官,就大家关心的国际问题“开杠”。在这种实战演练中,外交学院的学子们能够提前熟悉外交工作流程,为日后顺利进入外交部做好充分准备。而且,每年开学典礼都会有重量级嘉宾致辞,包括曾经的外交部部长杨洁箎、王毅、李肇星等人,平时还不定期会有各国大使来校宣讲,能近距离接触外交圈是外交学子得天独厚的优势。
  除此之外,外交学院的英语课程也是一大特色。它不同于大多数学校的英语公共课,特点是课时多而规模小,每个课程都会涉及个人展示,就是学这个课,每一个单元你都得上台,并且,口语课几乎全是由外教来上。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外交学院学生的英语四六级平均成绩位居全国第一,非英语专业的同学也能考取专八。不仅如此,外交学院还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加拿大、日本等国家94所大学或机构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在本科生阶段,学校提供的对外交流机会比例高达33%,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这一高比例在全国高校都处于领先地位。外交学院位于寸土寸金的首都北京,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仅33万平方米,曾一度被评为“国内袖珍大学”之一。但学校规模虽小,设施却很完善,图书馆、教学楼、宿舍、体育中心等一应俱全。这其实也跟外交学院的招生政策有关,外交学院每年招生数量仅在400名左右,从大一开始,就坚持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小班规模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外交学院的本科师生比一直维持在1:6.4左右。可以说,这里,是真正培养“精兵强将”的地方。

 三、以外交之名,勇往直前

  外交学院作为一所专业性极强的院校,虽然被圈内的人奉为圭臬,但对于一些不熟悉的人而言,常常会因名字被当做“专科院校”。其实,外交学院虽非985、211高校,却属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它不仅拥有“英语”“外交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还有“翻译”“法语”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其“政治学”也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外交学院的专业设置比较少,本科共11个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的数量仅仅几百人,且外交学院所有专业都在提前批录取,录取分数也比较高,在有些地区分数甚至曾一度直逼清北,赶超众多985、211院校。这种高门槛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外交学院毕业生升学及就业情况又让人忍不住艳羡。
  据统计,2024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升学深造人数高达60.54%,国内升学比率为34.86%,出国留学比率为25.68%,而且这些留学生里有60%都去了QS世界排名前50的顶尖院校。另外,由于外交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很多用人单位对外交学院的毕业生非常认可,外交学院的毕业生也同样拥有广泛的就业选择。近几年来,外交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一直高达90%以上,2022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就已经达到97.84%,更关键的是,其中有44%的人都签约机关单位,拿到了铁饭碗!但每个报考外交学院的学生,都不免有一个“外交梦”。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贡献。如今,外交学院虽然不再是通向外交部的保通车,却依然撑起着中国外交半边天。
  这所高校的毕业生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外交人才的实力和风采。一名合格的大国外交官,不仅要在纵横捭阖的外交场合游刃有余,更需要在谈笑刀锋间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和高超的谈判技巧。在国与国的博弈中,一个字,一句话,甚至一个神情,都容不得错。一言之失,损的是国家威严,一字之差,伤的是所有国人利益。国际形势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中国外交官披坚执锐冲在最前,“与狼共舞”是工作常态,“保家卫国”是不变的目标。中国外交官代表着中国形象,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他们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体现出来的能力展现出了大国之威、大国形象,正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胸怀壮志,决心为祖国的国际声量助力,立志当一名外交官。外交学院承载着一批又一批有志于此的学子之梦,引领他们朝着心之所向前进,再前进。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教育头条

  • 大学
  • 留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热搜关键词